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1从军行长春版长春版五年级上册课本.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60798562
  • 上传时间:2024-03-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1参军行,,长春版 长春版五年级上册课本王昌龄《参军行》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比照,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 ①《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思念,表现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参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二、总体感知 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根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边塞诗特征: 〔1〕、内容 ①将士久戍边关的乡愁〔哀怨〕和闺中妻子的离恨、报国无门的怨愤;②塞外征战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惨烈;③将士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2〕、风格——豪放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 在大量边塞诗中表达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常用手法——比喻、夸大、用典〔投笔从戎、黄金台、勒石记功〕 〔4〕、常见意象: 烽烟〔火〕、羽书、长云、秋月、黄沙、金鼓、红〔旌〕旗、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琵琶、羌笛、芦管 〔5〕、典型环境:孤城〔长城〕、大漠、青海〔湖〕、黑山、雪山〔祁连山〕、玉门关、阳关、楼兰、阴山、龙城、碛西、轮台、龟兹、 洮河、辕门、受降城、回乐烽、关山 〔6〕、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范仲淹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遨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场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 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参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文本分析^p 参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参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化、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详细、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非常委婉曲折环境气氛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即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五、重难点分析^p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单独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 2〕这首诗在写相思之情有什么特点? 提示: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 3〕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 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 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 间隔 远〕 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衬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4〕比拟分析^p 本诗与《参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辛,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大方豪情的激情〕 六、板书 烽火城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 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 点明主题 七、教学后记 在这节课中学生朗读诗歌流畅,咬准了字“羌”的音,在复述学过诗歌的时候,古诗再次复述的才能较好。

      学生在掌握“借景抒情”时,能较快分析^p 出诗歌中景物描写对于主人公内心的衬托作用学生在比拟《参军行》〔其一〕和〔其四〕时,比拟两首诗表达主题,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都答复反响较好 第 页 共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