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沉默螺旋理论”文献综述.doc
8页网络时代的“沉默螺旋理论”文献综述广电1002班刘陵璐201008270209【内容摘要】本文对网络时代针对“沉默的螺旋”理论适用性的研究做了总结和归纳,从理论假说的成立前提、网络社 会的舆论产生的机制变化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了网络社会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的挑战,以便今 后对网络时代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关键词】网络时代;沉默螺旋理论;从众心理;舆论环境一、弓I言:沉默的螺旋”理论曾经被认为是大众媒介下社会舆论形成的一般规律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传播媒介 的演变,尤其是互联网出现之后,很多学者对于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信息流 动的方式,网络的匿名性也对“沉默的螺旋”的假设前提之 “对孤独的恐惧”提出了挑战网络时代,“意见气候”的形成过程有哪些改变? “从众心理”在舆论产生的过程中是否依旧起到巨大的作用?通 过对2003年至2011年网络时代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研充的搜集,我对此有了更多的了解通过文献综 述的整理,希望为今后的资料查询和深入研究提供方便二、正文:(一)“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1、概念界定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一纽曼在1974年发表的《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中,最早提出 了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这一概念。
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一一我们的社会皮肤》 一-书中,则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阐释姚 瑞(2004)在《互联网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中将“沉默的螺旋”总结为:为了防止孤立和受到社 会制裁,一般人在表明自己观点之际首先要感觉一下“意见气候”,如果自己的意见与现有的多数人意见相 同或相近,便会较为大胆、积极地发表,如果发觉自己处于少数,便会迫于无形的舆论压力而趋向于保持 沉默于是舆论的形成,便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马学清(2005)在《“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中对“沉 默的螺旋”理论的构成命题做了整理归纳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本命题包含五个基本假定:(1) 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 个人经常恐惧孤独;(3) 对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4) 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呢还是隐藏自己的观点;(5)人们使用大众媒介评估多数人的意见,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综合起来考虑,前面四个 假定共同作用,形成、巩固和改变了公众观念。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 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 默二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二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opinion climate)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 “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 取趋同行为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霍一雯(2008)在《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不会沉没》中认为“沉默的螺旋”基本是这样的:当一 个人在发言时,如果他的言论受到多数人的认可,他便有了社会认同感,就会一直保持发言的状态;相反, 当一个人的言论不被认可甚至还被大多数群起而攻之时,他就会缺失认同感转而保持沉默这样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最后形成螺旋式的上升或下降,使弱势的一方皈依于强势的一方,从而形成舆论乔欢 陈颖颖(2009)在《基于“沉默螺旋”理论的网络信息行为研究》中,将“沉默的螺旋”理论 核心观点归纳为: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害怕孤立的恐惧感,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容易受到从众心理 的影响。
如果对事件是赞成声占主导地位,人会随之表达赞成的观点,如果赞成呼声下降,人就会保持沉 默,这种沉默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汪燕娟(2010)在《BBS的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中概括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基于这样一 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特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 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愈加得势,另一方则越来越失去支持的 声音曹远峰(2011)在《“沉默的螺旋”与网络传播社会舆论形成新模式》中对这一理论做了概括沉默 的螺旋”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个体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如果发现与自己一致的观点受到广泛 欢迎,他就会积极参与社会讨论;而如果发觉自我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排斥,则个体会因害怕被“大多数” 孤立而保持沉默,避免向外界发表个体不同的声音一方意见的沉默,另一方意见的大胆表达,如此循环 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弱势的螺旋现象,从而最终强势意见演变为社会主流 舆论尽管表述方式各不相同,但中心概念都离不开“害怕孤独”、“舆论环境”等关键词,这也是“沉默的 螺旋”理论假说的核心要义2、理论前提谢新洲(2003)在《“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充》中提到,“沉默的螺旋”的重要 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 同行为。
