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福建省岩石地层.doc

67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462081143
  • 上传时间:2022-12-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7.69KB
  • / 6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福建省岩石地层第一章 区域地质  福建省现代地质调查始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王恒升、李春昱、王绍文、侯德封、周仁沾、杨锡光、唐贵智、高振西等地质界的前辈们对福建地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探讨,发表了许多专著民国26年(1937年)林观得著《福州附近海岸线的变迁》,民国30年陈旭、王宠著《福建之海相三叠纪》,民国31年高振西著《福建地质调查之历史及地质问题》,民国31年斯行健著《植物化石之研究》,初步建立了福建省基本地层层序对于变质岩的时代,上古生代灰岩的时代和分布、二叠系煤系地层特征和分布范围、侏罗系煤系沉积特征、中生代火山岩层的划分、赤石群红色砂岩的时代等问题都加以研究与探讨在区域地质构造方面,民国34年黄汲清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将福建划归加里东褶皱带,1950年李四光著《区域构造分析》将福建省划为亚洲大陆东部向东南突出的三列边缘弧中闽南弧的一部分,这些成果均为以后的地质调查打下了基础  1959年省区域地质测量队成立,首先选择永安幅为试点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这是福建省正规的按国际分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的开始1960年又开展南平幅和三明幅2个图幅的调查,1965年起先后开展地质调查的有长汀、顺昌、浦城、上杭、光泽、宁化、建瓯、漳州、东山、德化、泉州、厦门、福州、福清、南日岛、福安、三沙、浮鹰岛和龙岩等19个图幅。

      至此全省22个图幅1∶2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展开,特别是70年代以来,福建省首先采用地层学和岩石学相结合的双重制图法,通过对火山岩岩性、岩相的研究,发现一系列火山机体,初步摸清全省中新生代火山活动的规律,扩大了火山岩区普查找矿的前景,提高了福建省火山地质研究程度福建省创立的火山岩双重制图法,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地质部组织有关省区进行推广,从而推动了全国火山岩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经过19年的不懈努力,于1977年完成全省22个图幅,面积11.9万平方公里采样总数89.6万个其中河流重砂样品11.4万个,土壤地球化学样49万个,岩石地球化学样11.6万个,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样7.6万个编写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含矿产部分)共34份,约690万字  1976年1∶50万福建省地质图及说明书(第二代)是在1∶20万区调的大量实际资料,同时汇集各地质单位、科研机构、院校工作成果的基础之上编制而成的,它较1961年1∶50万福建省地质图(第一代)有了划时代的变化,在地质研究程度上,达到一个新水平  自1977年起,正规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开始,是在成矿远景区内,配合地质找矿为目的,自迪口、夏道幅开始,至1990年底已开展84个图幅。

      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和大量矿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于1985年修编并出版了1∶50万福建省地质图(第三版),为全省提供具有80年代水平的基础地质资料  第一节 地质构造  福建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泥盆纪前处于地槽阶段,奥陶纪末开始转为准地台阶段,早侏罗世以来又进入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多种类型的沉积建造,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多期的变质作用,构成复杂的构造,它们主要呈北东向延伸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已有关于福建大地构造的论述,葛利普在《中国地质》一文中,曾将福建划为华夏古陆的一部分民国34年(1945年)黄汲清将福建划归加里东褶皱带1950年李四光将福建划为亚洲大陆东部向东南突出的三列边缘弧中闽南弧的一部分,并于1970年将福建武夷山、戴云诸山脉划属新华夏系第二个巨大的隆起带的部分和东西向南岭带的一部分1960年陈国达将福建划为地洼区1963年福建省地质局和江西省地质局合编的1∶100万福州幅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将福建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一级构造单元南华后加里东准地台;二级构造单元华夏台隆;三级构造单元有四:即遂(昌)建(瓯)台拱,永(安)梅(县)上古台陷,浙闽粤中断陷及闽东滨海台拱。

