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微生物学: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与细菌分类.ppt
66页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1.灭菌(sterilization) 通过一定方式杀灭物体中所有微生物 2.消毒(disinfection) 通过一定方式杀灭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繁殖体 3.防腐(antisepsis) 通过一定方式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但微生物不一定死亡 4.无菌(asepsis)指没有活的微生物的状态 5. 清洁(cleaning),常用术语,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 和湿热灭菌两种方法 二者比较:在同一温度下,后者效力比前者为大 原因:(1)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 (2)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3)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一)高温:高温对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1)火焰灭菌法 :焚烧、烧灼,1.干热灭菌法,医疗垃圾焚烧炉,最彻底的灭菌方式,(2)热空气灭菌法 (干烤) 干热灭菌器适用于高温下不损坏、不变质的物品,如玻璃器皿、瓷器等的灭菌 灭菌温度需160维持2 h 灭菌彻底时可杀灭芽孢,(3)红外线:,红外线烤箱:医疗器械和食具的消毒,灭菌作用类似干热灭菌法缺点:穿透力不强,使物体受热不均匀1)煮沸灭菌 : 煮沸1020 min可杀死所有细菌的繁殖 体,芽胞常需煮沸12 h才被杀死 。
用于饮水、一般器械 如刀剪的消毒 (2)巴氏消毒法 :以较低温度杀灭液态食品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又不致严重损害其营养成分和风味的消毒方法 . 低温维持巴氏消毒法 636530min 高温瞬时巴氏消毒法 717215s 超高温巴氏消毒法 13212s,2.湿热灭菌法,(3)流通蒸汽灭菌法 :是一种常压蒸汽消毒法,细菌繁殖体15-30分钟可杀灭,但芽孢不全部被杀灭4) 间歇灭菌法 (反复多次流通蒸汽) 100维持30min 温箱过夜 100维持30min 温箱过夜 100维持30min 温箱过夜 100维持30min 此法常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的培养基,如鸡蛋培养基、血清培养基、糖培养基的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器:15磅/平方英寸(1.05kg/cm2),121.3温度下维持1520min 应用此法灭菌,一定要充分排除灭菌器内原有的冷空气用于普通培养基、生理盐水、耐热药品、手术敷料等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5)高压蒸汽灭菌法,微生物检验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可杀灭芽孢二)低温 大多数微生物对低温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低温下,代谢活动降低到最低水平,生长繁殖停止,但仍可长时间保持活力 意义:保存菌种、毒种、疫苗等,辐射:能量通过空间传递的一种物理现象。
按辐射对微生物的灭活作用分:1.非电离辐射:可见光、日光、紫外线2.电离辐射 :、射线以及高能质子、 中子等,二、辐 射,(一)非电离辐射 1.可见光:指在红外线和紫外线之间的肉眼可见的光线,其波长400800nm可见光线对微生物一般无多大影响,但长时间作用也能妨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与繁殖 光感作用 :指可见光具有微弱的杀菌作用,若将某些染料如结晶紫、美蓝、汞溴红、伊红、沙黄等加到培养基或涂在外伤表面,能增强可见光的杀菌作用 2.阳光:直射日光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是天然的杀菌因素许多微生物在直射日光的照射下,半小时到数小时即可死亡芽胞对日光照射的抵抗力比繁殖体大得多,往往需经20h才死亡日光的杀菌效力因地、因时及微生物所处环境不同而异 波长200-300nm部分有杀菌作用实验室常使用的紫外线杀菌灯紫外线波长为265-266nm常用于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手术室等的空气消毒,或用于不能用高温或化学药品消毒的物品的表面消毒还可用于诱变育种3.紫外线,杀菌机理:(1)损害DNA构型,影响DNA复制和转录(2) O2 O3 O 杀菌,缺点:穿透力弱,(1) 射线:电离辐射强 , 穿透力差( 缺乏穿透力,不实用) (2) 射线:电离辐射强 , 穿透力差 (3) 射线:电离辐射弱, 穿透力强 用途:忌热物品的灭菌消毒、食品保藏和育种等方面 杀菌机制:射线使水电离为H和OH,这些游离基是强烈的还原剂和氧化剂,可直接作用于细菌DNA等 。
