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与地理环境.doc
26页第五章 聚落与地理环境[教学目的] 了解聚落的基本内涵;了解村落的类型和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城市的划分标准与小城镇的类型、特点、功能及发展规划中的注意事项;理解和掌握城市、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内涵、城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村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和城市空间分布体系[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产生与发展2.村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城市化4.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城市的空间分布与城市体系5.“数字城市”[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辅助演示[教学时数] 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聚落概述聚落作为人类生产、居住、休息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分为城市与村落两大类型由散村、集村、集镇,直至小城镇、城市,是聚落演变的发展方向一、聚落概念二、聚落的产生与发展三、聚落类型第二节 村 落一、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村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相对于城市(或城镇)的一种聚集类型与城市相比较,1、 村落的特征①人口、建筑密度低;②基础设施落后;③服务职能水平低;④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在我国,村落地域是指建制镇以下的地域,村落由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和集镇构成 2、村落的形成与发展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村落先于城市形成。
但村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①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风雨和避免野兽袭击,但人类并没有固定的栖息地,主要利用自然洞穴藏身原始村落多建在森林茂密的低山林区,便于狩猎和采集此外,在海边、河边进行着原始的捕鱼活动由于人们完全依靠天然食物,如兽、树果、草类等,而这些天然食物易枯竭,食物的获取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因此人类活动经常大范围移动,居住地流动不定 原始村落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在树林丛生处利用树木捆扎而成,建筑一般呈环形布置;另一种在无树木处用石块堆砌而成,称“蜂巢居” 今天,东南亚的古亚洲族人、非洲的布须曼人仍然保持这种原始村落的居住状态②进入奴隶、封建社会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走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为村落发展的核心动力因素首先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被分离出来这样,在耕地附近便产生了以农业为主的固定村落6000年以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公社就是大型固定的农业村落村落由居住地、制陶场和墓葬区三部分构成山区形成固定的越冬村落和夏季村落游牧地区由于以特定的放牧生产方式,因此建设可移动的蒙古包和帐篷式住宅。
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了一些人口相对集中,规模大小不等,以产品交换为中心的场所—集市→集镇集市的特点是有固定的交换地点和交换时间,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店铺、货栈及服务设施各种集市在我国北方称“集” ,在南方称“墟” 、“场” 、“会” 此外,还有一年一次或几次的庙会、香会、骡马会等大型集市集市的发展促进了集镇的形成在位置适中、交通方便、规模较大的集市上,人们为交易者的方便,开设了酒馆、客栈等服务设施,逐渐在集市内外定居经营,集市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居民点——集镇集镇的出现标志着乡村经济出现了商品经济的萌芽,为城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城市的兴起加速了村落的发展进程,提高了村落的发展水平较早出现的商业性城市对村落的发展发挥着农产品集散和物质供应中心地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的经济发展及村落数目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工矿业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服务于城市的郊区农业村落的发展加工业城市的发展,尤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使专业性村落的出现,如棉花、麻类、蚕丝、甘蔗、茶等专业性村落,并随加工业性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⑤现代村落的形态、功能、空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在我国,村落由过去的高度分散形态逐渐向集中形态转变,人口密度不断提高;中心村落和集镇建筑格局由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式形成转变为集中、整体布局形态。
村落职能向多样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其它的工业、商业、集贸、服务等职能日趋突出,单纯农业职能的中心村落已不存在⑥村落结构体系逐渐完善在经济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村落较高的人口、建筑密度,高层化的建筑格局,突出的商饮服务业,完善的内外交通道路格局和基础设施等村落特征,使村落与城镇的差异日趋减少城乡一体化是现代村落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村落社区1、村落社区的功能和类型 村落社区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密切亲缘关系、共同的生产方式、社会地位、社会认同感的人口聚居的地域社区内部差异而形成的次级社区单元被称为邻居里 (1) 村落社区功能※ 生产功能是社区最基础的功能社区生产包括农产品生产及非农业生产,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及社区规模的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业运输业等非农业生产所占比重逐步提高※ 生活功能是社区的另一主要功能社区为人们提供生活、居住空间,社区空间规模和社区环境影响人们生活的质量在我国发达地区,人们愈来愈注意社区空间设计和社区环境治理问题※ 社区具有服务功能社区的服务功能由商业、服务业、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行政管理等部门来履行社区各种服务设施的配套规模和供给能力决定着社区服务功能的完善程度。
