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能与电能(2)教案.doc
4页第二章高效课堂 教案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2) 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编写:陇县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 主备 魏霞军 执教:______ 【知识与技能】 2013.3.21.1.掌握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学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Cu-Zn稀H2SO4原电池为例,从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通过思考与交流,将氧化还原反应2FeCl3+Fe=3FeCl3设计为原电池,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教学难点】学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讨论 、归纳、练习【复习巩固】1.原电池是把 转变为 的装置2.原电池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 )①电极(负极与正极:金属活动性不同)、②电解质溶液、③闭合回路、④灯泡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3.下列烧杯中盛放的都是稀H2SO4,在Cu电极上产生大量气泡的是(A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电池是把电能转为化学能的装置 B.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发生氧化反应C.原电池两极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原电池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回顾Cu-Zn稀H2SO4原电池实验现象】 现 象铜片插入稀硫酸 铜片表面 锌片插入稀硫酸 锌片表面 铜片和锌片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铜片表面 锌片表面 铜片和锌片之间连一电流表铜片表面 锌片表面 电流表指针 【思考与交流】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Cu-Zn稀H2SO4原电池中,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总反应方程式怎样写?【强调原电池的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针对练习】1.Cu- Ag硝酸银溶液原电池的负极是____,正极是____,负极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正极的现象是____________,负极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正极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Fe- C棒氯化铁溶液原电池的负极是____,正极是____,负极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正极的现象是____________,负极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正极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思考与交流】怎样将氧化还原反应2FeCl3+Fe=3FeCl3设计为原电池?【引导学生归纳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为原电池步骤、方法】【课堂反馈】1.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正极是_______,发生_______反应,电极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极是_______,发生________反应,电极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的反应式(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Zn2++Cu,该反应的原电池的组成正确的是( ) A B C D 正极 Zn Ag Cu Cu 负极 Cu Cu Zn Zn 电解质溶液 CuCl2 H2S04 CuSO4 FeCl23.在右图所示的装置中,a的金属性比氢要强,b为碳棒,关于此装置的各种叙述不正确的是( ) w.w.w.k.s.5.u.c.o.m A.碳棒上有气体放出,溶液的pH增大 B.a是正极,b是负极 C.导线中有电子流动,电子从a极流到b极 D.a极上发生了氧化反应【课堂小结】原电池的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为原电池步骤、方法【课后过关测评】.1..对于锌-铜-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当导线中有1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的两极变化是( )①锌片溶解了32.5g ②锌片增重32.5g ③铜片上析出lg H2 ④铜片上析出1mol H2A.①和③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②和④2.有A,B,C,D四种金属。
将A与B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B不易腐蚀,将A,D分别投入等浓度的盐酸中,D比A反应剧烈,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中,无明显变化,若将铜浸入C的盐溶液中,有金属C析出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D>C>A>B B.D>A>B>C C.D>B>A>C D.B>A>D>C3..如图所示装置:(1)若烧杯中溶液为稀硫酸,则观察到的现象为 两极反应式为:正极 ; 负极 该装置将 能转化为 能2)若烧杯中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则负极为 ,总反应方程为 4.利用Cu + 2FeCl3 = CuCl2 + 2FeCl2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写出电极反应式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