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逆时偏移计算角道集研究.pdf
11页1364 勘探 前沿 2010 年 11 月 专刊: 逆时偏移技术 通过 逆时偏移 计算 角道集 研究 YU ZHANG, SHENG XU, BING TANG, BING BAI, YAN HUANG和 TONY HUANG, 法国地球物理维里达斯集团公司( CGGVeritas) 以 直接求解 双程波 动 方程为 基础 , 逆时偏移( RTM)技术 是 一种处理 强烈 横向速度变化的自然方法, 并且 地震图像 不 受 任何 倾角 限制 该技术已成为墨西哥湾盐下地震成像的标准偏移 方法 此外,还可以通过宽方位角( WAZ)数据 采集系统 获得更好的地下反射、更多的方位角信息,进而大幅提高复杂上覆 岩 层之下的地震成像质量 由于在记录 地震波的传播方向上,宽方位角( WAZ)数据更为丰富,因此逆时偏移( RTM)和宽方位角( WAZ)数据 采集 应并行 进行 为了进一步利用上述先进采集和处理技术,地球物理学家 需要如下基础资料: 共成像点道集( CIG) 形式的叠前偏移数据;经 逆时偏移( RTM) 所得 的最终叠加图像在理想的全方位海上数据采集过程中,地震道通常由炮点位置( xs, ys)、接收点位置( xr, yr)和记录反射时间( t) 索引。
因此,地震数据可 表示为 五维空间( xs, ys, xr, yr, t) 对其进行偏移处理,即可得到三维空间( x, y,z)的地球反射图像 此处,输入数据为 五维 ,而输出数据为 三维 ,这表明,在地震数据成像 处理 过程中,有两个维度的数据属于冗余信息 受此影响,在地表每个位置, 都 需 要对地下构造进行 多次成像若将所有不同图像进行适当排序,即可 得到 共成像点 道集 图 1 二维 Marmousi 数据 集的全偏移叠加图像 图 2 Marmousi 数据集的炮域( a)和偏移距域( b)共成像点道集( CIG) ( CIG)共成像点道集( CIG)可用于 速度建模、偏移质量控制、以及地下属性解释 2010 年 11 月 勘探 前沿 1365 逆时偏移技术 图 3 在二维偏移输入数据中,用于描述其反射特征的属性共有五个( xs, xr, ps, pr, t)( a)输入数据中有两个倾 角 属性( ps 和 pr),分别与 炮点的入射角和接收点的出射角相关;成像点需满足成像关系:ts + tr = t( b) 如上所述,地震数据 冗余信息是 两维 的 。
因此,我们可自由选择 二维 域,以输出共成像点道集( CIG)但 实际 处理过程中 ,应保证所选的域最佳且最利于处理、解释及后续分析 为什么要选择角道集? 逆时偏移( RTM)生成共成像点道集( CIG) 时,最简单的方法是选择炮 域作为输出域,即以炮点位置( xs, ys)作为共成像点道集( CIG)的索引但 是,在进行常规基尔霍夫偏移 时 ,地球物理学家则倾向于通 图 4 成像关系错误 a)在共炮点成像中,局部相干同相轴可能被解释为两对射线,二者到达地表时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相同、记录旅行时相同、接收点的角度也相同;( b)在共偏移距成像中,局部相干同相轴也可能被解释为两对射线,二者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相同、记录旅行时相同、两倾角之和相同 过地表采集数据的偏移向量( xr − xs, yr − ys)对共成像点道集( CIG)进行排序哪种方法更正确呢?本文中,我们将使用 Marmousi二维数据集,以说明不同域中的 共成像点道集( CIG)形态 Marmousi 模型的叠加逆时偏移( RTM)图像见图 1人们 普遍认为,若速度模型正确,所有的单个 炮点记录偏移应在相同的侧向位置、相同的深度形成特定的同相轴。
