社心资料 1.doc
13页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1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 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思辨期从古希腊开始,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是根据哲 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外都 形成了四种人性假设性善说、性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无善无恶说)二、 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这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是在 观察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三、 实验期(社会心理学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特点是:从描述转向实证 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转向应用研究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原则(-)客观原则:所谓不加主观臆断,不是说研究者不要有主观活动或设想,而是说不要在毫无依据 或缺乏足够的依据之前轻率地作出武断性结论,应力求使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一致二) 宏观和微观相统一的原则(三) 交互作用分析原则(四) 人道原则(伦理性原则)指的是进行有关人的研究不要做损害被研究者身心的事,应是为了利 人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采取有益于人的手段,并力求达到促进社会健全发展的结果。
补充:美国教科书中提出:1 .知情同意2.事后说明3.最小风险3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在有控制的观察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精密的科学方法1) 实验室实验一般实验室实验是指研究者在严格地控制诸种外部变量的情况下,使被试集中注 意力于其所感兴趣的变量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研究者能够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 通过这种控制可以消除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实验室实验具有较高的内在效度2) 模拟实验就是让被试扮演某种角色,此后便对被试者行为的真实反应进行密切的观察,然后 根据研究结果推论在现实环境中的情形3) 现场实验在实际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即研究工作必须在自然环境中 而不是在实验室中进行,但实验者可对自变量施行某些控制在有的情况下,实验者可能有一个对照 组,即使用不接受实验刺激的另一种自然环境实验法优点1. 实验法增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2 .实验研究对于克服社会心理学中的本能论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 从实验法木身的特点来看,首先它是确立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最理想的方法4. 另外,实验法高度的可控性,减少了外界因素引起错误的机会,所以用比不经控制时少一些的样本 就能进行研究。
并且在实验中控制程度越大,就意味看研究者对其发现更为可信5. 再有,实验研究是纵向的研究,在实验中,研究者通常可观察、搜集一段时间的资料,在多个时间 间隔中进行测定这比横剖面式的研究更有利于分析社会现象的变化和发展也正是由于实验本身的 这些优点,使它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实验法的缺点1. 与社会现实的极端脱离,割裂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同现实社会的联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与社会现实的 严重脱离,是由实验法运用于社会问题的研究存在的天然局限所决定的因为在实验室中是极难将一 些重大的社会历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它造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只能在下述两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 要么将注意力转向社会活动的微观领域,要么将宏观的、活生生的社会活动抽象化,还原为能够通过 实验过程把握的微观现象这样一来,要么是宏观社会现象本身被忽视,要么是宏观社会现象的突 生性质被忽视2. 造成了价值中立(value.free)或文化中立(culture.free)的假象,以致学者们极易忽视意识形 态、价值观、文化背景及个人爱好对研究工作的影响二) 档案法:根据一定目的,收集大量现存资料,通过分析,找出社会心理现象的规律的方法。
优点:1.不引人注目、非觉察的、非反应性的,排除了特殊反应2. 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缺点:1 .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2. 量大、耗时3 .有赖于分析者的抽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4.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景——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 法《无父无夫的国度》重女不轻男的母系摩梭光明日报出版社第一版(香港)周华山著4.社会行为:就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社会心理:是指有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 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社会交互作用:是指任何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及社会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的现象群体:指有某些基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心理或目标的人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且 相互制约的共同体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一、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一) 刺激反应理论1、 桑代克——联结理论: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 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
2、 华生3、 巴浦洛夫(1849-1936)4、 斯金纳(1904-1990)(二) 模仿论:1、法国的塔尔德的《模仿律》2、耶鲁大学的米勒和多拉德(三)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沃尔特斯(四)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二、 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一)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其早期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二) 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勒温(三) 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1 .一致性理论——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又称和谐理论,是探讨与预测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为保持内部 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一种理论2. 认知一感情相符理论——麦圭尔:“认知一感情相符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们总是试图使其认知与其 感情相符的论说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有关信息决定我们的情感,这个观念是千真万确的三、 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新精神分析学派1 .卡伦.霍妮的文化因素说2.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三)人际行为三维理论——舒茨四、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及其新理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作用的理论,是带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木思想——米德(二) ★★★角色理论——戈夫曼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 理论角色理论是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关于“角色期望”与“角色采择”既然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要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 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这就叫做“角色期望”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作 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形象,从而产生“自我概念” (sclf-conccpt),并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 的行为与塑造自己,这就叫做“角色采择一个人往往同时处于几种地位,具有不同身份和扮演看多种角色当这些角色在特定条件下互不相容时,就会出现“角色间的冲突”角色失调四种情形:1、 角色不清(你都不知你是干什么的)2、 角色冲突:一个人作为一•种角色,也常常由于不能同时实现两个或更多的自我期望而产生矛盾,这就叫做“角色内的冲突”由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两种类型3、 角色中断4、 角色失败三) 参照群体理论——海曼&妞科姆&谢里夫&梅顿&凯利参照群体理论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参照群体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上和在规范 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社会化 自我 自我概念 个性化 角色引导 亚社会认同一、社会化1. 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 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2.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①遗传②家庭③教育④同辈群体⑤大众传媒⑥人的主观能动性3. 社会化的机制:①角色引导机②社会比较机制③社会学习机制④亚社会认同机制二、自我(一) 关于自我的理论1 .詹姆斯的自我理论%1 主体我和客体的我%1 客我包括三部分: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2. 米德的自我理论①库利:镜像的我②米德:重要化他人3. 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①佛洛依德的自我理论②埃里克森的自我同-,性理论4. 罗杰斯的|1我概念理论①理想的自我②现实的自我③Q分类技术(二) 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般来说,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生理一社会一心理)(1) 自我中心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称生理自我从出生8个月开始至3岁左右成熟2) 客观化时期从3岁到青春期,这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
这一阶段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 深,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3) 主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人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其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形成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社会知觉 自我知觉理论 图式 社会知觉偏差 认知启发内隐社会认知印象管理一、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对自己及对社会群体的知觉二、 知觉他人与自我知觉(-)自我知觉理论贝姆1967年提出用于解释个人理解自己的特性、偏好等的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其 要点有二:(1) 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 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2) 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的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不清楚的,因此个体就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 置上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二)社会知觉的偏差1 .首因与近因效应2. 晕轮效应3. 积极性偏差4. 证实性偏差(预言||动实现效应)人们既有的观念或期望会影响他的社会知觉和行为他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此为认知证实偏差5. 后视偏差:6. 虚假一致性偏差7. 自我中心偏差8. 自我服务的偏差三、社会认知:认知他人的高级过程(―)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概念: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过去的某些经验,或者未意识到某 些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却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沃德 等人提出。
特征:1) 社会性:内隐社会认知是对人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对象的认知活动,这一过程包含着社会历史意义 和具体的文化内涵2) 积淀性:内〜认知作为一种认知结构,是已有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体原有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3) 无意识性:内〜认知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都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操作过程,很难用语言来描述4) 启动性:个体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果,会对新的社会对象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这是一种 潜移默化的“启动效应气(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内隐社会认知是个体无法意识到的、自动化的操作过程,因此我们不能用自我报告法、内省法等直接 方法进行测量,而要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受到内隐记忆研究的启发,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一些①反应时法②词干补笔法%1 投射法④内隐联想测验四、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和认知(一) 印象管。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