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_政治文化2..ppt
51页第四章 政治文化,,一、政治文化的内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阿尔蒙德于1956年提出政治文化概念,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与感情,它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维巴(S. verba):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由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信念、符号、历史记忆和价值所构成,它决定了人们行为的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参与政治的主观意向政治文化: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精英文化与 大众文化 政治精英往往掌握着绝大部分政治资源,并以此为生,对政治制度的认同程度非常 高,对政治活动非常热衷,并且能够一直保持这种热情但普通民众的生计往往在政治之外,没有足够的资源使他们能够长时间关心政治、参与政治 趋势:精英文化逐渐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从横向来讲,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文化可能是高度一致的,也可能是两极分化甚至是多极分化的。
在两极分化中,多数公民处于极端的两头政治领导人任何的政策建议都会招致相当部分公民的不满,整个社会常常处于不断的纷争之中,并可能走向政治上的分裂 在高度一致的文化中,公民对关键性问题持普遍一致的看法这样,政治领导人的政策只要符合民心,就会取得多数公民的支持,政局非常稳定,但变革也很困难 在多极分化的社会,人们在任何政策方面都不可能达成多数一致的意见,该社会可能是多党政治,政局很难稳定政治文化的类型,阿尔蒙德与维巴把政治文化分为三类: 地域型政治文化:非洲部落社会的政治文化与一些地方自治共同体的政治文化以封闭状态的部落和结构单一的小型社会文化为典型 由于社会成员被封闭在地域狭小的空间里,生活简单,事务单纯,所以,人们不关心自身区域之外的事务,国家政策也很少影响他们的生活这种较为原始的政治文化一般与部落酋长、宗教巫师的统治相匹配顺从型政治文化:民众往往被动接受统治,由于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对政府产生影响,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被动服从政府管制,对政治体系没有任何期望,既不想也没有能力去参与政治生活在这种文化下,民众视自己为臣民,而不是参与政府的公民这种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相伴随参与型政治文化:政治体系与社会成员厉害相关,政治体系直接影响成员利益,社会成员相信,参与政治不仅是自己的权利,也是维护自己利益的手段。
所以,民众一般积极要求参与政治过程,以便影响政治决策参与型政治文化往往与现代民主政治体系相一致这三种文化是可以混合共存的 地域—顺从型文化:大多数人与中央政治体系有密切关系,但与部落、乡村和地方政治体系也有着同样密切的关系它实际是一个中央集权政治体系建立初期的现象 顺从—参与型政治文化:从顺从型文化向参与型文化过渡的形态在新兴国家,最重要的是向国民反复灌输对国家的忠诚和荣誉感,以及服从中央政府法令的倾向公民文化的特点:,1、个人的政治意识强烈,关心政治与政府事务,对政治过程的知识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 2、社会成员对国家、民族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政府当局的政策有较高的期望,能够主动参与政治过程,具有较高的政治效能感 3、社会成员对宪法、民主、自由、平等持有很高的评价并愿意实践上述价值二、政治文化的构成,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得以持续的文化基础政治生活得以持续,就意味着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公共政策运转良好 (一)体系文化 它涉及到政治体系的合法与否,公民是否对政治体系保持认同在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上的某一时刻,当对传统的准国家单位的忠诚同对国家的忠诚和国家的目标发生冲突时,政治共同体的问题就可能成为首要的问题,并造成重大的政治危机。
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在政治共同体中,政治体制和掌权者或当局有着很大区别政治体制指一整套执行政治功能的结构以及指导这些执行活动的准则掌权者或当局则是指某一时期在政权中担任掌权角色的那些人 人们对政治体制的认同和对掌权者的认同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很多情况下是分开的二)过程文化 过程文化是人们对于政治过程的一整套倾向 1、自己在政治过程中的影响力:地域民、顺民、参与民 2、自己与其他活动者之间的关系:信任、妥协、敌视,,(三)政策文化 政策文化是人们对于政治体系作为的选择意向,即对社会资源的提取和分配以及行为管制的选择意向 几个政策领域: 个人自由与权利(枪支) 自己看病→公费医疗;花钱受教育→义务教育 食品安全、公共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三、政治社会化,(一)涵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通过一定的机制获取政治知识和技能,形成政治意识、政治观念和政治价值的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1)政治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体系中个人依次学到关于政治以及 个人与政治体系关系的价值、规范、概念和态度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使自己的政治文化永恒化的途径,它是一个持续的、贯穿一生的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1、家庭:最初与最直接的媒介,强大且持久 民主式:积极参与型 专制式:政治专断或服从 单亲家庭:社会化不完整 隔代教育:易造就保守的政治品格,,2、学校:专门化的机构,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任何国家和政府都试图通过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将本政治系统特有的政治符号和历史记忆传递给下一代 历史教育 国情教育 道德教育 公民责任与义务教育,,3、同辈群体:非正式组织 基于年龄、教育程度、兴趣爱好、身份角色、价值观念的大体一致性而形成的自愿组合在大多数情况下,同辈群体有约定俗成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与交往方式4、社会政治组织:正式组织 包括政党、行政机关以及其他各类政治社团,如工会、妇联、共青团以及其他各类职业协会 5、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使人们迅速、及时地了解当前发生的各类事件;又通过“拷贝世界”而生动、形象地重温历史6、特定政治符号:象征意义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政治领袖的肖像,以及各类政治和历史建筑物,如纪念碑、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四、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一)传统与现代 传统是人们用来界定人类发展经验历程的一个定性词语,它的相对面是现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与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习惯等紧密关联的一个概念。
