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道家思想.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5661541
  • 上传时间:2021-10-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道家思想寸商要: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 想学派之一核心思想为“顺其自然”,主要主张有“天人合一”、“致虚守静”、 “无为而治”等,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自由道家思 想已经深刻的融入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关键i司:道家思想;道;无为;老子;庄子;黄老学派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 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 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1 .道家思想的发展与构成1.1道家思想的发展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 家”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道 德家”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先秦学派概括为 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他说:“道家使 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 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采,事少而功 多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也是道家思想信徒,所以他给予了道 家最高评价。

      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长,同时避免其短处用来治国修身, 有事半功倍效果汉代淮南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武器是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受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没落汉武帝独 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各个方面, 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1.2道家思想的构成先秦各家内部,一般都可以区分出众多派别,道家也不例外东汉班固所作 《汉书•艺文志》共列有道家著作37种、933篇,大多作于先秦时期道家思 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 同时又融会于两者中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 身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2. 道家的思想和主张2. 1道家的核心思想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刚刚相反,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法律(法和法 律有不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则是人为)是对人类的束缚,要全部舍弃;法家 则主张要用法律去惩治人,认为人类本性顽劣,要用权威去治天下道家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为本,自然 无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 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老子》第25章)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 法则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为道家最基础核心在各派之 间对“道”的理解有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 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辟了中国讨论形而上学传统这是道家突出贡献之O“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 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 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 原理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 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 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气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 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2. 2道家的主要主张2.2.1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 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 的合理结合。

      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 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 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在天之道 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 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天道”、“地 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2. 2. 2 “致虚守静” 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 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朴归真”, 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 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虚极, 守静笃”的修道方式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 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庄子为 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 “心对于人的问题,《道德经》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 谐问题,即人自身的内在和谐。

      他首先阐释了生态人的内涵人之生态首先是: “无乐”、“至乐无乐气“无乐”即是不为身外的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 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 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恬静、自然,“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人应恬然 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 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提倡个人要与社会无害亦 无争,从而在个人与宇宙自然的大范围内实现和谐交互2. 2. 3 “无为而治” 社会生态观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三 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 然,二是不恣意妄为因任自然,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让人 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 地活动,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会自然和谐安稳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 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气其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无剥削、无压迫,按着自然规 律发展的和谐社会,民众不受干扰,人间无猜忌,无矛盾,无冲突,自由平等,人民 各尽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泰和美,其乐融融。

      3. 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译本最多的古籍之一,被西方公认为所有中国 文献中最难以解读同时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文本之一老子在总体上倾向治国方 面,在人生观上,老子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 以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从自然的二元对立观念出发,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考量 3. 1老子的自然无为和自然哲学观和儒家宣称的“天”相比,“道”这个词的使用意味着老子持有一种无神观, 凡指天大多意味着背后存在着一种意向性的,不可逆的力,这与道家思想的 无为是相背的老子认为自然的运行是自发运行,无目的的“道”的显现,一切 有限存在诞生于非存在,并复归于非存在,这是道家哲学的颠峰之处然而老子 却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解释这一主张这意味着老子坚信自然的无为运 行方式但无法考证它,因为对于自然的科学考察是与“无为”相对立的但这并 不意味着道家思想者不通晓同时代的自然观(自然哲学),老子在描述经验性的 常识世界时也强烈关注自然的二元对立性质,而庄子更体现了其对自然观的深刻 认识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气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

      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无不为)3.2人类领域老子对人类领域有着深刻关怀由于“道”存在于一切有限存在中,人类本 身也便是自然的显现人们拥有生命,可以品味生活,但同时也要随时准备毫无 遗憾地离开它,对于“道”所带给我们根本的病痛,死亡都是有限存在的诞生和 复归于无对于生活方式,老子认为对于居住于“道”中同时又是“道”的显现 的人来说欲望应是相当简单和有限的,对于人本身的欲望,应该抛弃(不迷其中) 然而现实是“道”在人类领域上发生了分离,老子将之归结于两个因素,一是文 明的兴起(“变化”),文明使人在财富、权力、道德完善各个方面上有了新的目 标(老子也(被认为)是彻底的原始主义者);二是人本身在道德层面上的堕落 (堕落该作变化)3.3政治领域老子的原始主义同样体现于政治领域,然而并不是一种无政府主义,《老子》 中有很多对统治者的建议和告诫,主张统治者要使人民不宜乱欲,使人民不去沉 迷追求“仁义”而本身同时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领悟并体现了 “道”的人才能 真正文明,使人民恢复“道”的状态中老子曾将政治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 “不知有之”,推行不言的教化,人民不知有治理者,各顺其性,各安其生;第 二等,“亲而誉之”,用道德感化人民,用仁义治理人民,人民都称赞执政者;第 三等,“畏之”,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吓人民,百姓们都很害怕;第四等, “侮之”,用权术伪诈愚弄,欺骗人民,百姓都要起来推翻它。

      4. 庄子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者,他的著作表现出他的思想涵盖了当时各种 思潮后人常将他与老子并称老庄,是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具有非 常显著的悲观主义,其思想主要关注在生命上,以修身为主旨,“内圣”的观念 被庄子发挥到了极点庄子的人身哲学被后世用来倡导艺术精神的培养,打破小 我与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以审美的意态体悟世界,对中国的诗歌、绘画等 许多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庄子》在文学上也取得了相当成就,代表作《逍 遥游》是先秦散文的颠峰作品之4.1庄子之“道”庄子虽然也承认“道”是万物本源,但和老子的“道”存在一定差异老子 主张“道”为非存在,并以自然显现出来,庄子的观点则不同庄子在支持“道” 是无(非存在)同时,比老子更加关注“道”中关于“存在”的内涵《庄子》 中的“道”表现出了不可穷尽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庄子并不仅把“道”的存在归 结于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自然,他试图比老子更确切的描述不可描述的“道气他 不仅把着眼点停留于自然循环变化的规则,还将目光投向不可预测的,不能预期的变化这种对于自然具有创造性的欣赏对后代也产生了相当影响4.2庄子的实在观在《庄子》中记述了许多庄子好友惠施所提出的问题。

      先秦时期,以惠施、 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引发了中国古代语言危机的高峰他们提出的诸多悖论引起 了关于存在的广泛关注,影响了当时与后人思考世界的方式庄子也受到了名家 思想的影响,他肯定事物的有限实在性,“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说话并不 等于吹气,毕竟说出了某些东西即假如语言没有被日常虚假意识或者成见之 类所影响,语言也许可以与事物本体表现一致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鲫:然乎哉?” (人睡在潮湿的地方,腰背就会疼痛,泥酬也会这样吗?)庄子认为语言可以说 出东西,但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知性层面都不能以对或错的方式来谈论他们只 有在非存在的条件下,所有存在和关系才能找到本源对于口常经验性的世界, 是一种有条件的实在,从根本上讲是空的(这和佛教的哲学观有一定的相似之 处)和老子对于伦理上的偏好不同,庄子主张以一种审美的、艺术的角度而非 科学的态度来观察世界,所以他对于自然世界的有限存在表现出了绝对意义上的 价值中立4.3人类领域庄子同样试图回答关于“道”在人类领域中发生分离的问题和老子所具有 的原始主义,试图使人们从高等文明的扭曲环境中解脱出来不同,庄子的哲学思 想中,人类意识的病态是与生具来的,不存在任何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