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内高校学术人员科研动机实证研究.docx

19页
  • 卖家[上传人]:罗崇****屋
  • 文档编号:170264672
  • 上传时间:2021-03-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19M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摘 要针对被广泛热议的科研学术功利化现象,借助科学规范理论的视角,采用量化研究的范式研究发现,在当前国内高校学术共同体中,功利性动机对学术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评价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而超功利性规范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国内高校学术人员的各种身份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其超功利性动机和功利性动机的状态;经济生活压力和绩效考核压力对国内高校学术人员的超功利性动机和功利性动机具有显著影响进而结合相关研究结论提出:要大力提高科研学术人员基本生活待遇和保障;大幅增加对自主探索类科研项目的支持;改革指标化评价体系,适当淡化绩效考核;在研究生培养中加强超功利性规范养成四项改进建议关键词高校学术人员;科研动机;功利化;超功利性规范;实证研究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科研学术界开始出现的急功近利和浮躁气氛就引起了学界内外的注意由此而引发的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甚至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2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一状况似乎愈发明显在各种网络媒体和学术刊物上时常有人批评当前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功利化的指标(成果转化率,奖励等级,论文数量,期刊层次等)为中心,科研人员的工作动力偏重于功利性价值(评职称、涨待遇、晋职务),学术活动和学术环境中功利性氛围弥漫。

      科研学术的过度功利化倾向不但会阻碍我国基础科学的创新,也会制约技术和应用研究的长远发展,还是导致学术不端,乃至相关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上述现象,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和思考层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超越一般语境下的功利概念,对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功利性的深层问题进行更加具体的分析,并运用实证研究的范式去探寻其较为真实的、准确的存在状态,进而对其内在逻辑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思路和建议对此,默顿科学规范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分析框架  “科学规范”这一概念在国内可能远没有“科学共同体”(或“学术共同体”)被人们提及和谈论得多,但其实人们在谈论后者的时候往往默认了前者的存在这是因为,科学共同体作为一个具有松散联合特征的团体,主要是靠科学家/学者们之间的共同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联结在一起的可以说,正是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存在,科学界才可以称为共同体那么,这种作为共同体内核联结广大科学家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到底包括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K. Merton)开创的科学社会学研究提出了一套成熟的理论阐释,即科学规范理论科学规范作为其研究的核心成果,经过默顿本人及其学派的不断阐释、修改和完善,“成为了科学社会学研究唯一发展成熟的框架。

      甚至该理论的批评者们也都承认:“默顿提供了社会学家中第一个系统的也是最有影响的工作,来找出在科学家中运作的主要规范,并说明了这些规范如何贡献于科学知识的进步”  作为对科学规范的最初勾勒,默顿最初提出的概念是“科学的精神特质”(the ethos of science)他明确提出,科学的精神特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感情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以禁止、命令、许可和偏好的形式来表达,借助制度性价值而合法化;他们通过戒律和赞许而得到强化,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所内化,形成科学良知或者说科学家的超我科学的使命在于探求真理,为实现其使命,规范是必需的技术性(认知性)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全部结构在于实现其最终目标随后,默顿很快将这一观点发展丰富,系统提出了科学的规范结构理论,明确指出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由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公有主义(communism)、超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和有组织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构成  根据默顿的阐释,上述四大科学规范中的超功利性规范是对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动机的控制,他要求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工作,要求科学家以科学自身的发展为目的。

      这里实际包含对科学研究的两个禁止性要求,一是不以服务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二是不以谋取个人的非科学上的私利为目的  首先,默顿指出,科学家应当只关注其工作的科学意义,而不要关心它可能的实际应用或它的一般社会影响朱克曼和库尔南进一步解释指出,“虽然这一原则有多种内涵,但其本质是很清楚的,即扩展科学知识应该是科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其他目的都应从属于这一目的来自科学外部的社会环境各个领域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的压力,可能妨碍科学对知识的传统追求这就是说,如果科学被利益所驾驭,其客观性就有被扭曲甚至牺牲的可能,所以默顿说,“一旦有用性变成科学成就的唯一标准,具有内在科学重要性的大量问题就不再被研究了……功利性应该是一种科学可以接受的副产品而不是科学的主要目的当然,默顿在这里并不是无视科学的功用性价值,而是指出科学知识的内在真理价值和相关功用价值之间的主从关系:真理性是本源,功用性是副产品;真理的发现可能带来功用价值,而如果科学家把功用性作为研究的首要性或直接性目标刻意追求,将会损害科学的探索性和长远发展  其次,默顿指出,科学除自身价值外,还会有助于实现其他一些目标,如权力、舒适、金钱、利益、名誉等等,但这些不是科学职业所应追求的。

      朱克曼补充解释道,研究者们从职业生涯开始就被告诫自己内在满足的价值要高于他人的喝彩,高于奖励、荣誉和金钱麦卡拉认为这一规范限定科学家仅仅追求科学的奖励这就是说,超功利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为发现真理而工作,而不是为获取利益而工作,要求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进入一种专心致志、心无旁鹜、全身心投入、不考虑个人利益的精神状态事实上,任何一个真诚和敬业的科学家都会经常体验到这样一种精神状态这也并不是一种苛求,这是热爱和追求真理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家职业活动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动力,是科学家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的源头这样一种超功利的心态是科学家在工作中保持价值中立和客观性的必要条件当然,要求科学家以超功利性的心态进行真理的探索,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科学家的个人利益以谋利为目的从事科学研究和做出研究成果后附带获得一定物质或精神利益是两码事实际上,超功利性规范不是反对科学家获得名誉和物质利益,而是反对科学家将名誉和物质利益作为主要目的和直接目的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一规范要求科学家出于兴趣和爱好而投入研究工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科学发展阶段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超功利性规范的适用范围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在默顿所处的背景和时代中,纯科学(或者叫基础科学)是科学研究的绝对主流,超功利性规范被绝大部分科学家所尊奉,占据主导地位。

