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个现代化与全面深化改革.docx
12页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继1960年代“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中国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2012年中共十 八大提出“新四化”之后,习近平去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设定为“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 现代化”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是习近平等中共高层因应世界局势,彻底实现现代化政党转变 和长期执政的必然之途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 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 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 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国防现代化以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国家的防御体系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包括武 装力量、人民防空、国防科研、国防工业等的现代化其核心是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 规化的革命军队工业现代化就是用电子计算机等最新的技术装备来武装工业的各个部门,用现代化的 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来管理工业,使工业生产实现高度的自动化,使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 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科学技术现代化,就是要在科学技术的主要领域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用先进 的科学技术武装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促进国民经济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第五个现代化: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新四化”之后,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 改革总目标设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气如果说“四个现代化”所要面对的是中国长期一穷二白的现状,旨在大力发展生产力, 那么“第五个现代化”则是从上层建筑的层面来减少“四个现代化”在新的阶段进一步发 展的阻碍所以说,“第五个现代化”是建立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 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提出:“全面深化改 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 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 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 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 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新四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 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解决好农业和粮食问题,要放在发展的全局中来统筹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这'新四化”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挛生子”,其深度融合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与动力; 城镇化蕴含着最大的内需潜力,是现代化建设的载体;而农业现代化则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 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支撑我们说要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实质上就是要把好耕地红线、打牢 农业基础、确保粮食安全李克强强调,统筹“新四化”发展,需要平衡多方面关系。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 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 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 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 成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 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农业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 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然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 的基本内容,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 展受阻,因此,能否实现三者的同步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十八大报告强调“四 化同步”,无疑将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新四化”的提出有足够的依据:首先,中国仍然有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 步消化;第二,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 平台上;第三,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第四, 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 走向富裕的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 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 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党在 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原因:实践是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一劳永逸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一些问题之所以难推进、难解决,是因为 有的属于体制机制遗留的老问题,有的属于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源自思想观念 障碍,有的受到利益格局掣肘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靠进一步改革的办法解决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邓小平曾说过,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走过30 多年改革历史的今天,我们对改革理解得更全面也更透彻,改革要更有力度,要上更高台 阶。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关键就关键在,改革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我们深信,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启动的新一轮改革,将 会充分释放改革的红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 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国家更加富强、 更繁荣,让人民生活更美满、更幸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路线图已经绘就,要把改革的新蓝图、 新愿景、新目标变为现实,关键是靠实干、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力,再好的政策措 施也会落空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 大胆实践探索,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到谋发展上来唯 有如此,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续写好改革新篇章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在35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不管国内环境条件怎样变化,也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始终是我们党历届代表大会的重要内容,是一以贯之、毫不动摇的 基本国策,改革开放的主题始终不变,始终伴随着中国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的发展;二是根 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环境,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改革开放在不同时期或阶段也会有不同 的侧重点,我们党适时召开全会审议和部署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重大改革措施;三是改革 开放的历史进程,是由浅入深、由乡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不断向政治领域、社会管理领域、 文化领域、生态领域、党的建设领域、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等拓展,范围越来越广,领域越 来越宽、力度也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之所以走向全面深化,这是一个时代性特征,既是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 期的反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兴旺的反映, 体现了历史和今天现实中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需要: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既是改革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更是现实发展 的客观需要,是我们党应对新情况、新挑战,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们幸福中国梦的重大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局面,改革措施的制定和政策的出台必须注重 相互照应,统筹兼顾,突出全面性,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能顾此失彼尤其是 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 一体”总体布局,攻坚克难、涉险迈坎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决定了要以更大的决心、智慧 和力度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靠全面深化改革赢得发展的新优势所以说,三中全会确立的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应运而生、顺势而为,是客观现实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深深植 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的。
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性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没有重点,不是平均用力三中全会《决定》讲得很清楚,这就是: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如何起决定性作用?政府 又如何更好发挥作用?这里的关键在于“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 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可以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位置,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的关键缘何如此?这是由政府所处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位置所决定的一方面经济体 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社会的改革需要政府 的主导、引领和组织实施,另一方面随着诸多领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管理体制已成为改革的对象;一方面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 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职能加大彰显政府行政管理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促进经济社会 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经济社会活力,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也同样加大了政府行政管理的责任和 义务;一方面政府管理要按照效率和公平原则调整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的部门和人员也处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之中,面临很多诱惑,以 权谋私的风险加大,廉洁自律的要求更高。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矛盾很多、焦点集中,处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之中这种 客观情势,决定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牵动力、影响力、辐射力大,在全面深化改革 的进程中具有关键内核的作用和示范引领的效应更为重要的在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的动因固然要取决于外部因素,但决定性的首要因素还是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责任在各 种矛盾交织的复杂情况下,在需要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下推进改革,就更加需要强调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的自我改革意识和责任只有政府加大行政管理体制自我改革的意识和责任, 担当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角和重任,才能破除和克服各种思想障碍和其他障碍,积极 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全面改革提供 动力和保障,从而发挥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成绩,但 还有很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问题是“越位”、 “错位”、“缺位”的现象较多,不该管的管了、管多、管滥了,导致市场和社会缺乏应有 的活力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