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知识归纳优质.docx
15页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知识归纳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因为星图是表示天空中恒星相对位置的地图,观察时,面朝北方,仰视天空,实际方位是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2.著名星座和恒星 (1)著名星座与主要恒星(2)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北斗七星(大熊座的主体部分)呈勺子形,勺端两颗星连接并向开口方向延长约5倍距离的一颗亮星,为北极星 (3)根据北斗七星斗柄确定四季 北斗七星斗柄朝向东、南、西、北,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 四季更替周期的小数部分(O.2422日)相当于蒜因此,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
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 5.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1)日食、月食的含义 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就产生了月食现象 (2)日食、月食的成因和发生时间 日、月、地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且月球居中时,会发生日食现象。
因此日食总是发生于新月(农历初一) 当地球居中时,会发生月食现象月食必须发生于满月(农历十五、十六) (3)日食、月食的类型 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类;月食分为月全食、月偏食两类 (4)日全食、月全食的过程 ①日全食发生的过程是月球阴影从右向左的遮挡过程,即日面右边(西)先变暗,范围逐渐扩大,全部挡住后右边亮,逐渐扩大,直到日全食结束 ②月全食发生的过程是月面左边(东)先变暗,到全部变暗,后左边先亮直到结束为月全食这两个过程在月相变化图中,只要搞清月球公转方向与阴影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 (5)日、月食并不会每个月都发生的原因 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因此日、月食并不足每个月都会发生 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
(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 有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日珥和耀斑发生于色球层 (2)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最多的一年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最少的一年为太阳活动谷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 ②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 ③影响地球的气候 ④影响地球的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3.太阳系 (1)太阳系的构成 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中心天体,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
(2)九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 各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①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被称为类地行星,它们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半径和质量较小但密度较高 ②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被称为类木行星,它们主要是由氢、氦、冰、甲烷、氨等构成,质量和半径均远大于地球,但密度却较小 ③冥王星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它是太阳系最外面的行星 (3)小行星带的位置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用肉眼看不到这些小行星,它们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形成了一个环状小行星带 (4)九大行星公转的方向 九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轨道跟圆都很接近 (5)流星现象、陨星 ①流星现象 太阳系中的一一些固体小块闯人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 ②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这些流星体叫陨星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科学研究的极好素材通过对陨石中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测定,可以推算出陨石的年龄,从而推算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
著名的陨石有中国吉林陨石、中国新疆大陨铁、美国巴林杰陨石、澳大利亚默其逊碳质陨石等 ③流星雨 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就形成流星雨 4.彗星 (1)彗星的含义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2)彗星的构成 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 (3)哈雷彗星公转周期 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 5.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 (1)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 (3)人类探测水星、火星、金星的大事件 第三节银河系和宇宙1.宇宙 (1)银河系的构成 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间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2)大小和形状 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 (3)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赤道平面附近,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1光年约94605亿千米),太阳系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2.宇宙的构成 目前,人类所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星系,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阔无垠的宇宙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叫总星系,它有约距地球150亿光年的时空范围 在这一范围内,由若干级别的天体系统构成,如下所示: 3.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哈勃发现星系运动的特点 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②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③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宇宙大爆炸论 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在不断地延续下去 4.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史 5.恒星的演化 (1)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叫恒星恒星与地球的距离都很远,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它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多钟的时间),其次是半人马座中的比邻星(它的光到达地球约需4.2光年)。
(2)特殊的恒星 ①超新星:亮度突增到原来的1000万倍以上的新星它是恒星最激烈的爆发现象 ②爆发结果是恒星完全瓦解成为星云,或抛射掉大部分质量,遗留下来的部分物质收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终结阶段 ③在银河系里,已发现四颗超新星,其中,以1054年所发现的超新星最为著名,最近发现的蟹状星云就是超新星爆发的遗迹 (3)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 (4)恒星的演变过程 6.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1)地球的演化过程 (2)生命的诞生过程 原始大气中甲烷、氨气、水、氢气、二氧化碳等在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作用下合成氨基酸、核酸、单糖等有机物,这些物质汇集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蛋白质、核苷酸等大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形成一个由多分子组成的体系,外面有一层膜,在原始海洋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人类生存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①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哥伦布、麦哲伦等著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及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等 2.地球仪和地图 (1)经线与纬线 ①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就是经线 ②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纬线 ③赤道: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④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⑤经纬网: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网,称为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 ①一个经纬度只能确定地球表面的一个点的位置,地球表面的一个点也只有一个经纬度 ②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以东的1800属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