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诚信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ocx
12页儒家诚信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方建斌,王海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Reference:儒家诚信教育从“诚意”入手,要求受教育者做到“毋自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信守承诺,言出必践,做到“毋欺人”当代高校的诚信教育有必要借鉴儒家的诚信教育思想,使诚信教育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养成他们的诚信品格Keys:儒家;诚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G640:A:1002-4107(2016)01-0008-04诚信是个人品德的重要方面,诚信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由于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像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编造虚假档案、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唯利是图的不诚信现象这些现象既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反映,同时又对这种风气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反映了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近年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公民诚信教育问题2001年,中共中央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列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其中就有“诚信”儒家一贯以诚信为重要的德目,数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诚信教育经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诚信教育思想这些经验和理论是我们当前加强高校诚信教育、重建诚信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一、儒家诚信教育的内容(一)儒家诚信观的内涵儒家教育以德育为主,目的是培养人完善的道德人格,而诚信是完善的道德人格中的重要德目在古代,“诚”与“信”最初是分开的,“信”作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出现比“诚”要早《论语》中“诚”只出现过两次,意为“真实”,基本上与道德无关而“信”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38次,高于“善”、“义”、“勇”、“诚”等信的基本意义是真实不欺,但与“诚”相比,其意义更侧重于不欺人,即要遵守自己对他人的承诺《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反复强调“言而有信”(《学而》)、“言忠信”(《卫灵公》),所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信”的具体要求包括:(1)对人描述事物要客观真实,“无便曰无,有便曰有若以无为有,以有为无,便是不以实,不得谓之信”[1],也就是要做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左传·昭公八年》) 2)遵守诺言,做到“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2],切不可“面诺背违”。
3)言行一致,朱熹认为,“信是言行相顾之谓”[3],也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将“信”视为个人与他人相处时最重要的德行,将朋友对自己的信任视为人生三大志愿之一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他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应该“主忠信”,即以“忠信”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原则《论语》记载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信”被列为四教之一孟子将“信”看做是五伦中朋友一伦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汉代董仲舒则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即五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诚”与“信”意义相近,但“诚”的形而上学意味更浓,将“诚”运用到社会生活、为人处世的实践中就是“信”战国儒家开始有意识地建构道德形而上学,“诚”的地位开始凸显《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孟子亦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这两篇儒家重要文献都把“诚”上升为“天之道”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下,“天道”与“人道”本为一体,“天道”既是“人道”之来源又是“人道”的应然形态《中庸》所谓“诚之”,《孟子》之“思诚”,都是指人应该以天道之“诚”为模范来建构以“诚”为内容的“人道。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4]《礼记·礼运》曰:“讲信修睦”,孔颖达疏曰:“信,不欺也真实无妄”也就是“不欺”,既不欺人,也不自欺,更不欺天后来的《说文解字》对于“诚”、“信”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从东汉开始,“诚”与“信”可以互训由于“诚”与“信”在意义上的相近、相同之处,后来逐渐结合为双音节词“诚信”二)儒家诚信教育的内容首先,儒家诚信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从“诚意”做起,以“慎独”为达到“诚意”的途径儒家道德修养以《大学》为总纲朱熹后来将《大学》的思想总结为“三纲领、八条目”,其中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详细规定了个人道德修养的次第在“八条目”中,格物、致知侧重于“知”,不专就个人道德修养讲,因此,实际上“诚意”才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开端,而且也是从知到行的关键环节根据《大学》的解释,“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朱熹解释道:“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5]人不可能自己欺骗自己,说自己“恶恶臭”,因为人嗅恶臭则掩鼻。
掩鼻这一行为证明了他确实是“恶恶臭”的但人却有可能欺骗自己,说自己接受、崇尚某一道德观念,因为尽管个人在接受道德教育,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后,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但在具体道德实践中,个人却往往违背这些道德观念,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这就是“自欺”换言之,“自欺”是指个人以为自己接受了某些道德观念,而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因为在个人的道德实践中这些道德观念并不是可欲的诚意”就是通过道德修养使道德原则的内化程度和“恶恶臭”等“意”一样真实无妄,这样才能切实地去实践这些道德原则慎独”既是对“诚意”的检验,又是达到“诚意”的途径独”是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在他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不管个人做了什么,行为者都不会受到谴责,其利益也不会有任何损害只有排除了这些功利因素的干扰,才能判断个人的行为是否出于对道德原则的尊重,而只有出于对道德原则的尊重而做出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换言之,人要真正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做道德的行为,也必须将自己放在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的环境中进行锻炼正如朱熹所说,在《大学》所列的“八条目”中,“诚意乃恶与善之关”,只有“过此一关,方是人不是贼”[6]也就是说,只有经过这一关的磨炼,人才能真正是一个道德的人,而不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伪君子。
