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马鞍山-芜湖组合港发展模式的思考.pdf
2页@∞O 国 ⑥ 第 期 烈 马鞍山、芜湖两港属于安徽两个相邻 的长江 港 口,进人新世纪 以来两港取 得了快速发展 , 成 为 安徽 最大 的两 个港 口 .同时被 列 入全 国 内河 主 要港 口但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 , 两港在发展中 也面I 临着一些问题 对于两个相邻的港口来说 , 要 解决发展中面I临的问题 . 实现更大的发展 , 为区域 经济发展起更大的作用 .建设马鞍山一 芜湖组合 港 ,实行港 口之 间合作发展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 途径 一、建 立马 鞍 山一 芜 湖组 合港 的现 实基础 建立马鞍山一芜湖组合港是适应 区域经济发 展的需要 通过建立马鞍山一芜湖组合港 , 一方 面可以优化两港产业发展布局 . 在一定程度 上避 免 低 级 、 重 复 建设 和 恶 性竞 争 : 另 外一 方 面 , 通过 马鞍 山、 芜湖两港组合发展 , 可 以聚集区域 内各 种分散 的资源 实现规模 总量上的突破 发挥规 模经济效应 , 增强区域港 口整体竞争力 ; 此外 , 通 过马鞍山一芜湖组合港 的建立发展 , 可 以进一步 增强港 口实力 . 树立安徽 港 口品牌效应 , 从 而吸 引更多 的战略投 资者 ,推动港 口产业 的结构升 级 。
1 . 两港 组合发 展 的有利 条件 首先, 马鞍山与芜湖港地理位置适宜 两港仅 相 距 4 8 k m. 为八 百 里 皖 江 ( 流 经 安 徽 的 长 江 段 的 称谓) 上两相邻的港 口, 地处安徽“ 芜马铜” 皖江经 济带 紧靠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 区, 是安徽实施沿 江 开发 战 略 的最 前 沿地 区 ,而且 两 港所 处 的航道 条件较好 . 常年可航 行 5 0 0 0吨级 以上海轮 , 芜湖 港是长江溯江而上的最后一个深水 良港 其次 , 两港经济发展快 , 经济基础较好两港 所在的城市经济发展较快 ,在省内均具有一定的 经济实力 ,港 口发展也较快 ,在全省处于领先地 位 马鞍山、 芜湖两港 2 0 0 7年货物吞吐量总和达 8 3 6 0 万 t , 占全省港 口吞吐量总量的 3 4 . 8 % 再次 , 两港发展具有一定 的互补性 马 鞍山 港 的主要 作业货 种为 矿石 、 煤 炭 、 钢材 等 , 特 别 爱髓鬟 1 8豢 式 是 矿石 , 2 0 0 7年港 口完 成矿 石量 占马鞍 山港 全 年货 物吞 吐量 的 6 0 %( 其 中金 属矿石 占的 比例 达 5 2 . 8 %) , 港 口货物 以进 口为主 。
芜 湖港的主 要作业货种 为煤炭 、 水泥 、 非金属矿石 、 集装箱 , 此外还有汽车及配件等 在这里 面尤其 以煤炭 、 水泥 、 集装箱 为重 , 芜湖港 为长江煤炭输 出第一 大 港 另外 , 两港组合发展具有政策鼓励基础 无论 是 安徽 实施 东 向发 展 战略 、沿 江港 口群发 展 还是 实施马鞍山芜湖同城化发展战略 ,都是两港实施 组合发展战略的政策支持 而且作为省级港 口主 管部门更是直接提出了建设马鞍 山芜湖组合港的 战略设想 2 . 两港 组合 发展 的制 约 因素 首 先是 行政 区划 上 的制 约 因素 两港 分属 不 同行政区划 , 按照《 港 口法》 的有关规定 , 港 口管理 实行 的是 属地 管理 港 口管理权 下 放地方 后 , 两港 分别属于当地政府管理 由于各 自对港 口功能、 港 口地位 、港口服务经济发展等方 面的认识不尽相 同, 牵涉 的环节 多 , 协调难度大 , 以及涉及利益 的 分配和平衡等问题 ,为两港组合发展带来一定困 难 其次 , 两港的岸线、 后方陆域资源很有 限马 鞍 山港 目前 除 了江 心洲 左岸 岸线 1 8 k r n ( 该 岸 线还 仅 是 停 留在 规 划 层 面上 , 目前 还 无 法 利 用 ) 外 , 深 水岸线几乎全 已被利用 :芜湖港 目前尚余 宜港岸 线约 2 0 k m, 其中深水岸线约 l O k m( 其 中约一半已 规划使用) 。
