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鄂川(渝)黔边界始祖神话初探.docx
20页湘鄂川(渝)黔边界始祖神话初探[摘要]缘于“湖南人来自天下”, 且古 代华夷演变甚多,因而,湖湘大地及湘鄂川 (渝)黔边界始祖神话(传说)类别繁,族系茂, 数量多,既全面且有的连贯从类别看,始 祖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图腾始祖、人文始祖、 部族始祖、地域始祖、迁徙始祖、姓氏始祖 七类,在该地区皆有长期口头传承此种类 别繁、族系茂、数量多、相互关联而自成体 系的始祖神话,为国内其他地区所罕见[关键词]湘鄂J|| (渝)黔边界;始祖神话; 类属繁茂;自成体系一始祖类别从原始文化史及民族学的史料来看, 人类最初崇拜的祖先,是各民族(氏族,部族, 下同)的始母闻一多在〈〈高唐神女传说之 分析》一文曾经指出,高唐神话与涂山、简 狄传说(神话、传说在这里为近义词,可通 用)甚为相似,它们共同揭示出一个史实, 即:好些民族最早的祖先皆为女性,系各该 民族之先妣兼[Wj神这是缘于人类进入新石 器时代对偶婚出现以后, 相对稳定的定居生 活及血缘关系,从而产生了对祖先灵魂的崇 拜与奉祀由于当时尚处只知有母不识其父 的母系氏族社会,故而人们认为子子孙孙皆 从最早的祖母那里来的, 始母自然而然地成 为最有权威、最有凝聚力的人并被神化。
所 以,夏之始母涂山氏,殷之始母简狄,周人 始母姜螺,楚人始母女禄,皆为先妣兼谋神 湘、鄂、J|| (渝)、黔世界的女蜗(汉族、苗 族及中华民族始母)、辛女(瑶族)、萨玛(侗 族)、“毛古斯”(女,土家)等,亦然自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化, 各民族的始祖也从女神变到了男神 (俗称 “圣公”或“圣王”)炎帝、黄帝、尧、舜、禹、汤,以及伏羲、盘瓠、蚩尤、祝融、 “八部大王”、“原君、“彭公爵主”、“飞 山令公”等,莫不如此因此,人类及众多 民族的始祖,远非一种沿着历史发展的长 河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湘鄂渝(川)黔边界始 祖类别,大致有以下七种:(一)人类始祖此种人类始祖,一是前面说到的始母神, 另一则是对偶神在神话中,最初的“始 母”,为“自足的母亲”,也就是毋需男性 及婚配就可进行神秘奇肢的人之生命的创 造女蜗挎土造人,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商, 姜嫄踩了神的遗迹“感而生子”,沙壹 (“哀牢夷”女人)触沉木而有身孕,都是很 典型的单性母亲产子的神话故事 这当然是 荒古、远古之时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权 制时代的折光反映而对偶神的始祖则进了 一步,人们不仅知道生育自己的母亲,也获 悉抚养自己的父亲,这已是从母权制过渡到 父权制的时代。
伏羲与女蜗,便是典型的一 对对偶始祖神闻一多根据大量的口承文化、 典籍资料及文物考古(如东汉武梁祠石室画 像之二,重庆沙坪坝石棺前额画像等 ),指 出“伏羲”“女蜗”皆出自“葫芦”(伏羲、 女蜗均为葫芦瓢,只有阴阳二性之别 );并 称他俩是“兄妹配偶型的洪水遗民再造人 类的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由伏羲、女蜗 衍化次及与之相类似的对偶始祖神,在湘鄂 川(渝)黔边界还有盘瓠与辛女, 姜郎与姜妹, 雍尼与补所,等等二)图腾始祖在氏族(或部族)社会,每一个氏族、部 族都有自己的族徽,作为区别于其他氏族或 部族之标志;同时,亦作为本氏族或部族所 宗奉的图腾因而,人类始祖及部族始祖、 姓氏始祖,如果主要是从血缘的角度说的话, 那么,人文始祖、地域始祖、移民始祖,则 既有血缘关系,更有人文关系(以文化为主) 关于后者,下面将分别谈到这里,仍说与 血缘关联的图腾始祖图腾始祖,源于图腾崇拜普列汉诺夫 曾经说过:“图腾崇拜的特点就是相信人们 某一血缘体和动物的某一种类型之间存在 着血缘关系其实,初民所相信的人与某 物之间的血缘关系并不只是动物, 也还有植物和无生物所以,原始人们分别奉为本氏 族或部族的图腾的,当以自然物作为概括才 比较全面。
