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写作1213周.ppt
57页基础写作(12 13周) 认识特稿,新闻与传播学院 贾兵,一 特稿·界定,特稿来自英语“feature ”, 也译为“特写”或“专稿” 1979 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读起来像短篇小说的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意外地得到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的赏识,被评为首届特稿奖获奖作品从此,特稿得到了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的承认 富兰克林后来在论文《为故事而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短故事形式”的报道一 特稿·界定,狭义:是指以人情味为基础的新闻报道,那些不适合硬新闻的严格标准的报道 将特稿(feature)等同于新闻特稿(news feature) 广义:消息的功能是告知,而特稿是娱乐 一种娱乐受众和传播信息的新闻故事一 特稿·界定,萨利·亚当斯:写作特稿的乐趣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从答读者来信专栏到人物专访,从对某一产品的综合报道到讣告,都是特稿 ——这种变化多端要求作者多才多艺 ——唯一限制就在于其写作方式应适合出版物和读者 ——特稿不是消息 也就是说,特稿是新闻记者所写的除了消息以外的其他新闻作品 日本共同社就是这样,该社特稿部有 200 多位编辑和记者,负责除新闻部普通新闻之外其他一切新闻文体的采写,如社论、评论、综述、人物特写、新闻花絮、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
一 特稿·界定,总结: ——写法:特稿是用文学技巧来报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生活的特殊新闻文体 ——内容:必须完全真实; ——目标:更侧重于向读者提供教育和启迪,或使他们得到到娱乐和精神上的享受 ——技巧:选取报道对象的有特征的横断面,用特写、速写、素描等多种表现手法,集中地、生动地、形象地刻画新闻事件和人物,一 特稿·界定,二 新闻特稿,消息: ——侧重快速告知,提供信息, ——内容一般都是硬新闻,需要抢时间报道的大事和突发新闻等 ——消息报道以事件为中心,突出的是事件,一般五个 W 和 H 俱全, ——注重报道的全面性、概括性和完整性,具有求全不求细的典型特征,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新闻内容是一幅全景速写,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新闻特稿: ——有新闻的元素,但主要功能是使新闻报道人性化,增加色彩,以人情味、趣味性、娱乐性吸引受众 ——使新闻报道深化和细化是对新闻事实作进一步的详细的报道 ——不局限于软性报道 美国《新闻周刊》、《时代》、《国家地理》等杂志中的很多新闻特稿,都是有关世界事务的全面新闻分析和深度报道,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的深层次需求 ——从人情味角度而言,新闻特稿比消息更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和涉及人性的因素,它试图发现新闻事件中饶有趣味或重要的侧面及细节,这个侧面及细节一般是消息未曾报道或报道不详的。
二 新闻特稿,写法: 消息一般直截了当、冷静客观、简洁明了,多用倒金字塔结构 新闻特稿讲究设置悬念、细节描写等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文体结构 特稿作者将强烈的情感注入到文章中,可以让人感动、让人恐惧、让人痛苦,使读者经受一种阅读消息所难有的情感撞击和审美体验 篇幅: 消息一般较短小精悍、概括简约 新闻特稿则有相当大的弹性,短的只有几百字,而长的可达几万字,如 2003 年普利策特稿奖作品《恩里克的旅程》共计 3 万多个英文字有些新闻特稿报道的范围之广、挖掘之深、之细,是消息望尘莫及的 注意:由于新闻界对很多新闻事件采用软新闻的报道方式,有一种新闻娱乐化的倾向,更导致了消息与某些体裁的新闻特稿的差异在缩小,二 新闻特稿,1999 年普利策特稿获奖作品《面对枪口》 ——如果采用消息报道,是某时某地又发生了一起枪杀案 ——特稿却深入枪杀者、被枪杀者及相关人员的内心世界,并以灵巧的叙事结构加以表达,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现了当代美国社会的一个侧面,令读者不禁掩卷深思新闻特稿: ——视野开阔 ——时间有纵深度 ——空间也更宽广 报道重点在于新闻六要素中的一个“Why”,有时也包含一个“How”,即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应如何应对等等,可显现作者的远见卓识 。