      1974年张文佑将福建划为华力西褶皱带1980年任纪舜等将福建划为华南褶皱系和东南沿海褶皱系的一部分1980年郭令智等将福建大地构造划分为武夷云开加里东期古岛弧褶皱带、政和—大埔加里东俯冲带、闽西南—粤东海西印支期弧间盆地和浙闽粤沿海燕山期火山弧系等构造单元1982年边效曾等将福建的大地构造划为闽北加里东隆起区、闽西南海西凹陷区、闽东沿海中生代火山岩活动带等单元此外,1980年福建区测队编制的1∶50万福建省构造体系图及说明书及1985年《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区域地质构造篇,也从不同角度对福建的地质构造进行较系统总结,提高了研究程度  福建的构造单元划分为: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闽东火山断坳带三个一级构造单元进而划分若干个隆起和坳陷和断陷二级构造单元在二级构造单元内,又进一步依据其所形成的主要褶皱,划分为一系列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构造单元划分如下:  Ⅰ、闽西北隆起带    Ⅰ1、邵武—建宁坳陷    Ⅰ2、浦城—洋源隆起    Ⅰ3、松溪—建西坳陷  Ⅱ、闽西南坳陷带(永梅坳陷)    Ⅱ1、明溪—武平坳陷      Ⅱ1A、泉上—长汀复式向斜      Ⅱ1B、清流—武平复式背斜      Ⅱ1C、明溪—龙井复式向斜      Ⅱ1D、宣和复式背斜      Ⅱ1E、连城—上杭复式向斜    Ⅱ2、胡坊—永定隆起    Ⅱ3、大田—龙岩坳陷      Ⅱ3A、沙县—永定复式向斜      Ⅱ3B、南平—万安复式背斜      Ⅱ3C、广平—龙岩复式向斜      Ⅱ3D、太华—长塔复式背斜      Ⅱ3E、大田复式向斜  Ⅲ、闽东火山断坳带    Ⅲ1、屏南—梅林断陷带    Ⅲ2、周宁—华安断隆带    Ⅲ3、福鼎—云霄断陷带    Ⅲ4、闽东南沿海构造带 一、闽西北隆起带  包括武夷山北段和鹫峰山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东以政和—大埔断裂与相邻单元为界,南以大致宁化—南平一线与闽西南坳陷带相接,向北、向西分别与浙、赣接壤。

      闽西北隆起带由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巨厚的变质岩系组成前震旦纪,本区处于地槽下沉阶段,沉积厚逾9000米的下部陆屑建造;自早震旦世晚期,受澄江运动影响,逐渐形成北东东—北东向的隆起和坳陷其中央是一个相对隆起带,两侧分别为坳陷带在坳陷带中,沉积了厚近万米的震旦系—下古生界火山复理式和复理式建造其中,西部坳陷带的震旦系厚7900米,火山岩为钙碱性系列;东部坳陷带的震旦系厚大于9000米,火山岩为拉斑系列和钙碱性系列  奥陶纪末的加里东运动,导致本带强烈的褶皱、断裂活动、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并结束了地槽的活动历史褶皱构造以紧密线形的复式褶皱为主,走向北东东—北东,次级倒转褶曲也较发育断裂构造以崇安—石城和政和—大埔断裂为代表,并以其为热轴,相应形成崇安—宁化和政和—南平两条变质岩带  加里东运动之后,本带大部分地区隆起遭受剥蚀,普遍缺失泥盆纪及早石炭世的地层但在某些凹陷部位,如光泽司前、将乐、建阳虞墩、建瓯房村口等地,仍有晚古生代海相沉积至少,自石炭纪至二叠纪,海水曾一度漫延到本带的许多地区,形成超覆,但厚度较薄,并由于受华力西和印支运动的影响,再一次地剧烈隆起而遭受剥蚀,多呈零星残留于断陷带中。

        印支运动,使本来不厚的盖层全面褶皱而剥蚀殆尽嗣后,在一系列断裂带和山间坳陷中,沉积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含煤建造;晚侏罗世则以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为特征;白垩纪时,构造变动由盛而衰,岩浆活动微弱,断裂活动由原来的压剪性转为一度的张性,从而突出断陷活动的特征在某些断裂的一侧,形成断陷盆地,堆积一套红色碎屑岩,虽其盆地范围不大,但沉积厚度却相当可观  喜马拉雅运动,本带处于隆升背景第四纪以来,本带仍处于上升,广泛发育的V型谷、急流瀑布、频繁的弱震、石崩和滑坡等,说明在挽近时期其构造活动较为强烈  (一)邵武—建宁坳陷  位于崇安—石城断裂以西的武夷山地区,向西、向北与江西接壤该坳陷主要出露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变质岩,而最老地层麻源群仅见于光泽新甸震旦系广泛分布,为各种变粒岩夹片岩、黄铁矿层及含钙硅质岩,总厚6890米下古生界邵武五福羊—泰宁神下呈狭窄带状出露,为云母石英片岩、石墨片岩、石墨石英岩、石英岩、变质砂岩、粉砂岩及千枚岩等,厚大于2330米盖层不很发育,仅于光泽司前残存上泥盆统,厚大于599米,但在江西境内有石炭至二叠系分布中生代沉积,主要沿崇安—石城断裂分布  褶皱发育,较重要的有邵武五福羊—泰宁神下复向斜和光泽新甸—建宁里心复背斜。