二)电离辐射,微生物在干燥的环境中失去大量水分,一定条件下会保持生命力,主要用于菌种和食品的保藏 但失水严重新陈代谢便会发生障碍,甚至引起菌体蛋白质变性和由于盐类浓度的增高而逐渐导致死亡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干燥的抵抗力差异很大三、干 燥,频率在20 000200 000 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主要用于裂解细胞,提取细胞组分四、超声波,五、微 波 从几百兆赫至几十万兆赫频率的无线电波称为微波所需时间短、加热均匀主要用于陶瓷、耐热玻璃容器和塑料器皿,金属器皿忌用滤过除菌 :通过机械阻留作用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除去的方法但滤过除菌常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以及细菌L型等小颗粒主要用于不耐高温的营养液、血清、抗菌素、空气等除菌六、滤 过,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作用原理菌体蛋白凝固变性干扰细胞酶的活性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化学消毒灭菌法,适用范围 不宜使用高温消毒、耐湿的物品按化学成分与性质分: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醛类、烷基化气体类、醇类、碘类、季铵盐类、酚类和其他等按杀菌能力分:高效消毒剂:杀灭一切微生物中效消毒剂:杀灭除芽胞外的一切微生物低效消毒剂:只能杀灭多数细菌繁殖体(不能杀灭芽孢、TB和抵抗力较强的病毒和真菌)。
化学消毒剂分类,化学消毒剂的类型与杀菌原理,类别 常用消毒剂 杀菌原理酚类 石炭酸、洗必泰 蛋白质变性、损伤细胞膜、灭活酶类醇类 乙醇 蛋白质变性与凝固、干扰代谢重金属盐类 升汞、红汞、硫柳汞 氧化作用、 蛋白质变性与沉淀、灭活酶 硝酸银、蛋白银氧化剂 高锰酸钾、过氧化氢 氧化作用、干扰代谢、 蛋白质沉淀 过氧乙酸、漂白粉、 碘酒、氯、氯胺表面活性剂 新洁尔灭、杜灭芬 损伤细胞膜、蛋白质沉淀、灭活酶类烷化剂 甲醛、环氧乙烷 菌体蛋白质与核酸烷基化 戊二醛染料 龙胆紫 抑制细菌繁殖,干扰氧化过程酸碱类 醋酸、生石灰 破坏细胞壁、细胞膜,蛋白质变性与凝固,化学消毒剂按化学成分与性质的分类及杀菌原理,(一)高效消毒剂 (high-level disinfectants) 1.含氯消毒剂;2.过氧化物消毒剂; 3.醛类消毒剂;4.环氧乙烷(二)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level disinfectants) 1.含碘消毒剂;2.醇类消毒剂(三)低效消毒剂 (low-level disinfectants) 1.季铵盐类;2.氯已定;3.高锰酸钾,化学消毒剂按杀菌能力分类,高效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种类: 次氯酸、漂白粉等。
杀菌机制:强大的氧化作用,干扰代谢应用:物体表面、饮用水、皮肤、地面、排泄物、污水等缺点:对金属制品有腐蚀作用过氧化物消毒剂种类: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杀菌机制:强大的氧化作用,干扰代谢应用:空气消毒、医疗器械灭菌、物体表面和皮肤消毒缺点:稳定性差、有刺激性和金属制品腐蚀性高效消毒剂,醛类消毒剂种类:戊二醛和甲醛杀菌机制:菌体蛋白质与核酸烷基化应用:精密仪器、内镜消毒缺点:对人有潜在毒性,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环氧乙烷杀菌机制:菌体蛋白质与核酸烷基化应用:气体消毒剂,如用于塑料培养皿的消毒缺点:对人有一定毒性,易燃中效消毒剂,含碘消毒剂,种类:碘酊和碘伏杀菌机制:强大的氧化能力、沉淀蛋白应用:皮肤黏膜、体温计、物品表面消毒缺点:对皮肤黏膜有一定刺激性醇类消毒剂,种类:乙醇和异丙醇杀菌机制:溶解脂质、蛋白变性应用:皮肤黏膜、体温计、医疗护理器材消毒缺点:有一定挥发性低效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种类:苯扎溴铵(新洁而灭)杀菌机制:表面活性剂,改变细胞壁通透性应用:皮肤黏膜、物品表面、地面消毒氯己定(洗必泰),杀菌机制:吸附于细菌表面,破坏细胞膜,抑制脱氢酶的活性应用:皮肤黏膜、物品表面、地面消毒,高锰酸钾,应用:皮肤黏膜、物品表面、地面消毒,消毒灭菌的应用,1. 高危器械物品 用时需进入无菌组织 的物品。