马学清(2005)认为对“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的任何检验都必须将五个假定逐个予以考虑把这五 个假定归纳一下,实际上涵盖了两个效果因子:一个是心理因子,即从众心理;另一个是社会因子,即社 会规范这两个因子是紧密相联的社会因子作为一种社会内聚力,以惩戒脱离共同价值观的个人为基础, 惩戒的方式便是启动心理因子,使那些脱离共同价值观的人感到孤独也就是说,孤立的威慑(用孤立来 惩罚)和对孤独的恐惧感是形成“沉默的螺旋”效果的逻辑动力王云晖(2011)在《“沉默的螺旋”在互联网中是否“旋转”》中将“沉默的螺旋”理论前提归纳为:(1) 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或其他心理需求动机;(2) 个人对意见的认知偏差程度;(3) 意见的表达是否算作是公开的表达;(4)舆论环境是否会对个人的意见表达造成压力部晋亮(2011)在《浅析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失效缘由》提到2个理论前提:“沉默的螺 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社会个体会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社会孤立的恐惧心理,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 趋同性行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前提还包括“多数意见”对受众的压力二)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质疑姚IB (2004)在解释反沉默螺旋模式的提出时,参考了前人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质疑。
沉默的螺 旋理论应用了趋同原理,20世纪50年代索罗门•阿什的实验证明,趋同行为发生的概率受到两个重要条件 的制约:第一是有没有来自他人尤其是来自所属群体的支持,只要当场有一个支持者,趋同行为的概率 便会大大降低另一个是个人对自己的见解或信念的坚信程度实验心理学研究证明,对自己的观点确信 度低的人,往往会通过寻求与他人的类似见解来加强自己的信念,因而比较容易接受多数派的影响,而 确信度高的人则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沉默的螺旋理论忽略了舆论变化过程中的“少数派”的作用S •莫 斯考维希指出,群体合力中的“中坚分子”(the hard corn)表现出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 的强烈性,可对“多数派”产生有力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合力(合意)并推动新的合力形成这是 与“沉默的螺旋”不同的另一种舆论形成过程,即由少数人意见向多数人意见演变的舆论机制赵龙(2008)在《在网络媒介中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探究》中提到,例如麦奎尔在谈到这个模式 时提出一个问题:“这种螺旋式的变化,是否代表了态度的真实变化? 一些群众保持沉默,会不会口服心不 服,而一遇到适当时机又重新公开坚持自己的立场?”这一点值得深思。
此外,我国传播学者对“沉默的 螺旋”理论也提出了质疑观点:有人认为沉默螺旋并不是普遍规律,在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中将完全失效, 代替“沉默的螺旋”的将是“舆论背反”模式方 亚(2010)在《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媒语境下的适用困难》中提到,“沉默的螺旋”理论在 提出之后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拉索莎怀疑人们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意见气候的恐惧是否真的有那么 强因而进行了一项调查拉索莎说,当人们面对舆论时,并不像诺利一纽曼理论中所主张的那样无助, 而是存在一些条件,可以用来打败“沉默的螺旋”纽曼过分的强调了人对于孤立的恐惧这一点.而没有对 其他的一些变量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文化环境以及与自身利益的相关程度等等,换句话说,在这些情况 下,“沉默的螺旋”有时是要失灵的三)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适用性对于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的适用性,学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互联网的发 展使得传统大众传播中适用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开始失效;另一种则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适用 于网络社会,只是表现形式有所改变姚璃(2004)认为广泛的参与与某种“少数派”权力的互动正成为网络时代舆论形式的主要特征。
而 一旦由自我确信度高的特定“少数派”在网络上发表了与媒介舆论相悖的意见,往往会引起受众的反向思 维,从而使“沉默的螺旋”迅速“倒戈”,形成“反沉默螺旋模式二夏志梅彭光芒(2006)在《网络空间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局限性》中指出,网络空间放大了沉 默的螺旋理论的局限性,愈益凸现了它的不完整性,沉默的螺旋理论在I阿络空间的式微已经成为不可否认 的事实乔欢 陈颖颖(2009)指出,笔者认为,网络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空间,使每个人可以屏蔽自己的身份,但在网络空间依然存在着“沉默螺旋”现象,互联网强大的功能对“沉默螺旋”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有推动 作用网络中的“沉默螺旋”的产生原因不是简单地从众和趋同心理,而是增加了 “个性使然”、“无谓心 理”、“个人信息处理能力”和“网民技术压力”等新的因素陈华明李 畅(2009)在《当下中国互联网语境中的“沉默的螺旋"》中提到,笔者认为,“沉默的螺 旋”在网络中依旧存在,而旦,在网结中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即强势声音会以一种比现实中更强势、更 非理性的表现形式遮蔽另外的不同意见,以更加燎原之势加强己方意见,甚至不惜以谩骂、诋毁的方式使 不同声音闭声,从而在网络中形成一种主导声音。
沉默的螺旋”沉默的是理性的声音,沉默的是知识精英 的话语方式,沉默的是让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冷静的分析高萌萌(2009)在《网络舆论传播下沉默的螺旋的反旋上升研究》中写道,在网络传播模式下,当某 种特定条件出现并产生作用时,“沉默的螺旋”的运转机制会发生改变,使舆论发展呈现非常态的表现,即 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但这并不是对“沉默的螺旋”的全然否定,而只能是一种补充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 媒介对社会的控制机制的作用依然存在,但力量已经剥弱方亚(2010)得出的结论是,在网络空间里,由于网络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种种不同于传统媒体 的特质沉默的螺旋”理论得以成立所需要的诸如个人对孤立的恐惧等理论前提被消解,加之在网络传播 中“意见气候”变得更为复杂等因素,使得该理论在而对网结媒体的语境时显得力不从心而步入困境王晓慈(2010)在《论网络时代下的“沉默的螺旋”》中提到,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不仅不会沉 没,却仍在熠熠发光只不过由于受到新介质的影响,它的形态、所受环境的影响和表现方式也在发生着 一些变化而已王云晖(2011)认为在网络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方式 虽然有所变化,但是这种压力本身是存在的,并且随着互联网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其压力变化的程度 正在逐渐的显现出来。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