      断裂构造以走向北东、北北东为主,多数是燕山期块断活动的产物北东向断裂有邵武莲塘—建宁里心断裂带,由莲塘、桂林及里心断裂组成;北北东向断裂:有崇安桐木关—建宁伊家断裂带,光泽—武平断裂带  (二)浦城—洋源隆起  西以崇安—石城断裂为界与邵武—建宁坳陷相连,东以浦城—武平断裂与松溪—建西坳陷为邻其东北端延入浙江,西南端在将乐洋源一带倾伏该隆起大面积出露麻源群,岩性以各种片岩、变粒岩为主,夹变质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及石墨层,总厚大于9642米,原岩为火山砂泥质(陆屑)建造震旦系分布于西部近崇安—石城断裂一带,主要为黑云斜长变粒岩、各类片岩,上部偶夹薄层钙硅质岩,并夹酸性及中酸性火山岩,总厚大于3800米,原岩为火山复理式建造下古生界仅分布于将乐一带,为变质砂岩、粉砂岩及千枚岩,夹少量大理岩及黄铁矿,厚1166米,为砂泥质复理式建造此外,盖层不发育,仅于将乐、建阳虞墩等地见零星分布的上古生界中生代为类磨拉石建造堆积,以及中小型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喷发  浦城—洋源隆起由三个线形褶皱形成,即建阳五峰岗—邵武卫闽复背斜,建阳南岭—邵武洪墩复向斜,松溪寺坑—明溪枫溪复背斜总的轴向为北东东—北东,并显示向东南方向凸出的弧形。

        断裂构造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东—北东东,另一组走向南北前者多是燕山旋回以来断块活动的产物,后者至少从加里东期开始活动,对古生界和侏罗系沉积建造和岩浆活动都有显著的控制北东向断裂有崇安—石城断裂带和浦城—武平断裂带南北向断裂有将乐—华安断裂带和崇安星村—沙县金龙顶断裂带  (三)松溪—建西坳陷  西侧以浦城—武平断裂带为界,东以政和—大埔断裂带北段与闽东火山断坳带相邻该坳陷出现地层除西部有麻源群外,震旦系广泛分布,下部为迪口组之斜长变粒岩夹片岩及斜长角闪岩,厚大于5879米;上部为龙北溪组之绿色片岩、片岩及石英岩,厚3800米,属细碧角斑岩建造上震旦统至下古生界分布于坳陷中心,为变粒岩和二云片岩,厚大于1462米,其中部分变粒岩原岩为角斑质凝灰岩盖层不发育,仅于顺昌吴墩、建瓯房村口处之断裂中见有上古生界,中生代含煤建造亦见于断陷带中本带褶皱不发育,有建瓯复向斜、松溪洋墩—建瓯南雅复背斜,政和—建瓯大历复向斜断裂构造很发育,有北东、北北东向及后期之南北向及北西向之断裂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有政和—大埔断裂带和建瓯附近断裂带政和—大埔断裂带,分布于政和、南平东、尤溪、大田、漳平及龙岩东一带,西南端延入广东,属丽水—海丰断裂的一部分,全长390公里,宽20公里左右,总体走向30~50度。

      由一系列平行分布倾向东南的陡倾角断裂组成,也是福建东、西部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南北向断裂:有浦城—永泰嵩口断裂带,长240公里,宽12公里北西向断裂:有松溪—宁德断裂带和顺昌—闽清断裂带二、闽西南坳陷带(永梅坳陷带)  位于福建西南部,北以宁化至南平一线与闽西北隆起带相接,东以政和—大埔断裂带与闽东火山断陷带相邻,往西南延入广东省闽西南坳陷带是叠加在加里东褶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坳陷带,主要有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地层组成,褶皱、断裂均很发育,并有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侵入基底出露震旦系和下古生界浅变质岩,属复理石沉积,中生代为磨拉石型沉积,但晚三叠世和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