因此,当共成像点道集( CIG) 1366 勘探 前沿 2010 年 11 月 逆时偏移技术 图 5 共角度域成像 点道集( CIG),其记录道由成像点的反射角 θ索引 的同相轴呈 “平直状 ”分布时,表明偏移速度正确,将所有共成像点道集( CIG)叠加即可获得最 相 关 图像通过聚焦分析验证速度模型时,共成像点道集( CIG)同相轴的平直度是其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当共成像点道集( CIG)的同相轴不平直时,地球物理学家将通过分析同相轴的曲率不断改进其偏移速度模型,并利用层析成象技术建立新的速度模型为了说明这些概念, 我们 特意选择了 11 个 位置( 从左至右横跨 Marmousi 模型) ,并将其 共成像点道集( CIG)输出到上述两个最常用 的 域 (图 2) 成像结果显示,即使偏移速度模型正确, 共炮点域成像 道集( CIG) 依然 存在 噪声 , 很难找到相干的平直状同相轴(图 2a);相反, 共偏移距成像点道集( CIG) 效果更好(图 2b), 特别是在构造简单的地区 但是 在 中间地区 , 速度模型的构造比较复杂(图 2b 中圆圈所示区域) ,共成像点道集( CIG)的同相轴相干性较差 。
该道集 噪声较多 ,可拾取的平直状同相轴不多,并出现倾斜同相轴 由于 合成数 图 6 Marmousi数据集的 共角度域成像 点道集( CIG)与图 2相比,同相轴更相干、更平直;偏移假象大幅减少 图 7 为了确定成像炮点 -检波器对,偏移距域的层析成像工具 必须 从拾取的地下位置发射多组镜面射线对( a)而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 ADCIG)层析成像更为直接( b) 据体 的 速度模型 是 正确 的 ,因此其成像效果刚好与我们的预期相反 2010 年 11 月 勘探 前沿 1367 逆时偏移技术 图 8 2004 BP 二维数据集的直接逆时偏移( RTM)输出图像受反射、反向散射波、首波和潜水波等影响,图中存在明显的偏移假象,这些假象主要分布于浅层,严重模糊了偏移构造的形态 为了理解上述问题 ,我们需要再次确定地震数据所包含的信息量其中,二维地震数据包括 三个维度( xs,xr,t) 由于我们感兴趣的是横向相干 信号 , 所以 沿炮点和接收点方向可拾取两个 倾角 属性 (图 3a), 可 表示为ps 和 pr,这两个倾角分别与炮点的入射角和接收点的出射角相关(图 3b)。
因此, 在二维地震数据中,用于描述其反射特征的属性共有五个 ( xs, xr, ps, pr, t) 其中 , 属性( xs, ps) 惟一地 确定炮点的成像射线路径,而属性( xr, pr) 惟一地 确定接收点的成像射线路径 对于地下 某点,若 ts(炮点到该点的旅行时)与 tr(该点到接收点的旅行时)之和等于所记录的双程旅行时(即成像关系: tx + tr = t) ,该点就成为潜在的成像点,即意味着此点可能发生发射 当生成 共炮点域成像 道集( CIG)时,我们仅孤立地进行了单炮记录偏移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 并不清楚 各炮点 图 9 处理过程中,利用成像关系 ts+tr=t计算成像点( a)逆时偏移( RTM)射线将在速度模型的硬界面之上产生反射,所以,反射射线路径上的任何点(白色三角形)都符合 ts+tr=t( b)因此,除真实反射点(黑色三角形)之外,逆时偏移( RTM)还产生了许多虚假的成像点(白色三角形),继而形成低频偏移假象( c) 的反射差异也就是说,在偏移处理过程中,我们 未利用 ps信息 因此,在处理过程中, 我们并 不能完全确定炮点成像射线 的 入射角。
