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嘉莉妹妹》的生存论解读.docx
8页电影《嘉莉妹妹》的生存论解读 电影《嘉莉妹妹》的生存论解读■丁大勇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外语学院,上海201620)[Reference]在西方诠释学文学批评的视野中,观照电影文本《嘉莉妹妹》的意义内容,发现在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争论中,中国受众和研究者的道德批判多于对主人公生存细节的深层考量;新女性读者对女权主义视角和立场的坚持和应用又体现出一种对文本意义过度诠释的倾向二者似乎都忽略了生存论的审美考虑庸俗道德论”和“女权至上论”并没有介入该电影文本的深层含意,对文本世界的理解和诠释需要一个新的维度[Keys]《嘉莉妹妹》;审美含意;生存论;解读在美国文学文本中,追踪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在美国发生的历史现状和突出矛盾,是一个颇具中国化意义的研究主题而电影《嘉莉妹妹》对这一突出问题的审美描述和历史记忆可谓典型,嘉莉承担了“乡下妹子”和“进城农民工”的双重角色更为令人欣喜和称道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嘉莉代表了走向成功的农民姐妹,她从一个傻乎乎的乡下妹子最终成长为了一个成功的演员这样的成功又饱含了诸多的辛酸,她被视作一个道德上有重大缺陷的女性形象;不仅当时的读者为嘉莉的道德选择颇为震惊,后世学者和研究者也多口诛笔伐。
嘉莉“生前”日子艰难,“死后”再遭批判,农民姐妹的可怜、可悲、可叹令人不胜唏嘘也有女性读者带着性别歧视的愤慨和积极维权的时代意识,为嘉莉摇旗呐喊、积极伸冤,以求对经典文本作出新的解读对同一电影文本的理解和诠释,可谓风云密布,战火纷飞恰恰生存论的视角多为研究者所忽略,在极坏和极好的两极对立中陷入了思维的困境和反思的死巷对影片《嘉莉妹妹》的研究呼唤新的声音和言说一、研究现状和突出问题影片《嘉莉妹妹》是根据美国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同名小说《嘉莉妹妹》(1990)改编的,电影文本基本保持并反映了小说文本的内容和原貌该文本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期美国“农民工进城”的一个个体生存侧面,但也反观了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经济腾飞大国的“美国梦” 召唤美国“农民工进城”的潮流和运动不仅拉动了城市经济的腾飞,也给个体从乡村向城市的身份转换带来诸多挑战和裂变女性农民工面临着城市生存和情感生活的双重负荷和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的原有生活秩序和结构组成而城市男性面对着新的廉价的青春异性诱惑,充满了蠢蠢欲动的期盼和梦想,城市中的男女情感生活和婚姻结构面临着新的重组嘉莉妹妹就是这一历史变革的个体经验者,其大胆的选择和无奈的依赖均受到后人的非议和指责,在城市边缘化的痛苦生存记忆中,嘉莉再次遭受了跨世纪的精神围攻。
女性反对者不堪忍受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物质和[来自www.Lw5U.com]精神的双重压迫,以一种激进的女权主义立场对嘉莉的批评者展开全面的笔墨讨伐,为现代中国女性的自由生存寻找“他者”世界的依据和支撑例如,有学者认为,“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向我们展示了嘉莉妹妹‘美国梦’幻灭的这一历程尽管她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获得了成功,但她为此付出了传统意义上道德沦丧的惨重代价令人遗憾的是,最终的结局离她理想中真正的幸福仍相距甚远嘉莉妹妹的‘美国梦’追逐过程表明:她的每一次成功都反衬出了她的梦想的一次次幻灭黄开红,2006:144,148)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总体说来,在德莱塞的笔下,嘉莉的这四次求职表现出她已经逐渐走出了家庭,进入公共领域,成为一名经济独立的‘新女性’了从当时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看,作者的女性观的确具有超越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性王秀娟,2009:51)“庸俗道德论”和“女权至上论”并没有深入该电影文本的深层内涵,对文本世界的理解和诠释需要一个新的维度在西方诠释学视野中观照电影《嘉莉妹妹》的文学内涵,发现在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争论中,解读者多忽略了生存论的审美考虑本文从生存论的角度反观电影文本和文学文本的诠释学内涵,以求彰显和解蔽文本的深度意义蕴涵和隐藏。
二、《嘉莉妹妹》二重唱:一部审美电影和一个历史文本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世纪转折之际,美国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迅速过渡和转型时期而政府制定的宽松型移民政策为人员流动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证,农民工大批进城,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年轻的乡村美女 朱振武教授认为,“城镇在一夜间兴起,不到十年就扩展为大城市……1890年,也就是德莱塞笔下的嘉莉到达芝加哥的第二年,女性占全国劳力的17%,以15至24之间女性占大多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女性朱振武,2006:138)嘉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潮流中,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离开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坐上了去芝加哥的列车她携带的本钱是微薄的,但她的期盼是丰厚的:她渴望城市女子的华丽衣服、不差钱的富足和白马王子的惠顾,她希望实现自己纯洁的“美国梦”梦想但现实又是及其残酷的,这使嘉莉本能地要寻找出路以摆脱困境嘉莉到达芝加哥的第一站是姐姐家,这是她惟一可以依靠的地方可是,姐姐和姐夫的城市边缘化生存状况又令她万分沮丧,幸福感无从升起,“美国梦”难以实现显然,这一站只能是“临时宿舍”和“过渡房”,嘉莉不得不做新的筹划由于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和家庭背景的边缘化,嘉莉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工厂里的监狱式管理和食不果腹的薪水令她万念俱灰,她陷入了新的遭罪姐姐家的“蜗居”状态和工厂里的“中世纪黑暗”像两座大山,使她丝毫找不到城市生活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