所有这些物品都应该灭菌 2. 中危器械物品 用时不进入无菌组织 但接触黏膜的器械采用消毒即可3. 低危器械物品 只接触未损伤皮肤但 不进入无菌组织和不接触黏膜的物品 一般用后清洗、消毒即可一、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高危器械物品,中危器械物品,低危器械物品,二、室内空气消毒灭菌 1.物理消毒法 紫外线照射(1.5W/m3,1h)最常用;滤过除菌:空气通过孔径小于0.2 m的高效过滤装置以除去细菌和带菌尘埃 2化学消毒法 包括化学消毒剂喷雾和熏蒸:过氧乙酸喷雾、熏蒸;过氧化氢喷雾;二氧化氯溶液喷洒;中草药点燃烟熏,三、手和皮肤的消毒 用肥皂和流动水经常并正确洗手 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和外科手术医生应用消毒剂消毒 皮肤:2.5%碘酒、70%乙醇、2%红汞 手:清洁洗手后70%乙醇或一定浓度碘伏擦洗四、黏膜的消毒眼结膜:1%硝酸银、2%蛋白银口腔:3%过氧化氢 生殖泌尿道:0.01%0.1%洗必泰、0.1%高锰酸钾 五、病人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消毒灭菌 20%漂白粉、5%石炭酸、2%来苏,六、病人污染物品的消毒 浸泡、熏蒸、擦洗、焚烧等 七、饮水的消毒 氯气、漂白粉 八、环境的消毒,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影响消毒剂效果的因素,1. 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与生理状态2.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3. 温度与酸碱度4. 有机物,细菌的分类,细菌分类学(Bacterial taxonomy)是对细菌进行分类(classification)鉴定(identification)命名(nomenclature)的一门科学。
一、分类(taxonomy) 根据每种细菌各自的特征,并按照他们的亲缘关系分门别类,以不同等级编排成系统 传统分类:以生物学特性为依据 种系分类:以细菌的发育进化为基础,目前常用的细菌鉴定和分类方法,表型分类:传统分类分析分类:应用电泳、质谱、色谱等技术分析菌体组分、代谢成分等基因分类:分析遗传物质,种系分类,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细菌分类命名系统,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第2版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本版包括五册,共30篇,主要根据细菌的rRNA、DNA及蛋白质序列进行分类:第一册为古细菌、蓝绿藻菌、光合作用菌和具分支菌属第二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第三册为GC比低的革兰阳性菌第四册为GC比高的革兰阳性菌第五册为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s)、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二、分类等级:,界(Kingdom )门(Division)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种 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属 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属菌株 对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 标准菌株或模式菌株 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 常以数字、地名或符号表示,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标准菌株),概念,型:按某种细微特征在种内进一步区分血清型、噬菌体型、生物型、细菌素型用于流行病学的分析研究群:不是固定分类单位,按某种生物学特征,把相应的菌株归在一起,组成群例如:沙门菌血清分群三、细菌的命名,在分类基础上,按照细菌命名的法则,给予每种细菌一个科学名称命名法,细菌科学名称(学名)的命名法采用生物双名法(binominal nomenclature)具备拉丁化文字的形式和明确的分类等级两个特点,即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细菌学名的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如:Mycobecterium tuberculo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