      而在当代“大科学”时代的背景下,科学高度依赖社会的支持,需要通过应用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以不断发展壮大这一点对应用性科学研究而言尤为明显因此,超功利性规范中的第一种禁止性要求在现代应用科学研究领域也许是有些不合时宜了,但是第二种禁止性要求无论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应用研究领域依然需要大力提倡和坚持  科学规范理论是默顿及其学派在考察欧美科学发展史基础上概括提炼而出的,在现实的欧美科研系统中也是确实存在的默顿学派先后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上述包括超功利性在内的四大科学规范在欧美科学共同体及其成员当中是存在且被较好尊奉、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其反规范(功利性动机)存在和运行的空间相对较小  众所周知,对于我国学术界而言,现代科学是舶来品,现代科学系统也是一个外生移植型的社会建制那么就制度迁移的一般规律而言,制度的显性要素(知识、方法、程序、规则、规章等)通常容易被复制转移,但其隐性的价值规范和文化认知性土壤却往往不易配套复制也就是说,离开了与之相适应的隐性价值规范和文化认知性土壤,科学系统中的显性要素就难以发挥原有的作用  上述科学规范,尤其是超功利性规范,在我国学术界尤其是高校学术圈中是否也和在欧美科学共同体中一样存在或者形成了呢?又在多大程度上被高校学术人员接受、认可、内化和尊奉?在多大程度上指导和控制着高校学术人员的行为?本研究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科研系统中素有“基石”之称的同行评议制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研究的范式,在参考相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核心概念进行操作化定义和指标分解,设计了一个调查高校学术人员申请科研基金动机的量表和一个他们承担同行评议工作动机的量表两个量表均采用李克特5点赋分法测量,得分从“1”到“5”,依次代表规范或反规范的影响作用从最小到最大此后,又采用德尔菲法和试测法对问卷的表面效度进行了校正问卷结构见表1,信效度检验结果见表2  研究抽样目标群体为国内研究型大学的教师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收发问卷,共回收有效样本655份样本共覆盖了2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三、研究发现  (一)高校学术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评价工作时功利性动机的影响显著大于超功利性规范的影响  在量表效度检验适合的情况下,通过最大变异法和直交转轴对两个量表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①“申请科研基金动机量表”显现出两个因子,分别可以命名为“功利性动机”和“超功利性动机”,两个因子与问卷设计时的面向基本吻合,累积解释变异量为56.769%;(见表3)②“承担同行评议工作动机量表”也显现出上述两个因子,与问卷设计时的面向完全吻合,两个因子的累积解释变异量为68.315%。

      见表4)  对相应题项进行加总平均,计算出上述两个量表中各因子的得分,然后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申请科研基金时的超功利性动机均值为3.1847,而功利性动机均值为3.5267;承担基金同行评议任务时的超功利性动机均值为2.8886,而功利性动机均值为3.8307  为便于后续分析,笔者进一步通过变量转化算出样本在一般意义上的超功利性动机和功利性动机表现具体来说,对样本中的基金同行评议专家而言,他们在一般意义上的超功利性动机和功利性动机表现等于上述两个量表中超功利性动机和功利性动机分别加总平均;而对于非评议专家而言,由于没有作答“承担基金同行评议任务动机量表”,可直接将其在“申请科研基金动机量表”中的结果视作一般意义上的超功利性动机和功利性动机然后对样本一般意义上的超功利性动机和功利性动机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二者的均值分别为3.0823和3.6272  显然,前述3个描述性统计中功利性动机的均值都大于超功利性动机的均值为进一步确定这种差异是否显著,本研究对上述结果进一步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①申请科研基金两种动机的均值差异比较t值为-9.538,显著性p值为0.000<0.001;②承担基金同行评议任务两种动机的均值差异比较t值为-15.646,显著性p值为0.000<0.001;③一般意义上的超功利性动机和功利性动机均值差异比较t值为-18.799,显著性p值为0.000<0.001。

        此外,从功利性动机各题项的描述性统计中还可以看出功利性动机各种具体形式的均值表现见表5)其中,在申请科研基金时,题项“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的要求”的均值最高,达到3.96,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考核体制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巨大压力,而在承担基金同行评议工作时,题项“增加自己的学术资本,提高在学术圈的影响力和地位”和“为自己在申请研究资助时能获得某些优势”的均值都很高,分别达到3.99和3.86  (二)高校学术人员的各种身份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超功利性动机和功利性动机  为进一步分析超功利性规范及其反规范“功利性”在国内高校学术共同体中的存在状态,本研究首先对样本的超功利性动机和功利性动机在性别、是否本校博士毕业、是否海外博士毕业、是否担任校内行政职务、是否在全国或地区性专业学会中担任常务理事(委员)及以上职务、是否担任基金同行评议专家等分组变量上的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①超功利性动机在各分组变量上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②功利性动机方面,男性显著大于女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