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实验室信息系统.docx
4页医学实验室信息系统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1120101860 张倩【前言】医学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 formation System, LI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关键词】及计算机网络,实现临床实验室的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输、查询,并提供分析及诊断支 持的计算机软件系统LIS涉及的数据信息一般包括受检者信息、标本信息、检验申请信息、 检验结果及结论信息,以及实验室运作、管理的其他辅助信息随着各种自动化分析仪器在检 验医学领域的大量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渗透,检验医学已步入了一个以自 动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本文以综述的形式,通过总结、摘录相关学术论 文中的内容,简要介绍医学实验室信息系统,系统的描述它的发展、特点、主要功能及工作流 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发展趋势、功能与工作流程一、LIS系统的发展趋势在 20 世纪 70 年代,医院的检验科的某些全自动分析仪器已经使用微处理器进行控制和记 录到 20 世纪 80 年代,经过改进的数据处理系统被放在独立的电脑上,可以对仪器的测试数 据进行简单的存储和分析,这种单机运行的系统通常被称为第一代的 LIS。
20 世纪 80年代末、 90 年代初,关系型数据库被引入到检验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中,并且出现了以 PC( Personal Computer)为基础,部门级规模的第二代LIS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LIS开始逐渐成为一个 以局域网为基础,开放的C/S结构(Client/Server,即客户机/服务器网结构)或B/S结构 (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及多层结构的软件系统,这便是当前得到广泛应 用的第三代LIS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互联网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成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开始被高度集中形成数据中心,同时网络用户完全突破了地域和 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访问网络资源硬件技术又一次向大型计算机回归,软件技术出现 了以B/S为主流的新的设计方法海量数据的汇聚,为行业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统计分 析、决策依据的机制等奠定了基础在这种背景下,1995年,第四代LIS诞生了病人可以在 自家的计算机上查询到医院的检查报告;医生可以对病人的检验报告进行审核;检验数据可以 被更高级的检验机构进行有效性鉴定;通过实验室数据交流,新检验数据可以与病人在不同时 期的不同医院的检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准确的诊断病情;专家可以进行远程诊断。
现在LIS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建立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检验信息全院实 时共享,已势在必行 LIS 系统也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检验信息电子化、检 验信息管理自动化的网络系统(代表当前最新技术的检验信息系统应该具备与医嘱双向沟通、 采用条码管理手段、财务自动计费、仪器双向控制等重要功能特点)检验科 LIS 系统在应用 中逐步完善网络化,尽快适用信息化社会发展,实现检验信息社会化共享的需要,最大限度地 优质地为患者服务,使检验科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1、新一代LIS系统的主要特点(1)功能更强大,系统大多为具有高度的可自定义性2)管理功能更加全面,所有业务具有可追踪性3)更注重大数据量的决策、自动校验和强制执行的质量控制系统4)采用国际分类标准,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共享5)系统开发工具(编程语言、数据库)、操作平台性能更好、可扩充性更强,并能提供 系统错误日志6) 向 HMIS (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办公 管理系统提供无缝接口7) 提供自动的实验室数据迁移系统8) 实验室系统开发商能向用户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
2、新时期对LIS系统的主要要求(1) 拓宽LIS系统的管理范围,进一步简化工序自动分析仪器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实验,使分析工作实现了自动化现有的LIS系统使分析 后的数据管理实现了计算机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新一代的LIS系统将把分析前的各环节纳入 计算机管理这些环节包括医生填写化验单、护士抽血,实验室对标本的重新分组编号,病人 资料的录入,甚至分析仪器读取实验项目等2) 实验室的“无纸化”“无纸化”一方面减轻了医生填写检验申请单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实验室污染分析 报告的机会,对防止院内感染有意义无纸化”还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引起工作模式的改 变这种“无纸化”是通过条形码来实现的3) 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条形码的引入 在抽血室,护士根据工作站调出的内容打出条形码贴在抽试管上,检验申请单不再随标本进入实验室实验室通过读取条码调用病人资料和所申请的检验项目最终的试验结果也不在 实验室打印出来,而是通过网络传送回服务器供医生查询4) 实验室工作模式的转变 在原有模式下,实验室接到裹着检验申请单的标本后,将申请单与试管分开,重新分组,用记号笔在申请单和试管上分别编号检验申请单送入人员进行病人资料录入,再传给分析仪 器操作人员输入待测项目。