初民之所以要奉祀某种自然物为 图腾,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生产 及生活上缘于种种原因而依赖于某种自然 物,或者曾经获得过它的庇护;另一方面则 是思想观念上需要借助于某种自然物的影 响,来肯定及强化本氏族或部族的血缘关系 与之相适应的,图腾崇拜、图腾始祖和图腾 神话传说,也就应运而生,不胫而走前面已经涉及,伏羲、女蜗皆源自葫芦 葫芦(“匏瓠”,“包戏”)的发音、形状以 及作为食物、器皿等,尤其是在创世神话中 葫芦作为载体曾使伏羲、女蜗在洪水泛滥时 得以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因而,伏羲、女 蜗部族及其后裔宗奉葫芦为其图腾,而且, 以伏羲、女蜗为其图腾始祖,乃是非常自然 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此种属于“植物灵” 崇拜体系的葫芦信仰,与我国西南一带濮人 及其族裔关系至为密切据濮裔后代侗学家 林河说,在濮语中,“濮”即“葫芦”之意; 濮人认为,人类是从葫芦中走出来的,故以 葫芦为图腾而濮人是与楚、越等族 (部族) 及其后裔瑶、侗等民族有所关联,所以,特 地提一下不过,伏羲、女蜗部族的图腾崇拜在后 世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是在于“动物灵”信 仰体系中的蛇一一龙崇拜关于这个问题,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着名学者闻一 多在〈〈伏羲考》一文有过深湛而详尽的论述。
他从大量的典籍资料、口承文化及文物考古 的翔实材料中,不但阐明东汉武梁祠石室画 像之二及隋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彩色绢 画中的“人首蛇身”像(均为双人像)的人 物是伏羲、女蜗,而且从其为“交尾像”确 定乃是夫妻关系;他进一步指出,石刻或绢 画及古代典籍中的“人首蛇身”的伏羲、 女蜗的化身,其来源为“延维或委蛇”,并着 重阐述了蛇一一“龙”图腾的演化, “龙”的基调是蛇,经过“人的拟兽化”、“兽的 拟人化”及“全人型”三个阶段接受了兽 的四脚,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 鱼的鳞和须,……从而形成了 “龙”一一作 为部族的图腾,则是以大蛇为图腾的大氏族 (或部族),兼并了以马、鹿、狗、鱼及兽类 为图腾的一些小氏族(或部族),组成强有力 的以龙为图腾的大部族需要指出的是,闻 一多结合南方越人、哀牢夷等部族流行的“断发文身”风俗习惯及“蜥蜴交尾”神 话传说法,阐述了龙图腾及图腾始祖的产生 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密切关系龙图腾始祖的 出现,并非完全臆造,而是以水泽之乡司空 见惯的腾蛇飞舞、蜥蜴交尾的现实生活为基 础,经过丰富的幻想的提供和概括,加进去 “所愿望的,可能的,并以此使形象更为丰 满”,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龙的神话及龙 图腾始祖——也是中华民族“人类的始 祖”,便产生了。
以华夏族(汉族)为主的龙图腾信仰,缘 于长期以来汉族在神州大地处于“优势地 位”;而且,还对“祝融”、“匈奴”等“蛮 夷”部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原始夏 人”的龙图腾与“原始殷人”的凤图腾的 耦合,遂成为以“龙凤呈祥”为标志的中华 民族的象征三)人文始祖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类始祖、图腾 始祖、部族始祖等有所不同,人文始祖主要 侧重于人事与文化的肇始和创造中华民族 是世界四大文化古国之一,早在 5000〜7000(或9000)年前已经有了光辉灿烂的、 闻 名于世的古文化黄帝不仅统一了中原大地,跨入了文明门槛,被当时诸多部族尊奉为“帝”(因中原一带位于我国中央地区,从 “五行”说,故称“黄帝”);而且,文化 建树良多,功垂青史诸如作文字,定乐律, 始甲子计年(天干地支,六十年为一 “花 甲”)之术,等等中华古国创国务实之用, 文化生活之需,可谓已臻初备黄帝时代文 化之威,于兹可见一斑而且,这些文化创 举,千百年来一直流播不衰它以强大的凝 聚力,把海内外“龙的传人”之“夷”夏子 孙统一起来,使他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因此,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被千 秋敬奉,是完全当之无愧的出于景仰,湘 鄂J11黔边界世代口承着一些黄帝的神话传 说。
