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讲解.docx
8页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讲解(2)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肯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对于只有半岁大小的婴儿极为重要,由于在这一时期的婴儿通过它来稳定地熟悉世界假如恒常性不存在,看到任何物体都会去重新熟悉,婴儿将会生活在慌张之中客体的位置发生变化,投影在视网膜上的影像也会发生变化,而对客体属性的感知却没有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的恒常性主要包括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和外形恒常性 从远到近的客体或从近到远的客体,它们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在发生变化,但在知觉中仍旧保持原有大小,这就是大小恒常性的现象有讨论者(Aslin,1987)指出3个月前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但到5~7个月大时,他们有一些知觉大小恒常性的力量而4个月大小的婴儿是否具备这种力量要看他们双眼线索是否成熟但是必需要熟悉到,婴儿表现出的只是近似的大小恒常性,真正成熟的这种力量需要10岁以后才具备(Day,1987)。
客体常处在光线亮度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色泽暗淡的衣服不管在太阳下还是昏暗的灯光下总是让人感觉到它的暗淡,这就是我们称为亮度恒常性的现象只要物体不是特殊小,这种现象可以消失在7周大小的婴儿身上(Dannemiller,1985)3~11岁是这种力量的增长期,然后消失微小的衰退 颜色恒常性是指颜色的知觉不随光照颜色转变而转变比方国旗不管用什么光去照,我们总把它知觉为红色有人(Dannemiller Gibson,1966)说明,新生儿对运动物体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虽然无法有效掌握两眼的运动,但他们的凝视点常在物体运动估量上停留1~2秒后跳向下一运动点2~3个月的婴儿能够协调眼球追随运动物体 婴儿对物体的轮廓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在眼动仪的帮忙下,讨论者可以对婴儿的视线走动进展观测,发觉他们更喜爱凝视物体的边缘局部,较少凝视中心早在1966年,讨论者(Salapatek Werker Nowlis & Kessen,1976)婴儿在饥饿状态下进食一些平常不喜爱的食物可以使他们形成条件性的味觉倾向(Harris,1997)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连续性和挨次性的反映。
白昼和黑夜的交替物理变化,让4~5岁儿童首先使用标志时间的一些简洁词汇,如“早上”、“晚上”、“今日”6岁儿童能把握一些时间间隔较长的名词,如“周”、“年”等,但不意味着他们就具有相应的时间知觉这个时期的儿童能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把握时间关系的规律,有时还是会把时间和空间混淆,用空间概念来代替时间概念有讨论(黄希庭,1980)说明,5~9岁的儿童中,年龄越小,Kappa效应(时间知觉受空间大事影响称为Kappa效应)越明显5~8岁儿童估量时间间隔的讨论发觉,5岁儿童时间知觉不精确、不稳定,根本不会用时间标尺;6岁儿童的时间间隔推断变化不大,只是在短时距(3秒、5秒)知觉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上略有提高;7岁儿童大多能利用时间标尺,长时距知觉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各年龄段儿童再现短时距都表现为“错后”多于“提前”,再现长时距则表现为“提前”多于“错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前”的趋势下降,“错后”趋势上升(黄希庭,1979)在小学一年级末,儿童具有了时间观念,即在时间挨次的认知上有明显提高(方格,1984)可以认为,7岁是时间观念进展的“质变阶段” (三)跨通道知觉 实际生活中,通过各种感觉通道同时承受并加工信息所产生的知觉为跨通道知觉。
