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上册古诗MicrosoftWord文档.doc
15页四年级上册古诗四首(一)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简介白居易(公元 772—公元 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公元 800 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 《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 3000 多首,有《白氏长庆集》词解:1、 残阳-----夕阳这里指晚霞就是将落山的太阳光2、 瑟瑟------指碧绿色3、 可怜-----可爱4、 真珠------即珍珠5、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6、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古诗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的颜色,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句 解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
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可怜”,可爱真珠”,即珍珠想象拓展诗意: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于江边,一道余辉轻柔地铺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乍一看,远处一片儿金色的,红色的,温暖而舒服,近处,则是深深的碧绿,透上了一层薄薄的纱迷人的景色把我吸引住了,九月初三的秋月,皎洁明亮,这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银弓,射向那茫茫空际中一颗颗圣洁的星星,落下来,化成一粒粒露珠,滴在了碧草上,晶莹剔透,瞬会儿,滑落到了叶尖儿上,如一粒粒饱满细腻的珍珠啊!这是人间仙境吗?这是玉帝的后花园吗?这是王母的行宫吗?这是七仙女的乐园吗?评 解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 “铺”,这是因为 “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 ”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 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 接,下与“露” 、“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其一,《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 如果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 ”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的 “夜”字,以及“ 露似珍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 夜晚 ”按《辞海》里的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 0℃),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
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有人认为,此诗的标题与内容中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的《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其二,《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 45°,形状像个反 C 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 2 至 3 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
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其三,《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 ,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 ,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珍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 与“ 露似珍珠” 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 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珍珠” 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二)秋夕【唐】杜 牧yín zhú qiū guāng lěng huà píng 银 烛 秋 光 冷 画 屏,qīng luó xiǎo shàn pū liú yíng 轻 罗 小 扇 扑 流 萤tiān jiē yè sè liáng rú shuǐ 天 阶 夜 色 凉 如 水,zuò kàn qiān niú zhī nǔ xīng 坐 着 牵 牛 织 女 星。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3)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是宰相兼史学家杜佑的孙子,文宗大和二年26岁时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又曾为江西、宣歙、淮南节度使幕僚,武宗时先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在政治危机日益深重的晚唐,杜牧不失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好谈兵,曾重注《孙子兵法》13篇,写过若干见解精辟的军事论文,对讨伐拥兵自重的藩镇,抵御侵扰不已的吐蕃,均有远见卓识但在当时,杜牧虽有大志却难以实现,其本人行为又不免放荡,常遭人非议在晚唐文坛,他又是一位自成风格、极有成就的诗人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 ,推崇“不务奇丽,不涉习俗”,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献诗启》 ) ,在当时日渐浮靡的诗风中是别具面目的他的诗作,无论感怀、咏史、吊古,均以豪健跌宕、含蓄清丽见长;尤其是他的七言绝句,或写景言志,或咏史寄情,都清丽流畅,饶有韵致,且意境深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宋人曾季狸称“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艇斋诗话》 ) ,明杨慎称“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 ”(《升庵诗话》 )都不无道理。
注词释义 1、 银烛------ 白色的蜡烛2、 画屏------有图画 饰有彩绘装饰的屏风3、轻罗------一种轻而软的丝织品,可用来做团扇轻罗小扇:用一种很薄的丝织品做成的小扇子4、流萤------飞动的萤火虫5、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6、 秋夕:指七夕,农历七月七日古诗今译 烛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画屏,轻举罗扇追赶飞舞的流萤夜色如水透着逼人的凉寒,独自坐看牵牛和织女双星 译 文 】初 秋 时 节 , 屋 内 烛 光 摇 曳 , 那 摆 在 一 隅 的 画 屏 被 染 上 了 一 层 清 冷 的 色 泽 , 身穿 轻 罗 衣 衫 的 宫 女 手 执 小 团 扇 , 在 屋 外 追 捕 着 飞 萤 夜 色 渐 深 , 凉 意 渐 浓 , 她 来 到宫 殿 台 阶 旁 的 草 地 上 , 侧 卧 在 上 面 , 仰 头 观 看 那 银 河 两 边 的 牛 郎 织 女 星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
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