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之歌隐者之情.docx
7页牧童之歌,隐者之情 ——浅谈牧童之于古诗中的隐逸情怀选文再现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村晚南宋 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题画清 袁枚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桑茶坑道中八首宋 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牧童宋 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牧童唐 栖蟾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选文缘由牧童作为生活在中国古代社会底层的劳作人民,成为一代又一代诗人歌咏的对象最早的牧童形象出现在《庄子杂篇徐无鬼》中,黄帝问牧童如何治理天下,牧童回答说治理天下跟牧马一样这里的牧童是庄子借以表达其哲学思想的一个虚拟形象这个牧童就像一个通达睿智的隐者,将自己归隐在最普通的人民当中后代诗中的牧童,大多沐浴着青山绿水,雾霭流霞,他们不谙世事,不追名逐利,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他们就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他们归属自然,享受自然,甘于劳作,不受社会力量的压迫然而这样的牧童与其真实的生活拉开了差距,成为一个意象化的符号,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桃花源的缤纷想象,是诗歌隐逸主题的一种表现形式总的来说,艺术形象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古诗中的牧童形象也不外乎于此牧童骑着黄牛,哼唱歌谣或者吹着笛子,这样的景象成为了世代抒写牧童诗歌的经典画面袁枚的《所见》便是如此:“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全诗通俗易懂,老妪可解前两句首先便交代了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这样一个经典场景,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出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第三句,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可以看出,诗人对田园生活是十分喜爱的,但更为侧重的,是诗人对这样的一种生活的无限向往,也是诗人对于归隐田园的哲学思辨。
著名道士吕岩,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即吕洞宾他创作的诗歌《牧童》是这样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全诗刻画的是牧童劳作的现实生活,却显得闲适安逸,透过诗,我们也看到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再比如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前两句同样是描写了田园的优美风光,后两句又是描写了牧童骑牛背吹笛子的场景可以说,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可能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也可能是他天性好静、无拘无束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还有袁枚《题画》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前两句同样是描写村庄的优美风光,后面两句充满了故事性。
生性敦厚的黄牛背上栖息着一只沙鸥,那么牧童哪里去了呢?这一疑问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牧童可能跑到别处玩去了,也可能躲在哪里睡着了,总之,他是多么惬意悠闲啊牧童的悠闲自得是诗人刻画得最多的方面,宋代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牧童在阴凉的柳树下睡着了,牛儿吃着草都吃到那头去了如此静谧的乡野,酣睡的牧童和吃草的牛儿组成了一副安详宁静的画卷那么作为劳苦的古代人民中的一员,牧童为什么会生活得悠然自得,无忧无虑呢?这里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他们没有是非之心,没有名利之念隐者大多讲求“无欲而安”,这也是为什么牧童能够作为隐逸符号不可或缺的原因比如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以及栖蟾《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总得来说,为何描写牧童的诗歌中洋溢着浓浓的隐逸情怀,因为其更符合众多温文雅士以及官吏贵人对于隐逸的理解与追求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隐逸多讲求风光的优美草满池塘水满坡”、“草铺横野六七里”在这样水草丰腴的地方,牛羊大快朵颐,牧童也因此可以安心地享受青山绿水,阳光清风。
美的环境可以陶冶心灵,涤荡不安,乡村田园的空旷安宁,清新优美正符合这样的审美需求其次,隐逸更注重内心的悠然自得、淳朴自然对牧童来说似乎不存在未知的恐惧与危险,他们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作为人的主体力量得以展现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诗中的牧童自娱自乐,自在悠然,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诗歌中牧童的经典符号就是骑黄牛吹笛或者唱歌,“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笛子是一种简单古朴的乐器,牧童吹笛也不讲究声调旋律,吹的就是悠然与惬意他们“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牧童的生活是淳朴自然的完美体现再次,隐逸是对名利是非的否定与摒弃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诗人毫不掩饰对牧童的心向神往,牧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悠闲有快乐,与大自然的更替和谐一致,与“名利客”比起来,牧童无疑是更让人向往的本真生活牧童既不奴役他人,也不被他人奴役,而是人与牛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展现出人性的本真状态而官场上则充满利益争斗,身处其中者在忙忙碌碌诚惶诚恐中失去自我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它讲的是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
这里不置可否,但对于隐逸的核心思辨归根结底还是相通的,即隐逸应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