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绵山导游词版.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h****
  • 文档编号:233816745
  • 上传时间:2022-01-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2.98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绵山导游词版 绵山是我省介休市的一座佛教道教名山,海拔1028米,是我国闻名的旅游景点那里风景美丽,是个可爱的地方下面是绵山导游词,欢迎参考阅读! 绵山导游词 1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亭绵山位于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2月15日日军其次十师团侵占介休县城失陷前,牺盟特派员李志敏,县长张德含带领党、政、军等500余人,撤出县城,转移到绵山,在这三孔窑洞里,建立了“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此后铁索岭便成为连接晋冀鲁豫与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条隐私通道,护送了大批前往延安的革命干部薄一波、陈赓以及爱国将领方震武等曾在这里开展工作,指挥战斗1940年,形势进一步恶化后,抗日民主政府又转移至绵山银空洞 抱腹岩为绵山百余处岩洞之首,因形如两手抱腹,所以又叫抱腹岩抱腹岩之腹大,大得惊人:抱二百余间殿宇禅房及一两万名游人于腹内而不显得拥挤抗战时期,介休抗日民主政府常在这里召开全县军民大会,部署生产跟战斗任务抱腹岩是自然生成的超大型礼堂.抱腹岩坐东面西,为一高约18丈,长约45丈,深约15丈的巨形岩洞岩洞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两个直角排列的大岩洞,很象砖圈的“无量殿”,路断处有木栈道沟通,自下仰视殿宇参差,勾栏蜿蜒,如同空中楼阁.更引人注目的是岩洞顶壁的多数个鸟洞跟悬挂着的铜铃。

      抱腹岩挂铃为绵山一绝,每逢庙会,许了愿的善男信女们便雇人从岩顶将挂铃者用绳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动的力气将人悠进洞内,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系铃操作完毕后再用绳子把挂铃者放到岩下场面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清代康熙年间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岩》一诗中写道:“寺古云常在,岩空势欲倾此中真得地,以外纵浮名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坐听梵响处,花雨落无声”,可谓绘声绘色的抱腹岩写照.其中“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更成为人们广泛传颂的名句很久以前,绵山中生活着一种叫吻的野兽,特别猛烈,经常损害过往行人.旁边的村民靠山吃山,以采药为生,而野兽封山,村民们无不头痛万分/于是举荐了一个身体强健,狩猎本事很强的年轻人前去降吻这个年轻人想只凭自己的力气那太微乎其微了,假如能得到神灵的保佑,肯定会万无一失于是他去求空王佛保佑,祈求老人家赐给自己一件法宝,以降服吻兽.年轻人祈祷完毕,刚要走时,突然望见供案上金光闪闪,霎时满殿生辉走近一看,原来是只铜铃,铜铃上还有一道经文这时殿内突然有个缥缈的声音:“念此咒,便可降住怪兽,快快去吧.”年轻人这才茅塞顿开,慌张叩拜点化之恩.后来果真降服了吻,人们为了感谢空王佛的慈善之心,把这个铜铃挂在抱腹岩的岩顶上,让它为人们消灾免祸.空王古佛主要奉祀空王古佛。

      空王为过去世之一佛,也是佛的总称佛经说,佛为万法之王,所以又叫空王阿弥陀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但他在作比丘时,常拜空王佛眉间的白毫相,并因此而成佛可见空王佛的地位之高他的两侧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位菩萨两旁是他的弟子摩斯、银空殿前门廊是两位护法神——哼、哈二将因哼将鼻喷光气,哈将口吐白光,故称哼将跟哈将 空王殿空王佛是云峰寺以及整个绵山供奉的佛祖,是汉人中最早成佛的他俗名田志超,曾对佛教禅宗临济宗的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后圆寂坐化成佛殿内这尊佛像是他的包骨真身,是佛转世后又成佛的空王佛相传,他为抗拒官府及地痞的盘剥离家出走,几经辗转,来到了介休城内的华严寺他每日在寺内打坐念经,修行养性农忙季节,全城的农户都忙着去田间干活,但人手太少,又怕误了时日,特别焦急,都先后来求志超帮忙志超有求必应,一口气答应了二十八家,并照帮不误后来他又云游到义棠弘济寺,因为寺前要修塔,但用水很困难,于是又指挥兔、鹿用铜钟抬水,加快了工程进度最终他选择了绵山,受到了善男信女的广泛膜拜唐贞观十二年(戊戌),李世民向绵山求雨,志超命正在做饭的弟子摩斯将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洒去,于是长安一带普降甘露,干旱解除,万民欢腾。