新闻特稿对时间的要求则不如消息严,因此,在美国新闻特稿中有所谓非限时报道(non-deadline)和限时报道(on-deadline)之说二 新闻特稿·例,去年 6 月 21 日,在位于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市东部的埃利科特的家中发生的一起严重的丙烷爆炸事故中,六岁的亚当·沃尔特和他的妹妹,四岁的梅根以及他们的父亲都被严重的烧伤了从此,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如今,沃尔特一家对于新的一年充满了憧憬和乐观二 新闻特稿,如果消息是以时间性和信息取胜,特稿则以深度和人情味见长 ——选题是去年发生的一次爆炸事故,时间性不强, ——去年爆炸事故发生之时,当地乃至一些大媒体均及时发了消息 总结: 特稿更需要对新闻的洞察与发现 ——特稿可能需要在大家都认为不是新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要义 ——从凝固的历史中发掘流动的新闻,从流动的生活中发掘历史的蕴含,将旧闻变成新闻三 新闻特稿·人情味,1.人情味 “人情味”英文原为 human interest, 是人类兴趣或通人情的趣味,它与另一个词“趣味性”(character of interest)关系密切在许多翻译过来的西方新闻学著作中,这两个词似乎区分并不明显,有时甚至可以通用。
两者都强调共同兴趣,即注重那些使人感到有意思、有情趣、有吸引力的东西 “人情味”的含义指向相对明确,它侧重于表现新闻中与人性相关的内容,同普通人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连,人文意蕴较为深厚; “趣味性”的含义则要宽泛得多,且侧重于表现新闻事实的新奇、特异、有趣三 新闻特稿·人情味,1.人情味 某些极具人情味的新闻报道,很难说是有趣的 1988 年普利策奖特稿《艾滋病在哈特兰》,是一个关于艾滋病人忍受痛苦,顽强同死神抗争的的故事,情感真切、细节动人,极富人情味, 弥漫全文的悲剧氛围和沉重的主题,很难将之同趣味性挂钩 反过来看,一些被称作“病态幽默”的新闻故事,噱头十足,“趣味”盎然,却很难说它有什么人情味 新闻的人情味有的外显,有的内隐;它既可以抒发风趣幽默、乐观豁达的思想情怀,亦可表达悲悯忧伤、理解同情的人文关怀,三 新闻特稿·人情味,2.人情味的构成要素和表现:内容,写法 内容 ——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这里是指新闻特稿的报道主题、思想内容都具有人性化的鲜明特点,体现出对报道对象和受众的关怀体贴,具有浓厚的平民意识和大众色彩 体现在大多数作者能将负面报道转化成具有审美诉求的悲剧报道 ——趣味性 不论涉及哪些内容,特写的首要目的都是要使读者从中得到消遣,特写就是关于人们兴趣所在的事。
丹尼尔·威廉森:特稿旨在给读者以精神享受,并使他们对某件事,某种情况或对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有所了解三 新闻特稿·人情味,2.人情味的构成要素和表现:内容,写法 写法 ——创新求异 在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新闻特稿作者可以根据题材内容的需要,创造性地应用一切可资利用的写作手法加以表达 戴维·加洛克将新闻特稿写作手法和体裁方面的创新求异称为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 ——主体意识 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外露,个性色彩较浓 有些新闻特稿作者直接采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已的感情和想法,有些新闻特稿写的就是自已的经历,个性色彩十分浓重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闻界甚至认为人情味是新闻的基石四 人情味呈现技巧·人性,一位年近 80 的黑人独身洗衣妇女 她六年级时就辍学开始工作,一生没结婚,没小孩,没学过开车,三年前才买了第一台空调,有人来才开 电视机是黑白的,只能收一个频道 她觉得报刊太贵从没订过 《圣经》已破烂不堪,就用透明胶粘住 她日复一日地同成堆的脏衣服打交道,将它们清洗干净,熨烫平整,以便人们穿着去参加那些永远不会邀请她参加的聚会、婚礼或毕业典礼四 人情味呈现技巧·人性,这样一位过着简朴生活的老人,却将自已毕生所攒下的 15 万美元全部捐献给了家乡一所大学的基金会,用于帮助那些贫困的黑人大学生。