显然,她处在城市世界的“下水道”和“地下室”状态,城市贫民的生活感觉甚为艰难由于工作的劳累而染上疾患,反遭工厂解雇,使嘉莉感到了绝望和窒息在城市生活的无情和残酷面前,女性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到了极限于是,推销员杜洛埃的适时献媚和关爱,自然会激起嘉莉的感激和冲动,[来自wwW.lw5U.coM]她毕竟要活下去自己经济上不能独立,她只能寻找男性依靠和杜洛埃的临时结合暂时解决了嘉莉的生存问题,但追求幸福的本能又使她发现了自己和杜洛埃的距离和间隙两人并不是理想的组合,嘉莉心存缺憾赫斯渥的出现和追求似乎填补了这一缺憾和破损,他有着杜洛埃所没有的优势和权威地位,嘉莉寻找到了更大的安全感这一切都源于她生存的艰难和对安全感的渴望,因为她没有别的出路由于种种原因,赫斯渥和嘉莉在纽约的生活再次遭遇了困境和不安,这再次把嘉莉推向了生存的深渊一个女性,为了养家糊口,去表演舞台上拼搏,却不料一举成名,实在是上天的造化,命运的转机走出生存困境的嘉莉突然对生活有了智慧的理解和感悟:女性生活的幸福和自由需要有生存能力和经济上的独立来保证。
一句话,嘉莉终于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令人流泪的故事,它真实地反映和揭示了女性农民工的凄惨和无奈,哪怕是在美国;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它使中国读者从“他者”世界中理解了自身生存的问题和处境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和研究必然促进中国读者自身视域的提升,加深对城市世界新移民中的农民工姐妹的理解和同情;并借助反思的力量,重新思考他者世界对自身的启发和发言则自己当下的生存必然融入新的智慧,获得新的感悟和互明三、走向生存论视角的理解和诠释但问题也很严重,诚如引言中所提及,“庸俗道德论”者全然不顾主人公的生存现实和边缘化困境,一味地用道德的大棒频频出击,真个是饱汉不知恶汉饥女权至上论”者却又将道德的标准翻了个个,一味地将嘉莉抬为新女性标兵,缺乏最基本的反思力量这些简约化的批评范式彰显了外国文学批评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和困境,成为外国文学名作欣赏和解读的模式化倾向和突出问题所以,建构新的理论模型和解读策略已成当务之急彭启福教授认为,真正的理解“不仅仅是在语义学的范围内追求语义理解的同一性问题,甚至也不是在心理学的范围内达到与作者心理体验的共同性的问题,而是属于在实践哲学的范围内把文本的理解应用于理解者自身的独特的诠释学情境的问题。
彭启福,2008:39)这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思想中最为紧要的部分,理解是解读者的生存方式之一,理解就是要在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中实现视域融合,这一融合必然是关于人类生存的连接和贯通生存论可实现对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突破就电影文本的解读而言,“庸俗道德论”本质上是认识论的问题,“女权至上论”则是本体论的极端表现,只有引入生存论的视角,才能克服二者的缺陷和盲视在生存的历史语境和解读的接受语境的连接和贯通中,获取对电影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比如说,嘉莉的道德选择背后有没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生存本能呢?读者能否在解读中获取对嘉莉生存选择的批判和反思呢?有了生存论的考量,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但由于生存的内容是复意的、模糊的、歧义的,对电影《嘉莉妹妹》的理解和诠释也必然是复意的、多元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四、结语突破“庸俗道德论”和“女权至上论”式的解读,彰显生存论意义上的嘉莉世界,方可真正抓住该电影和小说文本的意义蕴含朱振武教授认为,“从整体上讲,20世纪初的美国妇女仍处在从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依附怎样的男人可以决定女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无衣食之忧的中产阶级妇女尚且处境堪忧,更何况嘉莉妹妹这样孤立无助的单身来到城市的女孩。
一方面,她远离赖以生存的熟悉的土地和亲人;另一方面,教育机会的不公,家庭出身的卑微,强势阶层对社会秩序和对个人的控制又使她无法在新的城市中生存和扎根嘉莉迫切需要社会认同和物质上的安全感,而这一切只有将自己商品化之后才能换取作为女性,她的人格和价值观念由此变得商品化和市场化了朱振武,2006:140)嘉莉妹妹的一系列选择背后都有一个紧箍咒在规约着她:没有钱的城市生存是不可能的当金钱成为城市商品经济生活的万能符号时,没有金钱就意味着没有生存本钱,饿着肚皮再枉谈道德,恐怕会贫血昏倒吧![Reference][1] Eagleton Terry.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3.[2] Ricoeur Paul.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3] Selden Raman,Peter Widdowson.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3rd edition)[M].Hemel Hempstead: Harvester Wheatsheaf,1993.[4] 黄开红.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试论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6(03).[5] 蒋道超.传统道德的终结:现代化与德莱塞小说中的伦理思想 [J].外语研究,2006(01).[6] 雷兵.影片《嘉莉妹妹》解读[J].电影文学,2009(05).[7] 李静.浅析《嘉莉妹妹》中的道德主体[J].电影文学,2009(06).[8] 彭启福.走向生存论意义的方法论——关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方法论沉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8(01).[9] 王秀娟.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嘉莉妹妹》[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1).[10] 朱振武.生态伦理危机下的城市移民“嘉莉妹妹”[J].外国文学研究,2006(06).[作者简介] 丁大勇(1957—),男,江苏人,硕士,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及英美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