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所得税法知识讲义(doc 35页).doc
35页第十六章 个人所得税法• 本章是所得税中的一个主要税种,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内容历年考题中各种题型均出现过,特别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从历年的考试分值看,均在10分左右今年可能还会加重份量• 个人所得税与前面两种所得税法最大的区别在于: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其应税范围比企业所得税范围要广,但它们的计税原理是一致的,即以纳税人应税收入扣除费用后的余额为征税对象• 本章学习和掌握的重点是:纳税人身份的确定、纳税人所得来源的确定、应税所得的项目、税率、不同税目的费用扣除标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和应纳税额的计算,以及减免税优惠和境外所得税额扣除、纳税办法等内容• 本章难点问题是:费用的扣除有关次的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应纳税额计算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等第十六章 个人所得税法历年分值分布年份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综合题合计2001年1分1分2分8分12分2002年1分1分3分4分2分11分2003年1分1分1分4分7分本章变化内容: 1、在第三节应税所得项目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中新增个人投资者以企业资金为本人、家庭成员支付的相关支出的规定。
P359 2、在第三节应税所得项目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中新增个人投资者的规定P361 3、在第三节应税所得项目的“财产转让所得”中新增非产权人重新购房免征个人所得税的规定P363 4、新增了核定征收的内容P393 • 一、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1、中国公民• 2、外籍人员• ①居民纳税人:有住所或无住所居住满1年的个人:承担无限纳税义务P354• ②非居民纳税人:无住所不居住或无住所居住不满1年:承担有限纳税义务P355 • 二、所得来源的确定• 对纳税人所得来源的判断应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要遵循方便税务机关实行有效征管的原则P356• 1、所得来源地的具体判断方法• (1)工资、薪金所得,以纳税人任职、受雇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的所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2)生产、经营所得,以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3)劳务报酬所得,以纳税人实际提供劳务的地点作为所得来源地• (4)不动产转让所得,以不动产坐落地为所得来源地;动产转让所得,以实现转让的地点为所得来源地• (5)财产租赁所得,以被租赁财产的使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支付利息、股息、红利的企业、机构、组织的所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 (7)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特许权的使用地作为所得来源地 • 2、 所得的来源地与所得的支付地并不是同一概念,有时两者是一致的,有时却是不相同的根据所得来源地的确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有:P356• (1)在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或经济组织中任职、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2)在中国境内提供各种劳务,而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 (3)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所得• (4)个人出租的财产,被承租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财产租赁所得 • (5)转让中国境内的房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以及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而取得的财产转让所得• (6)提供在中国境内使用的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各种特许权利,而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7)因持有中国的各种债券、股票、股权,而从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8)在中国境内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取得名次的奖金所得;参加中国境内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的有奖活动而取得的中奖所得;购买中国境内有关部门和单位发行的彩票取得的中奖所得。
• (9)在中国境内以图书、报刊方式出版、发表作品,取得的稿酬所得 • 三、应税所得项目:11项所得为应税所得P357-363• (一)工资、薪金所得• ①、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不纳个税,列举:1、2、3、4看一下 p357• ②、内退问题:P357• A、内退的个人在内退后至法定退休年龄之间从原单位取得的工资、薪金,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个税,不能按离退休工资对待• B、取得的一次性内退收入,应按内退后至法定退休年龄之间所属月份均摊,将每月分摊额与当月全部“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税,自行向税务机关申报缴纳• ③、出租车问题:P358• A、出租汽车经营单位对驾驶员采取单车承包、承租的,驾驶员从事客运取得的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征税• B、个体出租车收入,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税• C、个人出租车挂靠单位,并向挂靠单位交纳管理费的,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征税•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①、可分为两类:纯生产经营所得(4项)、独立劳动所得• ②、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比照个体工商户纳税•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以企业资金为本人和家庭成员支付的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视为对投资者的分配,依照“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新增内容)•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四)劳务报酬所得• “劳务报酬所得”与“工资、薪金所得”的区别: A、非独立个人劳动:计“工资、薪金所得” B、独立个人劳动:计“劳务报酬所得” 