分析仪器将分析数据传至服务器,实验室工作人员再将结果打印成 一张张的检验报告,工人将这些报告送到各临床科室在新模式下,这个过程得以大大简化, 标本只要在条形码读取装置上过一下,病人资料及待测项目从网络上调入,分别送入检验服务 器和自动分析仪器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站上审核完报告,实行电子签名,医生终端上即可 查询到结果二、LIS的主要功能LIS 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检验的实验仪器传出的检验数据经分析后,生成检验报告,通过 网络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医生能够方便、及时地看到患者的检验结果随着临床医生和检验技 术的不断发展,检验科的业务需求也不断变化需求的改变促使 LIS 不断升级还代,而 LIS 的 涵盖范围也不断拓宽1) LIS的事务处理功能LIS 具有对实验室、检验科事务性管理功能,可通过医院局域网接受申请、查询和传输病 人的一般信息、录入和发送结果报告、打印统计报表等LIS能够根据HIS(Hospital In formation System,医院信息系统)传来的检验申请项目、要求, 自动给出当日的检验工作计划,安排标本采集人员工作,并对标本进行分组、排序,以充分、 高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
当采集的标本送达接收处时,在采集样本时从计算机中调出检验申请 并对将进行的检验项目进行编号,如果使用了条形码,此时将条形码贴在试管上系统将自动 给标本一个唯一的样本号,这个样本号与病人的标识号(例如条形码)形成关联,伴随整个检 查过程,确保不出差错且这个项目很多检验项目已经用自动分析仪进行处理,分析完成后能 自动将结果传回计算机2) 标本的自动与处理功能LIS 也可以对标本做自动化预处理,例如:标本贴上条形码后,系统首先对标本进行自动 化分检,相同检验项目的标本将集中在一个传送箱里,由自动传送管道直接传送到相应仪器的 样本分隔室仪器内的条形码阅读器对插入标本的条形码自动扫描识别,样本吸管可直接从试 管中抽样,并送仪器检测3) 自动分析功能仪器内的微处理器控制了检测分析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分析产生的数据经打印口打印,同 时也通过接口直接存入LISLIS可通过质量控制的标准样本,在后台完成质量控制操作,并对 当天的样本进行一次或多次核准,确保检验的标准性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记录下的质量控制的 数据,使检验科能够随时掌握检验设备的工作情况,计算机绘制出的质控图形使质控情况一目 了然4) 检验知识库对检验结果的支持功能LIS 中具有的检验知识库,可根据检验产生的数据,结合病人的其他临床信息(症状、体 征、诊断、用药情况、既往检验数据等),对检验结果提出辅助参考意见。
5) 自动化传输功能计算机将上述检验申请和结果记录下来,既能够作为检验科室的工作登记记录,又能够根 据这些记录进行自动划分并传往收费处LIS的数据可以传到HIS,也可以传到其他医院或其他 地区还可以对检验结果进行查询与打印,使临床医师能够很方便地查到所需要的检验结果三、 LIS 系统的工作流程LIS 的工作流程是通过门诊医生和住院医生工作站提出的检验申请,生成相应患者的化验 条码标签,在生成化验单的同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与检验仪器相对应;当检验仪器生成检验结 果后,系统会根据相应的关系,通过数据接口和检验结果核准将检验数据自动与患者信息相对 应目前被大型医院普遍采用的典型检验业务流程主要有门诊检验处理流程、住院检验处理流 程、检验系统与HIS系统的接口与分工四、 LIS系统应用的现实意义检验科在手工操作时代,检验技术人员除了要完成常规的检验工作外,还需要做许多额外 的工作,如抄写检验结果、查询结果、画质控图等这些手工操作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 另外,检验报告单的丢失、不规范化的报告单(如书写潦草、术语不规范等)、伪造检验结果、 漏费等也制约检验科的发展 LIS 系统应用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检验科的现状,使检验科从繁 琐的凌乱的手工报告检验结果走向简便的计算机报告结果,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了规范、统 一的报告单,为临床提供整洁、统一格式的中文报告;集中管理检验信息,充分发挥各种自动 化仪器快速、准确的优势,缓解自动化仪器测定的高速度与手工报告结果的低效率之间的矛盾, 提高了工作质量。
LIS 系统的应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代替人工作业,减少了人员工作量和工 作中因为人为因素而产生的错误,同时建立了准确、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为临床提供准确、 及时的信息以帮助临床作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参考文献】【1】王世伟,《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2006,第五章【2】荣幸、李振家、王永杰,当代医学2009-10,《医学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的应用体会》 【3】陶鸿,江妮娜,中华检验医学网,学术论文,2009,《LIS系统的应用与展望》原文地址:http://www.1 view 8217.htm【 4 】 Kalinski T, Sel S, Hofmann H, Zwonitzer R, Bernarding J, Roessner A. Digital workflow management for quality assessment in pathology .Pat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8 年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