当速度复杂时,成像射线路径可能相交,并且在不完全约束条件下(仅考虑( xx, xr, p, t),不考虑 ps),满足成像关系的地下点可能不止一个,如图4a 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即可解答为何 共炮点域成像 道集( CIG)中存在 众多 偏移假象 ,进而 干扰平直状同相轴的拾取 共偏移距成像 点道集( CIGs) 也 存在类似的问题在 共 偏移距 偏移 处理过程中, 我们不知道 ps 和 pr的具体值 , 仅知道二者之 和( ps + pr) 如图 4b所示, 在普通介质中, 1368 勘探 前沿 2010 年 11 月 逆时偏移技术 图 10 通过角度切除消除偏移假象 a) 2004 BP 数据集的 共角度域成像 点道集( CIG), 0-60°(反射角)道集未见假象 b) 2004 BP 二维数据集 0-60°叠加图像 共 偏移距 偏移 也不能 惟一地 确定成像点 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由于 不能 惟一地 确定成像关系,任何地表属性索引的 共成像点道集( CIG)都 将 出现偏移假象 Xu等人( 2001)曾研究过上述问题,并提出了 生成 无假象 共成像点道集( CIGs) 的解决方案,即用参数表示地下反射角度域(图5)。
本文 同样利用 Marmousi数据集对其进行了 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即使在复杂构造背景下, 共角度域成像 点道集( ADCIG) 也能形成高相干 且 平直 的 同相轴,并 可 大幅减少偏移假象(图 6) 这些道集有助于地球物理 图 11 真振幅逆时偏移( RTM)测试 a)介质速度 v=( 2000+0.3z) m/s时, 5个水平反射面的共炮点记录 b)由真振幅逆时偏移( RTM)得到的 共角度域成像 点道集( ADCIG) c)由( b)得到的振幅随入射角变化( AVA)曲线 学家评估成像质量 、 拾取层析成像所需的同相轴曲率 此外, 共角度域成像 点道集( ADCIG)还简化了 层析成像算法 如图 7所示, 常规 共偏移距成像 点道集( CIG)仅能提供地表偏移信息为了确定 成像 炮点 -检波器对,层析成像工具必须从拾取的地下位置发射多 组 镜面射线 对 (图 7a)但是, 共角度域成像 点道集( ADCIG)可直接 将其 输入 层析成像工具通过拾取的反射界面位置和倾角以及从 共角度域成像 点道集( ADCIG)获得的反射角信息,可明确界定成像点的镜面射线对(图 7b)。
为什么要通过逆时偏移( RTM) 计算 角道集 ? 单程波动方程偏移( OWEM)和逆时偏 2010 年 11 月 勘探 前沿 1369 逆时偏移技术 图 12 由 Garden Bank 地区宽方位角( WAZ)数据所得到的垂直横向各向同性逆时偏移( VTI RTM)叠加图像 图 13 三维 共角度域成像 点道集( ADCIG)的垂直横向各向同性逆时偏移( VTI RTM)实例 a)考虑所有 7 个分布时,输入数据中地震道的方位分布 b)反射角为 0-40°时, 6 个方位角(从左到右依次为 0, 30, 60, 90, 120 和 150°)的三维 共角度域成像 点道集( ADCIG) c)仅考虑宽方位角( WAZ)采集系统的中心分布时,输入数据中地震道的方位分布 d)仅利用中心分布生成的三维 共角度域成像 点道集( ADCIG),以模拟窄方位角( NAZ)采集系统(与 b 比较) 移( RTM)生成 共炮点域成像 道集( CIG)时,均不会造成附加成本但是,由于存在前文所述的问题,地球物理学家并不青睐此种共 炮点成像 道集( CIG) 在 生成偏移距域共 图 14 利用逆时偏移( RTM)三 维 共角度域成像 点道集( ADCIG)进行盐下层析成像前后的叠加图像对比,( a)为层析成像之前的图像,( b)为层析成像之后的图像。
层析成像之后,图中红色椭圆中的构造更明显 成像点道集( CIG)时, 上述两种偏移方法均需支付高昂的计算 费用 与基尔霍夫偏移(免费输出 共偏移距成像 点道集( CIG))相比,以波动方程为基础的偏移处理在成本上明显处于劣势 Sava 和 Fomel( 2003)提出了简单的方法: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