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贫困生生活质量、消费观念调查分析——以浙江省某高校贫困生为例.docx
5页高校贫困生生活质量、消费观念调查分析一一以浙江省某高 校贫困生为例-高等教育学论文高校贫困生生活质量、消费观念调查分析一一以浙江省某高校贫困生为例杜磊 孙文菁(浙江中医药大学)高校贫困生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及高校扩招而产生的,具有时代的特殊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贫困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0%〜20%,数量庞大由于经济条件差,生活质量低下,导致贫困生入学后面临着种种考验, 比如对大学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等问题,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应 对因为贫困,消费成为贫困大学生生活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难题,也因为贫困,“低消费”和“高消费”之间的反差成为他们出现巨大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所以说,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具有社会资源的低分配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 抗挫折能力的脆弱性等特点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 点关怀对象,关系着大学校园及社会的稳定、和谐、进步因此,研究他们的生 活质量及消费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本文研究高校贫困生生活质量及消费观念, 参考众多文献中相关的问 卷,综合比较,制定出了本文研究所需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的基本情况、 家庭收入情况、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观念等。
随机抽取浙江省某所高校的几个学院,然后把问卷分发给这几个学院中已 经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学生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96份, 样本的有效回收率为98%一贫困生的生活质量表1数据表明,在接受调查的贫困生里面,22.4%的家庭是低保户;家庭主要收入靠种田及无固定收入的比重为65.9% ;父母身体患有严重疾病及丧失劳动力的比重为48% ;家庭劳动力数量1位及以下的比重为68.4% ;每月生活 费在400元以下的占45.9,每月生活费在600元以下的占到96.90/0 ;家庭年 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占86.7%;家庭年教育投入量2万元以上的占45.9%,家 庭年教育投入量1万元以上的占94.9% o以上数据表明:有将近两成以上的贫困生来自各地的低10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保户,家庭条件非常困难贫困生家庭的收 入水平低下,种田及打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止匕外,贫困生家庭的劳动力少, 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差,将近一半贫困生的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丧失劳动力由于劳动力数量不足以及家庭劳动力身体状况差等缘故,贫困生家庭年收入绝大部分 都在2万元以下,将近一半家庭的年收入甚至不到 l万元针对目前的生活水平 及高校学费收费标准,这些家庭的年收入勉强才能维持学费的支出,不足以支付 学生日常的生活费用。
大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没 有能力和精力靠所学的专业技能养活自己, 需要家庭提供生活费,但是家庭无能 力提供更多的钱来支付学生的生活费,学生只能省吃俭用根据调查得知,96.9% 贫困生的月生活费少于600元,按照目前浙江省的消费水平来看,杭州市目前 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588元,贫困生基本上都处在这个水平上由此可以看 出,高校中的贫困生,整体生活水平很低,生活质量也很差,处在温饱状态二贫困生的消费观念表2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贫困生都不与人攀比, 更愿意在学习上、能力 上证明自己;贫困生每月开支大部分都花在了伙食、日用品上面;关于吃饭, 27.6%的贫困生认为只要便宜就行,66.3%的同学考虑营养与经济达到平衡;在 穿衣打扮方面,18.4%的同学选择了有什么穿什么,99%的贫困生认为只要过得 去就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贫困生的消费中,饮食及日常生活用品消费占主导 地位,九成以上贫困生的生活费主要用在这里 学习消费占有重要位置,贫困生 消费水平非常有限,但尽量会把钱节省下来,投入到学习当中,用来购买考试辅 导书、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等等,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及综合能力。
而且贫 困生在娱乐等其他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少,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 去,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将来更好 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结论与建议1在国家层面,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校中虽然也存在贫困生,但是那时候的高等 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只有少数一部分人可以上大学,而且基本上都可以靠国家资 助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在90年代后期,高校实行扩招之后,越来越多低收入家 庭,特别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进入了大学校园 但是,家庭收入增长的速度没 赶上高等教育学费增长的速度,使得越来越多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大学为了提高 教育的公平性,让更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国家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政府是最重要的主体,大量资助工作中的经费来源 于政府,没有政府的支持,贫困生资助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 我国已经建立了比 较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免”等贫困生资助政策,国家层面上每年都在 加大贫困生资助经费的投入,加大了诸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 学贷款等资助力度,但是相对于庞大的贫困生群体来讲,目前的资助资金不足以 解决全体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不足以彻底改善贫困生的生活质量。
国家还需要 建立更为完善的贫困生保障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坚决打击教育乱收费现象,出 台更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为扶贫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专款 专用,加强审计和监督,确保高校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2在社会层面,构建更为合理的帮扶体系,拓宽助困资金融资渠道目前,我国贫困生资助方式较为单一,90%以上的贫困生资助资金来源于 政府拨款在国外,社会力量助学被看成是一种慈善事业,但在国内,社会助学 资金少之又少,与国外社会助学资金相比形成巨大反差 因此,在保障国家资助 经费的同时,利用各种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国家可以进行政策引导,号 召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到贫困助学公益项目上来,拓宽单纯依靠政府、学校筹集助学经费的渠道,引导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到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利用社 会价值观导向,动员广大民营企业、社会慈善机构为学校贫困生提供捐赠和资助, 也可以通过知名校友回母校捐款或者以个人名义设立资助金,借助知名校友的影响力在精神上、物质上帮助更多的贫困生健康成长3在高校层面,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高校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执行主体,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贫困生资 助相关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用性强的资助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学校、 学院、系三级资助管理机制。
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确保贫 困生资助工作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展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勤工助学、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 育等国家推行贫困生资助体系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让他们不因贫穷而上不了学,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温暖但是,资助并不等于义务,并不 是坐着于等,而是需要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 完成从“受助一自助一助人”的转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只有加强 贫困生自身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从物质层面的资助到精神层面资助的转化,才能让贫困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在个人层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贫困生是资助体系最终的受益者,关系着整个资助体系的良性循环目前 存在:少数贫困生证明材料弄虚作假; 有些贫困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到期不还 贷;还有些贫困生获得资助金后,存在不合理消费等现象根除这些负面现象就 要求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培养自强自立的意识,积极参加各项活 动,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自信心,积极融人班集体另外,贫困生还可以通过志 愿者、义工等形式回报社会,用自已学到的力所能及的本领帮助社会上其他需要 帮助的人,向社会传递爱心,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升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1]张虹.高校贫困生消费观念的缺失及对策[J] .世纪桥, 2008(9):101-102 .[2]李欣好,关于新政策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究[J].教育管理,2013(3):174-175 .[3]黎斌,莫忧.高校贫困生资助路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3(7):148-1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