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安全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docx
19页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的防治工作,有效避免冲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国务院有关避免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如下简称《细则》)第2条煤矿公司(矿井)和有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合用本细则第3条煤矿公司、矿井的重要负责人(含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对冲击地压防治管理工作全面负责;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技术负责人,对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管理工作负责第4条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公司(矿井)年度安全费用筹划,保证满足防冲工作需要第5条冲击地压矿井应当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习第6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地压预测预报制度、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管理制度、防冲培训制度、冲击地压事故报告制度等第7条鼓励科研单位和煤矿公司加强防治冲击地压研究与科技攻关,研发、推广使用防治冲击地压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水平第二章一般规定第8条冲击地压是指煤矿井巷或工作面周边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忽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瞬间抛出、巨响及气浪等。
冲击地压矿井可按照冲击地压发生时煤岩体弹性能释放的主体、载荷类型等进行冲击地压分类应当针对不同的冲击地压类型采用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现分类防治第9条在矿井井田范畴内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的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第10条有下列状况之一的,应当进行煤岩冲击倾向性鉴定:(一)有强烈震动、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的二)埋深超过400m的煤层,且煤层上方100m范畴内存在单层厚度超过10m、单轴抗压强度不小于60MPa的坚硬岩层三)相邻矿井开采的同一煤层发生过冲击地压的四)冲击地压矿井开采新水平、新煤层第11条煤的冲击倾向性鉴定按照《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措施第2部分:煤的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措施》(GB/T25217.2-)进行第12条顶板岩层冲击倾向性的鉴定按照《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措施第1部分:顶板岩层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措施》(GB/T25217.1-)进行底板岩层参照顶板岩层冲击倾向性的测定原则执行第13条煤矿公司应当委托可以执行国标(GB/T25217.1-/GB/T25217.2-)的机构开展煤岩冲击倾向性的鉴定工作。
鉴定单位应当在接受委托之日起90天内完毕鉴定工作,并提供煤岩冲击倾向性鉴定报告煤矿公司应当将鉴定成果报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第14条开采具有冲击倾向性的煤层,必须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第15条煤层冲击危险性评价可采用综合指数法或其她经实践证明有效的措施评价成果分为四类:无冲击危险、弱冲击危险、中档冲击危险、强冲击危险后三类煤层具有冲击危险性,为冲击地压煤层煤、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强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严重冲击地压煤层开采严重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严重冲击地压矿井冲击地压矿井经冲击危险性评价后划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不同的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可按冲击危险级别采用一种或综合的防治措施,实现分区管理第16条新建矿井煤层具有冲击倾向性时,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评价成果作为矿井立项、初步设计和指引建井施工的根据第17条冲击危险性评价报告可委托具有冲击地压研究基本与评价能力的机构或由具有5年以上冲击地压防治管理经验的煤矿公司编制,并组织专家论证报告必须由矿井、煤矿公司分级审查第18条有冲击地压矿井的煤矿公司必须明确分管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负责人及业务主管部门,配备有关的业务管理人员。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设立专门的防冲机构,并配备专门防冲技术人员与专门施工队伍,防冲队伍人数必须满足矿井防冲工作的需要建立防冲监测系统,配备防冲装备,完善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第19条冲击地压防治应当坚持“区域先行、局部跟进、分区管理、分类防治”的原则第20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中长期防冲规划与年度防冲筹划中长期防冲规划每3-5年编制一次,年度防冲筹划每年编制一次中长期防冲规划执行期内有较大变化时,要在进行修订年度筹划时作补充阐明年度采掘筹划调节时,要根据实际状况修订年度防冲筹划中长期防冲规划与年度防冲筹划由煤矿组织编制,经煤矿公司审批后实行中长期防冲规划重要涉及防冲管理机构及队伍构成、规划期内的采掘接续规划、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划分、冲击地压监测与治理措施的指引性方案、冲击地压防治科研规划、安全费用规划、防冲原则及实行保障措施等年度防冲筹划重要涉及本年度冲击地压防治总结及下年度采掘工作面接续、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排查、冲击地压监测与治理措施的实行方案、年度科研筹划、安全费用筹划、防冲安全技术措施、年度培训筹划等第21条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中必须涉及防冲专项措施,防冲专项措施应当根据防冲设计编制,重要涉及采掘作业区域冲击危险性评价、冲击地压监测方案、防冲措施及效果检查措施以及避灾路线等。