2)村落社区的类型根据社区服务范围可将社区分为:中心社区和普通社区中心社区是服务范围不仅限于社区自身,而且是在相对较广的范围里,具有组织众多低一级层次社区的活动的中心地职能普通社区多具有自给自足的色彩,服务活动仅限于社区本身,其服务能力要低于中心社区根据社区的空间形态可将社区分为:集聚型、分散型和条带型集聚型社区 多分布在平原地区,环境条件均质性较强,规模较大,社区要素集中布局,规模效益明显分散型社区 多分布在地势复杂的山区,复杂的地形制约着社区的聚集,导致社区分布分散,规模小 条带型社区 往往沿河流两侧和环山体、湖水体分布2、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变化※ 人类聚居行为是社区形成的内在因素人类历史上,原始人类聚居产生的原因是为了保护财产、抵抗野兽的侵袭和其它部落的侵略社区人口构成受家族、宗教因素制约社区成员属于同一家族或具有同一宗教信共同的利益及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习俗 ※ 随着社会和发展,民族构成、社会地位、职业构成、社会权力成为社区形成的主导制约因素 社会地位相近的人们往往具有相近的生活习惯、道德标准及价值观念,聚居形成社区 职业相同的人们由于生产技术的关联、经营活动的联合而形成社区,呈现出耕作业社区、养殖业社区、手工业社区等类型。
※ 虽然社会因素在社区形成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但人们的血缘关系、宗教、民族关系仍然发挥着基础作用村落社区与城镇社区相比较,具有相对稳定、保守性强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社区形成环境的变化,村落社区的规模、类型及性质将发生变化◎ 城镇化是村落社区变化的重要动力之一一方面,大城市通过近域扩展和广域扩展方式向乡村地区侵入,将城市功能直接影响到地域内的村落转变为城镇另一方面,村落社会非农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及空间聚休,导致村落农业人口转向以非农产业人口为主,村落转变为城镇上述两种方式的城镇化促进了区域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区域村落、社区数量减少和规模缩小,村落社区性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区域村落社区之间矛盾运动是村落社区变化的另一动力从历史上看,由于不同社区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社区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出现争夺空间的局面每个社区都尽可能凭借自身实力去拓展空间,扩大社区规模,竞争的结果是实力较弱的社被吞并、蚕食,成为强大社区的组成部分通过社区之间的竞争]融合,社区分布格局不断变化,个体社区规模扩大,区域内社区数量减少,从而可以实现社区的空间优化重组◎ 社区内部发展水平提高及产业结构变化是社区内部变化的动力。
随着村落发展水平的提高,非农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导致社区非农业土地数量增加,带来社区土地利用结构转变,社区的功能也随之变化非农产业在社区中心地域的聚集吸引区域人口、生产要素转向社区中心,促进社区中心地域的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社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二、村落的类型根据与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村落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村落职能类型 (1)农业村落以从事耕作业为主,兼营动植物饲养和其它农副业该类型多分布于平原与河谷、三角洲地带 (2)牧业村落包括固定的、半固定的、流动的三种村落类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牧业村落转变为固定村落为主与农业村落相比较,牧业村落活动半径较大,规模小而分散 (3)渔业村落包括内河(湖)和沿海渔业村落两种类型现在的渔业村落以淡水养殖和沿海滩涂养殖为主渔村的居民点布局包括水上和陆地两部分,但以陆地居民点为主 (4)林果业村落以生产各种水果、经济林为主要经济活动该类型多位于海拔相对较低的山地和丘陵地带村落布局受自然环境严格限制呈现主体村落布局景观 2.村落形态与规模类型 (1)聚集型村落 该类型村落的特点是集中布局,房屋住宅连片分布,村落布局整体功能明显,有统一的道路网络和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效益较高。
由于该类村落规模差异较大,可以细分为大村、中村、小村三种规模类型我国的大村的人口规模在1000人以上,有相对完善的道路和基础设施系统,具有一定的中心地职能大村多分布在耕地密集、地少人多的中原地区发展、完善大村是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发展大村是现代村落发展的主要趋势中村人口规模在400~1000人之间,是我国数量较多,分布广泛的村落规模类型中村布局的地域类型多样,但相对集中于平原和盆地小村人口在400人以下,是我国数量最多的村落类型,但人口数量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不高规模小、布局分散、设施落后是小村的基本特点 3.村落布局类型 (1)主轴型村落村落主轴由一个带状的大村构成,伸展轴较长,人口规模大村落房屋、商店、饮食服务设施均沿伸展轴两侧布局 (2)子母型村落村落由一个大村和若干个小村构成大村常是行政、服务中心,具有中心村的性质小村围绕大村不规则分布,小村布局往往受耕作半径、地形阻隔、河流分割等因素制约 (3)串珠型村落若干规模大体一致的村庄,由于受地形因素影响,形成串珠状分布形态,该类型常见河谷、沼泽、高地、山麓等地区 (4)均衡型村落在某些平原地区,均衡分布一些规模相近的村庄,共同构成一个行政村,并且有一定的服务设施。
(5)星点型村落在许多山区、丘陵地带,村落由若干个分散的村庄构成,村庄之间相距较远,缺乏中心村和中心地服务职能,村庄分布无规则该类型属于发育水平较低的类型 三、村落与地理环境1.自然环境与村落各地降水量的大小影响到房屋的建筑形式一般情况,降雨多的地区,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在干旱地区,可采用小坡度屋顶建筑,并可利用屋顶曝晒粮食山区建筑房屋多采用石料砌墙,建筑门楼,甚至用板岩铺设屋顶山区建筑往往依山就势,傍山而筑,高矮参差,错落有致,形成立体建筑景观山区村落较分散,村落规模相对较小平原地区村落集中布局,且规模较大华北平原千人以上的大村到处可见水分条件往往为村落形成与布局的关键因素早期的村落诞生于河流两岸,水源地的位置、供水量决定着村落的选址和村落的规模我国西北地区总体上人口密度较小,但绿洲却是人口高密度的地域植被影响到村落建筑材料的选取草原地区主要用草(小叶樟)做房屋顶铺盖材料;林区用树木捆扎叫做“马架子”的建筑;云南。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