如会计:专职会计,计薪金所得;兼职会计,计劳务报酬所得审稿:区别稿酬所得本出版社专职:计薪金所得;外社兼职,计劳务报酬所得• (五)稿酬所得• ①、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 ②、不以图书报刊形式出版、发表的翻译、审稿、书画所得:计“劳务报酬所得”(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指个人提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著作权使用权:区别于稿酬所得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①、不扣除费用• ②、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不缴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有区别)• ③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外的企业的个人投资者,以企业资金为本人和家庭成员支付的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或者向企业借款不归还又未用于生产经营的,视为对投资者的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新增内容)(八)财产租赁所得仅指有形财产的使用权转让)• (九)财产转让所得指有形财产的所有权转让)• ①、股票转让所得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 ②、量化资产股份转让• A、集体所有制改制为股份制的,职工个人取得的股份,暂缓征收;• B、转让时,按转让收入额扣减取得时支付的费用和合理转让费用,计税• ③、个人出售自有住房,总的原则是按财产转让所得征税;其应税所得的确定按已购公有住房和非已购公有住房分别确定;个人换购住房(出售后1年内重新购房)价值相等的部分可免税,但需交纳税保证金;个人转让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惟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免税362页• 注意363页的新增内容• (十)偶然所得,不扣除任何费用• (十一)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四、税率:P364-365• 1、九级超额累进税率①工资、薪金所得②不拥有经营成果所有权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2、五级超额累进税率①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②拥有经营成果所有权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3、其他所得:20%• 应注意的问题:P365• ①稿酬减征30% 实际税率14%• ②劳务报酬加成征收;• 一次取得的劳务报酬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加征五成税率为30%;5万元以上的加征十成,税率为40%实际上适用20%、30%、40%的三级超额累进税率)举例如下:• 例:某演员为一企业作电视广告,分两次等额取得报酬60000元,该演员共应纳个人所得税为多少?• 解:每次取得60000元的劳务报酬收入,适用加成征收税率,应纳税额为:P365• [60000(1-20%)30%-2000]2=24800(元) • 五、应纳税所得额的规定• (一)费用扣除标准• 1、有费用扣除的项目 • ①工资薪金:扣800元/月(或扣4000元/月)• ②个体工商户: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 个人独资企业以全部生产经营所得为应纳税所得额• 合伙企业投资者:有协议规定的,按分配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没有约定的,按人头平均计算先分配,再征税• ③承包承租收入:以每一纳税年度按规定分得的经营利润+工资薪金所得,扣800元/月(全年80012=9600元)• ④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所得:• A、4000元以下/次:扣800元• B、4000元以上/次:扣20% • 举例如下:• 例:某人将私房出租,月租金2000元,其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为多少?• 解:(1)财产租赁所得以一个月取得的所得为一次计税• (2)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为:• (2000-800)20%12=2880(元) • 例:某人在2002年取得特许权使用费两次,一次收入3000元,另一次收入8000元,其应纳个人所得税共计为多少?• 解:(1)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转让一次为一次收入• (2)应纳税额=(3000-800)20%+8000(1-20%)20%=1720(元)• ⑤财产转让所得:转让收入-财产原值―合理费用• 2、无费用扣除: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 • (二)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 1、附加减除费用的范围:P367• ①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工作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人员;• ②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工作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专家;• ③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或受雇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 ④财政部确定的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其他人员。
• 华侨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参照上述附加减除费用标准执行• 2、附加减除费用标准• 对上述适用范围内的人员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减除800元费用的基础上,再减除3200元,合计4000元• 3、华侨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参照上述附加减除费用标准执行• 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每月收入额-400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 (三)每次收入的确定P367-368• ① 按次计算收入的有: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七项所得,明确规定按次计算征税• ②非按次计算收入的有: 工资薪金所得:按月收入额计征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按年 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按年• 1、劳务报酬所得,根据不同劳务项目的特点,分别规定为:P368 ①只有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 ②属于同一事项连续取得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不能以每天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2、稿酬所得,以每次出版、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