      以后每逢大旱,晋陕一带百姓都要来绵山祈雨,可谓盛极一时后来为感谢志超 “解民倒悬”之恩,李世民率众臣朝山拜佛志超的弟子银空在抱腹岩接驾告师父已圆寂西归.李世民未能如愿,不禁仰天长叹:“此行空望佛矣!”忽然天空出现了“空王佛”字样于是唐太宗下旨在这里修建了空王殿这个殿又叫石佛殿,殿内全部构件,包括台坐、门拱均为石雕,保持了唐代以前的风格 慈云法雨御匾光绪二年(丙子)、三年(丁丑),三晋七十八州县大旱山西巡抚曾国荃设坛祈雨,空王佛显灵,天降大雨介休义棠籍人、工部屯田员外郎李敦愚等奏请朝廷颁发匾额光绪责成南书房翰林恭书匾额一方,交曾国荃悬挂于抱腹岩空王古佛正殿 阿弥陀佛殿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间闲置的僧舍,对面的僧舍则住着一位住持他每天晚上念诵经文直至深夜一日,见对面屋内通亮,他以为是着了火,提着水桶往过跑进去一看,原来上面端坐着阿弥陀佛,两边分别为左、右胁士大势至菩萨跟观世音菩萨,正在给六菩萨说法他静听一夜,最终大彻大悟,成了一位得道的僧人,化缘于四方后又回到绵山为阿弥陀佛修建了此殿本殿供奉阿弥陀佛,净土宗称他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因他能接引虔心向佛的人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又称接引佛。

      两边的胁士分别是大势至菩萨跟观世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两旁分别是其他六位菩萨:师子戏、师子奋、师子幡、师子作,坚勇精进,击金刚慧菩萨.殿前门廊下站立的分别是帝释天、祥瑞天,他们的职责是爱护佛祖、佛法跟出家人弥勒高僧殿正中供奉弥勒佛,是竖三世佛的将来佛.人们印象中的弥勒佛都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形象,而我们这里供奉的则是弥勒佛的法身两边所供的十二高僧,他们是佛教五个宗派的代表人物,是罗汉、菩萨跟佛的继承人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弥勒殿呢?弥勒曾带领十二高僧来给空王佛做寿,又留下了他的笑口人们为了纪念,便在这里修建了弥勒高僧殿殿前廊下两位护法神是伽蓝菩萨跟韦驮菩萨韦驮又叫天韦将军,后因他追回了小偷手中释迦牟尼的佛牙舍利而成为菩萨另一位是伽蓝菩萨——关公讲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关圣帝君本是道教之神,刚才在龙头寺还是高台危坐,为何到此又站立在佛殿之前?这里有一段颇为好玩的故事三国时,关羽曾坐镇荆州,因没有执行“联吴抗曹”的策略而失去荆州,败走麦城,被吴军俘虏遇害他阴魂不散,悠悠荡荡来到了荆州当阳的玉泉山一天夜里,三更以后,只见空中关羽骑一匹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大呼“还我头来”.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认得是关羽,便以手中拂尘召曰:“云长安在?”关羽当即下马,乘风落于普净座前。

      普净说:“今将军被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那么被你所斩杀的颜良、文丑等六将之头又向谁去索要?”一席话,问得关羽张口结舌,于是茅塞顿开:斩斩杀杀为佛门之大戒,自己与颜良、文丑均属无辜从今皈依佛门,普净收他为半个佛,为护法大神从今他忠于职守,成年累月伫立于殿门或山门 介公祠供奉春秋晋国大夫介之推及其母亲介之推功不言禄的高风亮节被后人广为传诵,成为千古佳话当年晋文公找寻介之推,为使之推出山,有人建议:“介之推是个孝子,假如三面举火,他肯定会背着老母出山的但万万没想到介之推终究没有出来,他跟母亲都抱树被火焚羽化.后晋文公为旌表介之推,封绵上田为介田,并将烧剩的柏树做成木屐穿在脚上,口中不停地叨念“足下”.直到现在,每逢他的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家家吃冷食,禁烟火,为“寒食节”两千年来,寒食之俗盛传不衰历代写寒食节的诗词甚多,仅《全唐诗》有一百三十余首那么为什么把介公祠建在了偏殿呢?那是在清代乾隆年间,今河南省有位读书人,名叫品公滋,读书很是用功,头悬梁,锥刺股无一没有运用过,是《诗经》《尚书》也能倒背如流只是他运气不佳,屡试不中 ,为此卧床不起.他的这种执着被介之推得知后,托梦给他,“来年你肯定要进京赶考,介休是你施展才华的地方”,说完便飘然而去了。