传统”在人们的使用当中,用得特别广泛,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每一领域,传统可以冠戴于人类过去经验所表达的每一角落中国龙,龙的形象:鹿角,牛耳,驼头,兔眼,蛇颈, 蜃腹,鱼鳞,虎脚,鹰爪,西方龙(Dragons),,,现代:“现代”是个舶来词,最早可追溯到西方中世纪的经院神学据权威考证,“现代”一词于公元10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意指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度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今天普遍公认的“现代”是指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以后的历史时期关于“现代”含义的解释,哈贝马斯的说法最具代表性,他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传统文化观察客观事物的方式总是笼统的,感性的,总是倾向于与某些单一独特的标准和概念保持一致,在评定价值和录用个人担任社会角色时注重世袭的地位,而不注重成就 现代文化观察客观事物的方式是明确的,价值中立的,向普遍性的标准和概念看齐,在评定价值和录用个人担任社会角色时注重成就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它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全球性过程 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它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化、个人化、世俗化等二)世俗化与参与革命,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们会形成一种“世俗、理智型的态度”,形成了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体系层面:世俗化削弱了以习惯和魅力为基础的合法性的影响力,使得政府的实际作为日益成为合法性的基础,或通过民众的政治参与和治理转型来提升合法性绩效 过程层面:促使人们捕捉政治机会,以影响自己的命运,政治参与不断拓展 政策层面:政治精英对政策的考虑越来越慎重,并受社会公众的影响;个人倾向于干预政治,期望通过政治参与实现自己的利益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绩效,但传统文化对提升政府绩效也有重要作用 (1)各种非世俗的理念有利于克服在协调和激励人类活动方面的困难。
在一个有着许多真正的观点分歧以及客观环境不同的社会里,对变化可能性的认识以及参与机会的扩大,可能只会导致剧烈的政治冲突 当世俗化普遍发展,从而除了狭隘的自我利益之外全部价值观念都崩溃的时候,世俗化也可能妨碍政府的行为三)稳定民主的文化基础,公民文化,即以参与文化为主,兼有顺从型、地域型文化的政治文化,是稳定民主制度的政治文化前提 1、政治精英掌握一定权力,它要有权力和领导权并做出决策,同时它要对公民负责,对公民的要求和愿望做出应答,保持政治权力与政治回应性的平衡2、民众对政治精英保持控制 建立竞争性的民主政治结构有限权力、定期选举 民主制度需要的公民: 公民有向政治精英表达自己需求的意向,让政治精英知道自己的希望,以便明确政治精英的责任,并对其施加压力他有能力影响政治,以便保证政治精英的责任 对公民来说,政治并不是实现其愿望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政治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相对较小,这也是民主稳定的一个平衡砝码防止制约不力或制约过分),五、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质 1、重视伦理《孝经》:“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政治要首先服从亲情关系,政治的好坏也由血缘伦常来判断。
2、社会政治秩序由礼来决定,礼是日常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礼是君子即上等人的行为准则,而种田人是下等人,没有礼,即“(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君子与小人之分,无形中在人与人之间划下一道界限,人不可能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人的社会地位由权力地位来划分,以官为本,小人无权过问政治在中国传统社会,一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原生乡俗,另一方面是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者的夹缝中,“仁”和“礼”是唯一可行的政治文化模式,“自然无为”和“法治主义”只能是它的补充3、重人治,轻法治为政在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强调圣君贤相,强调王道、修身、德性,统治者自觉根据德和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政治行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通过好皇帝来起表率作用;清官意识 法律则是约束民众的工具,是一种统治之术4、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强调个人修养和个人追求,强调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人格的完善 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德性修养,抹煞个性,把人生哲学变成政治生活领域的最高准则,抹煞人的正当的经济利益,讳谈个人利益,把所有利益寄托在君王身上。
把家庭伦理当做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片面强调忠孝,否定下级作为人的意义,取消下级的平等和独立的人格,强化。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