四)部族始祖远古之时,我国曾经出现华夏集团、东 夷集团和苗蛮集团三大部族集团也就是说, 在黄帝时代前后,除了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 族集团以外,还同时存在着“二昊”(太昊, 少昊)及蚩尤等着名人物的东夷集团,以及 包括大名鼎鼎的伏羲、女蜗和欢兜、祝融氏 的苗蛮集团在华夏部族集团内,还必须特 别提到与黄帝为昆仲的炎帝黄帝与炎帝, 蚩尤和欢兜,以及太昊、少昊和三苗、祝融 等,既是部族的称号,也是部族头领的名字 他们作为各该部族的头领,同时又是各该部 族的始祖借助于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的隆 重祀典,以及与之伴随的礼仪、乐舞、神话 传说等载体的传承,部族始祖的英雄业绩、 品德佚事、史诗歌谣等,也就在各该部族及 其裔族千秋流传,铭心刻骨湘、鄂、川(渝)、 黔边界长期流传的关于炎帝、黄帝、蚩尤、 欢兜、祝融等的神话传说,以及〈〈苗族史诗》、〈〈古老话》、〈〈摆手歌》、〈〈梯玛歌》等史诗古 歌,就是这样代代相承地口传下来五)地域始祖缘于人口不断增多,宗支日益宏大,而 其资源(土地等)相对狭窄,收益日渐见细, 因而“树大分杈,人多分家"此种“分 家”,不是一个家庭的兄弟、子侄就地分庭 别户,而是一个姓氏的宗支易地择居,分别 蕃衍。
往往由某个或多个宗支的头领率众迁 往他地,另谋生计于是,这一(或这些)宗 支头领在若干世代子孙繁衍之后,也就被某 一地域的族裔奉为当地的“开基公公”(或“开基婆婆”),即地域始祖当然,有的 地域始祖的神话传说,可能反映的现实生活 较为曲折离奇,带有厚重的荒诞的外壳不 过,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敷演某一主人公开 拓某一地域,蕃衍子孙后代,成为当地的地 域始祖,则基本上是与前述传说佚事大体一 致的前者(宗支头领率众易地而居)如宋末 元初从湖北红土迁居湖南石门(时属澧州澧 阳都)的添平土司覃友仁,后者如鄂西山区 流传的谭氏始祖“余氏婆婆”,其传说故事 皆属地域始祖中很有代表性的范例六)迁移始祖部族迁徙的原由,除了上述宗支蕃衍以 外,往往还有政治、经济、历史、宗教以及 开发等方面更多的更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对 于“湖南人来自天下”的湖湘大地来说, 更是如此洞庭湖(原系古云梦泽一部分)及湖湘 大地,历史悠久,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民 风淳朴,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开发较迟据〈〈晋书•地理志》、〈〈宋史•地理志》载:“荆 湖南北路(按,指今湖南、湖北)……其土宜 稻谷,赋入稍多而南路(按,指湖南)有袁、 吉(按,指今江西宜春、吉安)壤接者,其民 往往迁徙自占,率致富饶。
可见东晋、南 宋以降,湖南的开发与江西移民有所关联纵观湖南的开发和移民,大体上可分三个主 要时期:东晋至五代,其移民多来自北方; 五代以后,则以来自东部诸省较多;南宋前 移湘居民多自江西,南宋后来湘蕃衍者苏、 皖、赣、闽、豫皆有自东晋至明清,可谓“湖南人来自天下”,其中苏、浙、皖、闽、 赣等东部之人“居其什九”,而江西人又居 东部之“什九”这是由于“晋之渡江,得 阳郡(按,指今赣东北九江一带)已为多数侨 民(按,指从北方迁居而来者)所归注;且唐 以降,江西人才辈出,其资源、财富足可与 东南之浙、闽相颉方页,而此时的荆湖南北尚 处土旷人稀之际,故江西往湖南移民,势在 必然此种史实,在湖南的迁移始祖传说 中,颇不罕见拙着〈〈荆楚始祖神话传说探索》第三编“迁徙族系编”中的“彭公爵主”、 “飞山令公”、“大二三神公”诸始祖,其人其事 (含“附会”、拈连之人物及有关事件)可以 说或多或少皆与江西移民有关彭公爵主” 的原型彭士愁及其父彭王玻、 其伯彭(王千), 皆江西人,并先后为吉州(江西吉安)刺史 后彭(王千)奔楚(五代后晋所隶属之楚王), 为郴州刺史;复委任为溪州(今湘西永J倾)刺 史他们所带领的士兵及族众之迁移方向, 十分符合前引〈〈宋史•地理志》所载“袁、 吉壤接者,往往迁徙自占”的史实。
彭士愁 及其所率之人,进入湘西以后,渐自为当地 世代土着的“板楣蛮”(或“魔君蛮”)、“比兹卡”(本地人)所融化而成为土家人 而从其渊源考察,“彭公爵主”还应属于荆 楚迁徙族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