      吕公滋照梦而行,果真中了进士,于乾隆四十一年作了介休知县一到任,他便确定为介之推修庙但这里已经有了规模宏大的介神庙,很是惋惜,并不停地自责这时有人建议:“既然朝拜介神的人许多,我们何不近在抱腹岩再建个介公祠呢?这样既能满意百姓的需求,又能实现你的夙愿这样,在这里修了这个介公祠吕公滋为官期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以后又改任汾州通判 空王磨志超与龙母在棋盘洞对奕,大战了五百多个回合龙母几乎每盘皆输,很是不快,顺手将棋子一扔,交棋认输从今志超便在抱腹寺坐禅修行,成了远近著名的高僧而被龙母所扔的这一枚棋子因沾了龙母的灵气,成了妖精此妖精常常下山,到旁边村舍里为非做歹村民们便来绵山抱腹岩拜见*志超,恳求为民解危志超得知是棋子所化,便命徒弟摩斯将它化为一块石磨,让它将功赎罪从今我们这里有了这样一个“空王磨”关于“空王磨”的传闻,《续高僧传》中有所记载:一年春天,青黄不接,绵山寺庙中的粮食只剩六担了,只能维持十几天的生活但运用“空王磨”,从春到夏,每天磨五斗,共应磨九十石,但只用了四石,六担粮食还剩两石僧人们很惊异,知这是佛祖保佑,于是把多余的粮食做成斋饭,救济民众,帮这一带百姓渡过了灾荒。

      这里曾经有过煮粥用的“万人锅”,惋惜现已丢失 龙池池内生水,平常供寺僧跟游人食用五龙畈依佛门后,常造福远近的百姓.天旱时,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这里祈雨,非常灵验.所以绵山一带五谷丰登,人们安家立业.为此称它为龙池 释迦殿释迦成佛后,曾云游四方当来到绵山时,发觉这里山青水秀,是一个修行养性的好地方,但也有很多妖魔怪兽释迦确定通过讲法教化他们,龙众也赶来听法后来志超择地绵山,为感谢释迦,在这里修建释迦殿本殿奉祀的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二十九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的苦行.在佛陀迦耶树下“成道”.悟到世间无常跟缘起等理,便在鹿野苑起先传教,佛经称为“初”.其后四十五年间,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信众许多,都尊称他为“佛陀”——觉悟者八十岁时,在拘尸那城旁边的沙罗双树下入灭他的弟子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记录整理,成为经、律、论“三藏”,此后佛教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世界性的宗教两旁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及两位龙王(龙众的代表) 铁索岭是由抱腹岩而上的一个高二十余丈的山岭,由岭上“闫王橛”拖下两根铁索,每根长18丈,由300余个铁环连接而成,每个重14斤,两条共重四千余斤。

      人们背向万丈深渊,面对摩天山岭,手抓铁环,沿75度的斜坡攀援而上,可至绵山峰顶其惊险程度真不亚于华山千尺幢介休市委书记冯建平有诗赞曰:“危危铁索岭,穹穹抱腹岩,最是惊魂处,人已崖上悬《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记载,铁索岭的铁索,始悬于唐代之前唐代闻名诗人贺知章当年是从岩沟登云梯上抱腹寺,再由铁索岭上到岩顶的.抗日斗争时期,游击健儿们常常身背机枪、地雷,肩扛食物攀铁索上下;并曾由这里护送到延安去的干部过封锁线;救援跳伞着陆的美国飞行员铁索岭是连接晋冀鲁豫与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条隐私通道 大唐汾州抱腹寺碑从抱腹岩沿“云梯”下行约四十五丈,到距沟底约三十余丈的一个方圆的小丘上,便可看到闻名遐迩的《大唐汾洲抱腹寺碑》.杨仲昌撰文,张晋书丹,僧人思本检校碑通高九尺,螭首二尺五寸,宽三尺,厚一尺碑文为隶书,字径一寸,24行,每行50字,共1200字.因年深日久,风化剥落70余字碑两侧有唐、宋名人题记曾向唐玄宗举荐李白的闻名诗人贺知章题记中有“昔年与亲友俱登抱腹山数重,攀云梯……”的记述可见此地原有“云梯”攀云梯到抱腹岩,再绕行到铁索岭下攀二十一丈铁索到绵山上方,最终登上四丈高的摩斯塔,有通天云衢,青云直上。

      这便是开元二十年碑中所说的“云梯铁索”碑文主要记述三国曹魏时,高僧迪公筹划经营开发绵山,魏明帝曹睿特诏建抱腹寺等状况其书法结构宽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