婴儿诞生时已具有跨通道知觉的力量,至少他们拥有某种能快速通过阅历获得这种力量的先天倾向讨论者通常应用两种方法去了解早期婴儿是否能够运用不同的知觉方式形成对象的抽象表征第一种方式是讨论婴儿是否能够在不同的知觉方式转换中获得阅历积存,检测从前的知觉结果能否让婴儿对接下来的检测中得到知觉熟悉的提高其次种就是了解婴儿是否知道同一对象的不同刺激方式,婴儿分别用不同的知觉方式去感受同一个对象,然后让他们推断从前的对象是否是同一个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去讨论视觉—触觉和听觉—视觉的关系 讨论(Meltzoff & Borton,1979)认为,视觉和触觉之间的转换发生在1个月以后的婴儿身上,而在此之前的婴儿的这种力量很差试验者先将一个特别的橡皮奶头给诞生1个月的婴儿吮吸(一半用光滑奶头,一半用上面有八个小硬块的奶头),然后让他们看两个塑料球体20秒,这些球体在视觉上分别和从前吮吸过的奶头相像结果发觉,婴儿更多地凝视那些和他们嘴里吮吸过的奶头相像的球体还有讨论(Rose & Orlian,1991)发觉,6~12个月大小的婴儿已经能比拟清晰的辨别手中的物体和所见对象的匹配那些更大的婴儿已清晰表现出他们能够将视觉和触觉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觉力量。
斯佩尔克(1997)发觉,3~4个月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将当前的视觉景象和源自特定面孔的声音匹配的力量沃克等人(1991)发觉,4个月左右大小的婴儿能够通过面孔对不怜悯绪、性别、年龄的语音进展匹配更有最近的讨论(Aldridge,Braga,Walton & Bower,1999)说明,新生儿好像消失了某种类似的读唇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力量的精细程度会得到提高 四、观看力的进展 (一)幼儿观看力的特征 观看是一种有打算、有目的、有组织、比拟长久的高级知觉过程,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熟悉过程培育儿童的观看力尤其重要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С.Л.Рубинштейн)等将儿童的观看分为比较的解释阶段、感知属性与外部联系推理解释阶段和内部联系的推理解释阶段 1.观看的目的性 观看的目的性是指在观看的过程中儿童需要在观看对象中去留意什么,查找什么,让观看有选择性和针对性有讨论者(姚平子,1985)对3~6岁儿童进展讨论,要求他们分别在图片中找出一样的图形、图形中的缺少局部、两张大致一样的图片中的微小差异、及在图中找出物体。
结果发觉,儿童的观看精确性随年龄提高而稳步增加讨论认为,3岁儿童的观看已经带有肯定的目的性,但水平低;4~5岁明显提高;6岁时就能够按活动任务进展活动了 2.观看的准确性 观看的准确性是指在观看过程中,依据观看目的对观看对象细节局部观看的程度学前儿童的观看比拟模糊,可能是留意无法长时间集中和稳定的缘由通常他们只看到事物的也许轮廓就提出结论,不再深入随年龄增长,儿童对事物的观看更加认真、准确,50%以上的6岁儿童在观看准确性的测验中几乎完全正确 3.观看的持续性 观看的持续性是指观看过程中稳定观看所保持的时间长短学前儿童的观看经常不能长久,简单转移留意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留意的持续时间会随之增加到6岁时,儿童在活动中的观看持续时间有显着的增长讨论说明,幼儿园小班男生的持续性明显低于同龄女孩,到大班以后男女生的持续性明显提高,男女不存在显着差异 4.观看的规律性 观看的规律性是指针对观看过程来说,从事物的表象发觉其相互关系的力量学前儿童不擅长从整个事物中发觉内在联系,但是他们具有探究的意识,自觉按自己的认知构造形成个人的对象规律。
对3~9岁儿童的讨论(DeMarie-Dreblow & Miller,1998;Midder,et al.,1986;Woody-Ramsey & Milloer,1988)发觉,年龄最小的儿童根本没有考虑图画之间的关系;5岁的儿童有时考虑图画间的关系;到6、7岁时能采纳肯定的策略,但成绩没有明显提高;到小学中期,处理图画的成绩明显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观看事物力量、留意稳定性渐渐提高,他们的概括总结力量也随着增长 (二)幼儿观看力的进展理论 观看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是一切力量进展的根底我国心理讨论工(姚平子,1987)依据观看的有意性对学前儿童的观看力进展提出了“四阶段说”第一阶段(3岁):不能承受所赐予的观看任务,不随便性起主要作用;其次阶段(4~5岁):能承受任务,主动进展观看,但深刻性、坚持性差;第三阶段(5~6岁):承受任务以后,开头能坚持一段时间进展观看;第四阶段(6岁):承受任务以后能不断分解目标,能坚持长时间反复观看 。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