可以说 , 两港岸线资源比较紧张 , 特别 是对马鞍山港来说, 岸线资源匮乏 两港的后方陆 域也 比较紧缺 资源的紧张 , 给组合港的建设带来 了一定的制约因素 再次 ,两港之间的交通集疏运体系还不够发 达 , 沟通两地的沿江通道也不够发达 , 包括公路和 铁路 . 特别是港 口之间的铁路疏运 两港之间没有 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 , 缺乏有效的沟通 , 资源 的共享共用受到限制另外 , 两港 ( 下转第 5 1 页 ) ●- 展 谚 仓 军 , 0 I 合周 腿 组觳 @啪0 圆 ⑨厕 S — — _ — ■ 一 增加员工收人 , 通过职工持股会帮助员工理财 , 通 过 加人 企业 年金 解 除 员工 后顾 之忧 ,通过 建 立 两 级 困难 补助 制度 关 心弱 势 群体 ,营造 了全 港上 下 心劲合一、 和谐融洽的浓厚氛围 二 、 推 进 阳光 文化 变革 着 眼港 口未来 今 后一 个 时期 ,是 日照港 实现 全 面创 新发 展 的关键时期 面对新 的任务和形势 日照港将认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统领 “ 阳光文 化 ” 建设 , 致 力 于文 化执 行 力 的提 高 、 致 力于 港 口品牌 的整 合 提升 、致 力 于 文化 长效 机 制的建立 、 致力 于亿吨强港 目标的实现 , 扎实推进 阳光文化变革 , 不断丰富发展 阳光文化内涵 , 着力 提 升港 口可持 续 竞争 优势 。
全 面推进 文 化人 位 从文 化 建设 的系统 性 出 发 , 日照港将进一步推进效益文化 、 安全文化 、 廉 政文化 、 制度文化 、 人才文化等阳光文化建设 的重 点 内容 , 进 一 步促 进 文化 理 念在 港 口增 产增 效 、 安 全 生产 、 资 本运 营 、 管 理创 新 、 人 力资 源 、 廉政 建 设 等各项工作 中落地生根 ,促进 阳光文化与港 口战 略管理和 日常工作 的深度融合持续深入发掘和 掌握港 口各项工作发展的成功规律 和有效经验 , 定期总结 、 提炼符合港 口实际、 有利于港 口又好又 快 发展 的管 理 思想 , 把 领 导提 倡 、 员 工认 同 的观 念 提 升到 文化 理念 的高度 通过 加强 制 度管 理 推进 文化入位 .自觉剔除具体实践 中与阳光文化所倡 导的核心价值观 、 企业精神相背离的东西 , 使全体 员工在制度制订和制度执行 中理解文化 、落实文 化建立一个反应敏锐 、传播畅通 的信息反馈机 制, 解决文化建设 中的问题与障碍 , 保持文化建设 的生命 力 与发 展 活力 上 接第 1 8页 ) 管 理体 制不 同 二 、马鞍 山一 芜湖组 合港 的模 式选 择 港 口组合不是简单的两港相加 。
而是通过资 原 整合 , 实现 1 + 1 >2的结果 根据组合港不同模 戈的不 同特 点 ,结合 马 鞍 山港 、芜 湖港 的发展 特 宜采取 逐 渐推 进 的方 法 , 现 阶段 采取 政 府 主导 程,全长 为. 及相 应 配套 设2 关 盟型的组合发展模式 , 以政府为主导 , 大力推进 施,总投资估算 亿元 由 港的组合发展如果采取企业主导型模式 , 企业 国家安排港 口建设费和江苏省、 以追求 利益 的最大 化 为 目的 ,容 易忽 视港 口之 - -一 连 云港市安排资金投人建设 计 珏 习的整体协调发展 因为而且两港发展所依靠的 琦 源有 限,码头功能结构不合理 ,公共性码头偏 ,公 共基 础 性设 施 较 为薄 弱 以及码 头 功 能 的趋 司 等 ,这些 问题的解决大多需要依靠政府 的有效 理来 完成 在 目前 港 口市场 化还 没 有达 到很 高 呈 度的情况下 ,市场引导资源配置作用不可能充 子 发挥政府仍应在紧邻港 口合作合并中发挥主 者的作用 因此 , 采取 以政府为主导的组合港发 工程在进一步论 证确定 航道具 是 模 式是 比较 合适 的 一 曩 体尺度 和徐圩航道的具体建设 由于两港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如 果 完全 实 两港一体化难度较大 ,因此两港之间可先采取 ( 任 汉诗鞠海涛李增勇)J L E 三 廷 盟方式。
在马鞍山~芜湖组合港的框架下 , 在统 一士 I f I镕一噼犀 的晤fi 1 I l 干目 湛n 咎干 毋 的 各项事务 , 两港仍按属地管理的原则 . 由两地 的港 口管理部门依法行使具体港 口管理职能随着两 港组合发展 的不断深化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协 调下, 逐渐地发展成为政府主导紧密型模式 , 真正 实现两港的一体化发展 , 实行统一管理总之 , 通 :过组合港 的建设发展 为安徽 区域经济的发展提 供 更 为强 大 的动力 和 支撑 ( 作者单位 : 马鞍 山市港 口管理局) 5 1 中国 攥囊 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