因为她心中有一个深深的遗憾,小时候因为家贫没能把书读下去 ——小人物有伟大的心灵 ——朴实语言,四 人情味呈现技巧·人性,1)寻找人性的视角,通过悲剧报道显示真诚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要求记者用心灵去采写,用人性去报道,这样的报道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在保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着力描写各种人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的表现,非堂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及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其他类型的新闻特稿,如有关新闻事件等方面的特稿,也常对新闻事件作人格化处理,将关注的焦点聚焦于人 如 1996 年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她把所有的 15 万美元都捐献给了一所大学》,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弱者,今天早晨,一场大火烧毁了位于劳伦斯 2346 号的一家房屋,一个四岁的孩子身亡,另有两名家人受伤住院星期六早晨七点五十分,从位于劳伦斯街 2346 号的一家烈火熊熊的房屋里,消防队员杰克·瑞恩抱着四岁的小女孩罗塞尔冲了出来 “她死了,”几分钟后,他才说起用蓝色的毯子包裹的孩子,此时他满眼泪水.消防队员们克服了摄氏零度的寒冷天气和激动的情绪,在机警的邻居帮助下,将失火家庭中的另外八人从火中救了出来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弱者,硬新闻: 开门见山,不动声色地陈述事实,直截了当,准确洗练,几要素俱全,似乎无懈可击。
记者作为灾难事件的冷眼旁观者,把最主要的事实“客观”地告诉了读者 但是其不中足也显而易见:没有挖掘和突显新闻事实中令人动情之处,消息显得有点干巴冷漠,缺乏同情心,难以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特稿: 大火事故中最能打动读者之处是一个小孩不幸身亡的悲剧,它构成了此次新闻题材中的人情味因素,适宜用新闻特稿的形式报道 新闻特稿一开始就使读者置身于事发现场,仿佛看到身穿黑色衣服的大个子消防队员抱着小女孩从烈火中冲出来的身影新闻特稿的表现方式比直截了当的消息更具表现力,它抓住新闻中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用饱蘸激情的笔触,描绘出催人泪下的场面 通过对消防队员瞬间真情流露的传神刻画,使人情味要素在报道中突显和放大,更能打动人,并唤起读者的怜悯之心,吸引他们继续往下读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弱者,五亿人在慢慢死去 太阳升起来了,它照耀着印度东部一个名叫辛基马利,帕朱尼波的小村庄同一个太阳,每天也照耀着中非尼日尔一个名叫卡欧的小小的居民点 辛基马利的一个农村灾民收容所首先破晓,6 岁的男孩萨库,巴尔曼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跌跌撞撞地走出那间草坡小屋,在难忍的饥饿中开始了烦躁不安的一天 6 小时以后,黎明降临在卡欧的一个撒哈拉游牧营地。
那儿,一个名叫哈米达的骨瘦如柴的小女孩艰难地站了起来,也在饥锇中迎来新的一天 两个孩子相距 5500 英里,然后,当他们来到阳光下时,他们的影子却完全一样 实际上,他们已经不成人形了,成了勉强会走路的的骷髅;同样的天灾人祸,将使他们结束在这从地球上短暂,不幸的一生 …… 我们访问了塞内加尔,毛里求斯,马里,上沃尔特,尼日尔,埃塞俄比亚和印度,情况大同小异每个国家都是人口众多,但土地面积小,资源缺乏,养活不了自已四 人情味呈现方式·弱者,上述新闻特稿是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威廉·马伦 1974 年所写 它综合报道了当时横跨亚非两洲,涉及数亿人的旱灾和饥荒 作者从两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孩子切入,描述了他们的苦难和难逃一死的结局,接着,作者将镜头切换到孩子所在的村庄,以至印度、非洲等受灾国人民的悲惨情景,引述专家及联合国官员的发言,全方位、多层次地传达出全文的主题 这篇新闻特稿关于这些受灾地区的报道,没有用一堆统计数字或抽象的分析,而是通过对两个濒临死亡的儿童的细致描述,使当时全球受灾人民的苦难具体化,形象化了 附: 以这篇报道为起点的连续报道和新闻图片,冲破了美国人民对这场灾难漠不关心的硬壳,纷纷写信或打,询问能做些什么,特别是两个孩子的命运,深深触动了广大读者的同情心,这篇新闻特稿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影响,新闻本身的重要性起了作用,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