第22条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必须采用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监测预警、防备治理、效果检查、安全防护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第23条矿井必须建立防冲培训制度,定期对井下有关的作业人员、班组长、技术员、区队长、防冲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冲击地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保证防冲有关人员具有必要的岗位防冲知识和技能第24条新建矿井和冲击地压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新煤层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必须编制防冲设计防冲设计应当涉及开拓方式、保护层的选择、采区巷道布置、工作面开采顺序、采煤措施、生产能力、支护形式、冲击危险性预测措施、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措施、防冲措施及效果检查措施、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一)新水平防冲设计还应当涉及:多水平之间互相影响、多水平开采顺序、水平内煤层群的开采顺序、保护层设计等二)新采区防冲设计还应当涉及:采区内工作面采掘顺序设计、冲击地压危险区域与级别划分图、基于防冲的回采巷道布置、上下山巷道位置、停采线位置等三)新建矿井防冲设计还应当涉及:防冲必须具有的装备、防冲机构和管理制度、防冲培训制度和应急预案等第25条冲击地压矿井应当按照采掘工作面的防冲规定进行矿井生产能力核定,在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采掘作业时,应当按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成果拟定采掘工作面的生产能力,明确采掘工作面安全推采速度。
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和新水平延深时,必须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第26条矿井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采用综合防冲措施后不能消除冲击地压灾害时,不得进行采掘作业第27条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在应力集中区内不得布置2个工作面同步进行采掘作业对于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2个掘进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不不小于150m时,采煤工作面与掘进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不不小于350m时,2个采煤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不不小于500m时,必须停止其中一种工作面,保证两回采工作面之间、回采工作面与掘进工作面之间、两掘进工作面之间应留有足够的作业间距,以避免应力叠加导致冲击地压的发生相邻矿井、相邻采区之间应当避免开采互相影响第28条开拓巷道不得布置在严重冲击地压煤层中,永久硐室不得布置在冲击地压煤层中开拓巷道、永久硐室布置达不到以上规定且不具有重新布置条件时,需进行安全性论证在采用加强防冲综合措施,确认冲击危险监测指标不不小于临界值后方可继续使用,且必须加强监测第29条冲击地压煤层巷道与硐室布置不应留底煤,如果留有底煤必须采用底板预卸压等专项治理措施第30条严重冲击地压厚煤层中的巷道应当布置在应力集中区外,双巷掘进时两条平行巷道在时间、空间上避免互相影响。
第31条冲击地压煤层应当严格按顺序开采,不得留孤岛煤柱采空区内不得留有煤柱,如果特殊状况必须在采空区留有煤柱时,应进行安全性论证,报公司技术负责人审批,并将煤柱的位置、尺寸以及影响范畴标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也应相应地标出煤柱和开采边界的影响范畴和有效卸压范畴第32条冲击地压煤层开采孤岛煤柱前,应组织专家进行防冲安全开采论证,论证成果为不能保障安全开采的,不得进行采掘作业严重冲击地压矿井不得开采孤岛煤柱第33条对冲击地压煤层,应当根据顶底板岩性合适加大掘进巷道宽度应当优先选择无煤柱护巷工艺,采用大煤柱护巷时应当避开应力集中区,严禁留大煤柱影响邻近层开采第34条采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支架(柱)应当具有足够的支护强度,采空区中所有支柱必须回净第35条冲击地压煤层采掘工作面临近大型地质构造(幅度在30m以上、长度在1km以上的褶曲,落差不小于20m的断层)、采空区、煤柱及其他应力集中区附近时,必须制定防冲专项措施第36条编制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时,应当明确规定回采工作面初次来压、周期来压、采空区“见方”等也许的影响范畴,并制定防冲专项措施第37条在无冲击地压煤层中的三面或者四周被采空区所包围的区域开采和回收煤柱时,必须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制定防冲专项措施,并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后方可开采。
第38条冲击地压煤层内掘进巷道贯穿或错层交叉时,应当在距离贯穿或交叉点50m之前开始采用防冲专项措施第39条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高瓦斯、突出煤层的矿井,应当根据本矿井条件,拟定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复合灾害的主导类型,制定综合考虑防治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瓦斯异常涌出复合灾害的专门技术措施第40条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复杂水文地质、易自燃煤层的矿井,应当根据本矿井条件,在防治水、煤层自然发火时应当综合防治考虑冲击地压第41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制定避免因冲击地压产生火花导致煤尘、瓦斯燃烧和爆炸等次生灾害的专项措施第42条开采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急倾斜煤层、特厚煤层时,在拟定合理采煤措施和工作面参数的基本上,应当制定防冲专项措施,并由公司技术负责人进行审批第43条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急倾斜煤层,顶板具有难垮落特性时,应当对顶板活动进行监测预警,制定强制放顶或顶板预裂等措施,实行措施后必须进行顶板解决效果检查第三章冲击危险性预测、监测、效果检查第44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进行区域危险性预测(如下简称区域预测)和局部危险性预测(如下简称局部预测)区域预测即对矿井、水平、煤层、采(盘)区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和拟定危险级别;局部预测即对采掘工作面和巷道、硐室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和拟定危险级别。
第45条区域预测与局部预测可根据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等,优先采用综合指数法拟定冲击危险性,还可采用其她经实践证明有效的措施预测成果分为四类:无冲击危险区、弱冲击危险区、中档冲击危险区、强冲击危险区根据不同的预测成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第46条必须建立区域与局部相结合的冲击地压危险性监测制度,区域监测应当覆盖全矿井范畴,局部监测应当覆盖冲击地压危险区,区域监测可采用微震监测法等,局部监测可采用钻屑法、应力监测法等第47条采用微震监测法进行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监测时,微震监测系统的监测与布置应当覆盖待监测区域范畴,可对微震信号进行远距离、实时、动态监测,并能拟定微震发生的时间、能量(震级)及三维空间坐标等参数第48条采用钻屑法进行冲击地压危险区局部监测时,钻孔参数应当根据实际条件拟定记录每米钻进时的煤粉量,达到或超过临界指标时,鉴定为有冲击危险;记录钻进时的动力效应,如声响、卡钻、吸钻、钻孔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