其次,儒家诚信教育重视道德实践,要求受教育者“敏于事而慎于言”如果说“诚意”是“毋自欺”,那么儒家对“信”的要求就是“毋欺人”如何做到“毋欺人”?在儒家看来,欺骗的发生预示着承诺的存在,没有承诺也就谈不上欺骗然而个人能力有限,人又常常缺乏自知之明,或由于偶然冲动而做出承诺,而不顾及自己是否真有能力实现这些承诺因此,要做到“毋欺人”,首先就要慎重对待自己即将做出的每一个承诺,认真思考自己是否真有意愿兑现这一承诺,是否真有能力实现这承诺,此即“慎于言”不能“慎于言”的人往往大言炎炎,轻于许诺,孔子对这样的人并没有什么好感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巧言”其实就是一种欺骗宰我是孔门四科中言语一科的代表之一,孔子对他却多有批评:“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很明显孔子批评宰我并不是因为他擅长言语,而是因为他言之既出而躬之不逮,也就是俗话说的“说得出,做不到”而一旦做出承诺,个人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兑现承诺,此即“敏于事”孔子多次强调“忠信”的重要性,“忠”即忠人之事,本不专指君臣之间,而是泛指对一切契约的履行,这是诚信的重要内容。
第三,儒家将诚信教育和义利观教育联系在一起在儒家的诚信思想中,诚信与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讲信用、树真诚的人格形象,必须以道义为准绳孔子云:“言必信,行必果,砼砼然小人哉”《论语·子路》)他认为如果不分是非曲直,对自己所讲的话一概守信,对自己答应做的事一定要达到目的,那样的人,不过是固执而不明事理的小人而已又云:“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就是说只有符合于义的诺言,才是可以实行的也就是说,诚信固然重要,但诚信并不是最高的价值,个人权衡轻重缓急后,完全可以顾大义而弃小信秦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的官方意识形态化,儒家诚信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诚信成为社会不同阶层通行的道德准则中国历代都有讲诚信、重然诺的人和事,传为佳话,如孟信不卖病牛、曾子杀猪教子、季布“一诺百金”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恪守信用的人和事,成为中华民族诚信教育的活教材即使在以逐利为原则的商业领域,传统诚信观念也没有因为市场化的冲击而消失,反而在中国商人的商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清朝末年,四川商会就有“片言重诺千金,无食言者可昭其忠信的信条”[7]著名的晋商、徽商、宁潮商帮出现和发展,无一不得益于其对诚信观念坚守直到19世纪末期,中国商界良好的信用依然如故,即使那些蔑视华人的洋大人也不得不赞誉中国商人,能认识到良好的商业信用的重要性,因此总是时时处处维护它。
二、当代高校诚信教育的困境近代以来,儒学遭到猛烈的批判,儒家提倡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也难免池鱼之殃但问题是,我们在否定旧道德时,一方面我们对旧道德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一起抛弃掉了,儒家诚信观念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我们忽视了道德与传统的联系,导致旧道德被毁弃,新道德没有建立起来,以至于我国目前诚信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即使在作为社会精英阶层和祖国未来代表的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学业上的诚信缺失有的大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一到考试就弄虚作假,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甚至请人代考尤其是考试作弊现象日渐泛滥,甚至日趋常态化,不少高校采取多种措施严厉打击仍难收成效第二,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缺失不少大学生缺乏契约意识,恶意拖欠,甚至不还助学贷款等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扶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政策,是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但是,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用各种借口拖欠贷款,甚至隐瞒工作单位,不透露联系方式,以逃避归还贷款更有甚者,恶意拖欠学费,夸大家庭贫困程度,以骗取特困生困难补助第三,日常交往活动中的诚信缺失有些大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日常交往中心口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功利思想严重,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等动机不纯,虚荣心强;虚报班级出勤情况。
在网络交往中,有些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互相传播虚假信息,制造病毒,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走上了网络犯罪的歧途有些大学生为了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条件,在简历上编造工作经历、涂改学习成绩、伪造获奖证书以及虚假的学生干部头衔等有少数大学生缺少诚信观念和契约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心猿意马,个个签约,然后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毁约,全然不顾学校和个人信誉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诚信危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校诚信教育的缺失和效率低下难辞其咎目前我国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高校对诚信教育缺乏重视目前高校管理层的普遍倾向是重科研轻教学,在教学中又普遍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教育在某些高校管理者看来,大学生毕业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与自己、与学校关系不大与其费尽心机,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搞见效不一定大的诚信教育,远不如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做两个实验、发几篇学术论文以提高学校的科研成果量来得实在尽管由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群体中的诚信危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迫于压力,高校也不得不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诚信教育,但由于缺乏动力,这些倡议基本上还停留在纸面上,甚至口头上,落实度堪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