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教案.doc
8页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 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重点难点:1、 理解分子的性质以及与原子的关系;2、 掌握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 理解元素的概念,熟记元素符号,对元素周期表有一定的认识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生活中的实例:人漫步在花园里为什么会问到花香?汽车上会闻到什么气味? 湿衣服为什么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就会“消失”,而却有了甜味?课本实验:水中加入品红,一段时间后会变成红色?因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种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和离子等书中扫描有苯分子的图像,还有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图片一)分子: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分子改变了,分子间隔也变了)(二)分子性质(小、动、隔、同与不同)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B: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开始的很多例子都证明了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品红实验中如果用的是热水,扩散会更快一些,因为受热时分子能量增大,运动的速率加快)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问题:1: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氨分子进入酚酞溶液?因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为什么氨分子能扩散到空气中,进入酚酞溶液?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而且分子间是有间隔的C:分子间有间隔为什么气体可以压缩储存于钢瓶中?一般情况下,同一种物质由下面的规律: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固体分子间的间隔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碘(I2)(固、液、气)遇到馒头(碘)都会变蓝,性质没有改变C+O2=CO2(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氧性质不一样)以空气和氧气为例,说明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围观看:纯净物:一种分子;混合物:多种分子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如:水蒸发、碘挥发、品红溶于水)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氢气和氯气的燃烧)所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O2、H2),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构成(CO2、NH3):注意:同时列出分子结构示意图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加热氧化汞粉末分解成氧气和金属汞。
注意:同时列出分子结构示意图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知识点二: 原子的结构一、 原子的构成质子原子核 (带正电) (带正电)原子 中子 (不带电) 注意: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叫核电荷数(不带电) 核外电子 (带负电)原子中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中子不带电 原子呈中性二、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却非常小(体育场与蚂蚁),在原子核的外面有“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就在这空间里做高速运动核外电子在这个区域中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汽车、飞机和火车的运动轨道),像洋葱一样是一层一层的排布(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为最外层。
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做分层排布2、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运动能量较低,离核远的电子能量越高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少的只有1层,最多的有7层3、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排队集会)(1)电子总是由里向外依次排布;(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为电子层数,(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4、原子结构示意图(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5、元素的分类元素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倾向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元素(氖、氩)8个(He为2个)不易得失、相对稳定比较稳定金属元素(钠、镁、铝)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比较活泼非金属元素(氯、氧、硫)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最外层电子比较活泼6、离子的形成以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为例离子: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如Na+、Cl-、OH-、SO42-等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的离子 质子数 > 电子数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离子 质子数 < 电子数 离子符号:如:Mg2+ 3Mg2+表示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Mg2+ 表示一个镁离子离子符号右上方数字的含义: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离子符号前面有数字的含义3Mg2+ :表示三个镁离子(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系数表示离子个数。
氯化钠是由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可见,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三、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例如:一个氢、氧原子的质量都很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如用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也不方便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质量的大小 相对原子质量= (结果保留2位小数,计算时一般用整数) Ar(原子)=例如: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1.673×10-27kg,计算Ar(H)碳12(C12)质量的1/12是1.66×10-27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567×10-27kg,计算Ar(O)相对原子质量≈质子+中子(任意给出一号元素计算) 一个中子的质量是1.675×10-27kg,计算Ar(中子)电子的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总结:1: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1”不写; 2:电子质量极小,忽略不计问题:如果想确定一个原子种类,是看电子还是原子序数?知识点三:元素 1:元素(1)组成物质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就像拼写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H2O H2O2 H2SO4 HCl 它们都共同含有什么?(氢原子),这些氢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我们把质子数都是1的一类原子总称为氢元素。
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和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氧气、二氧化碳的组成和性质都不一样,但它们都含有氧元素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把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2)定义:化学上把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是宏观的概念(种≠个)讨论:硫+氧气→二氧化硫 过氧化氢→水+氧气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3)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分类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一般<4非金属元素一般≥4稀有气体一般=8(H2=2)举例说明4)元素之最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4位的元素:O、Si、Al、Fe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O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Ca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2:元素符号1、元素符号的书写: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
由两个字母的,书写时注意“ 一大二小”的原则2、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 ,还表示元素的一个原子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 H表示 、 2H表示 Cu表示 、 、 3:元素周期表简介(超市物品摆放)元素周期表结构(1) 横行(也叫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____7_____周期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 (2) 纵行(也叫族):元素周期表共有____16____族18个纵行,8、9、10三个纵行组成一个族)(3) 同一横行(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4) 同一纵行(族):电子层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5)单元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占据一格,包括四个方面的信息,如图所示: 6 C碳12.01 1、 2、 3、 4、 为了便于查找,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因此: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变式训练:1、如图A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B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该元素及其原子结构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13 Al铝26.98ABA.该元素是原子序数为13 B.该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失去3个电子C.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克2、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613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53131I和53127I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B.属于同种元素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各一个原子相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