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创造教案.doc
4页第三节:形式创造(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一)形式创造与艺术形式的涵义(P152);1) 艺术形式问题的两种观念一种:重内容而轻形式:袁枚:“意似主人,辞如奴婢”老,庄提倡“朴”的美学要求就是平淡自然,简单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老子》第八十一章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知老子重视的是质实的内容而不是华美的形式张松如说老子指明的是:“信实之言多尚朴直,故不美;甘美之言多尚华饰,故不信《老子校读》)质朴的语言往往可传达简洁而准确的内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越简单的形式往往有越丰富的内容,庄子也认为: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齐物论》) 华丽繁缛的语言只会遮蔽言说的真面目基于这种重内容而轻形式的思想,《庄子》一书进而形成了“忘言”的观点:“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言只是达意的一种工具,故“得意”才是目的,而不必在为达到目的而借助的工具上大作文章语言都可以完全忘却,摒弃不用,因而对形式进行藻饰、雕琢更是毫无必要一种:形式主义理论:“形式是更深刻的内容”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者和英美新批评派的观点,延续到后来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学派。
文学性在于形式,主要是语言形式,与内容无关结论: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p152) (二)形式创造的原则:1、从内容出发去选择与创造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形式,特定的内容要求特定的形式,特定的形式也只能适合特定的内容,艺术创造必须从内容出发,把内容形式化,从而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2、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形式适合内容,使内容得到充分的表现形式使内容升华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与意识之间关系的派生出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起主导、决定作用;形式为内容服务,是被决定次要方面 这可从文学创作过程来证明,创作过程是先体验生活(审美感受)再艺术构思,再艺术传达,这三个环节中,首先考虑的是作家在生活中有心或无心接受、积累下来的情感生活,这说明文学作品的内容已先行一步,渐渐酝酿成熟后,需要向艺术构思迈进,而到构思这一环节才涉及到形式问题,才寻求最具表达性的形式,因此说一定的艺术形式是为表现一定的生活思想内容服务的 这也可以从文学发展史来看文学发展史上,文学作品形式的每一次裂变与飞跃总是应和着内容变化的需求而进行的,就是说,文学作品内容先发生变化,进一步,才引起形式的相应变化。
以诗歌史为例,最早诗歌《诗经》是四言的,一般为民歌体两汉出现五言、七言诗,并渐渐成熟到南北朝齐梁间,沈约发现"四声",律诗渐渐出现,延至初唐,律诗渐渐成为诗坛正宗主流,并达到辉煌境界以后到宋,诗发展为词,元再次发展为曲直到“五四”,新诗在大动荡大开放大变化的时代中如火中凤凰,腾飞而出,刷新了中国诗歌史的篇章这个过程,大致是顺应历史赋予诗歌的时代内容变化而变化小说的出现、发展、达到顶峰的过程也是如此2、重视形式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本身的组合具有力量,能够充分的表现内容甚至是深化内容另一方面,形式本身具有意味,形式本身蕴藉着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婚丧礼仪中的形式) 形式虽为内容而决定,却对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反作用 (1)形式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内容的表达,而且还会对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产生很大影响,当形式适合内容的需要时,就能使内容得以最充分的、最生动的表达,从而使作品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反之,如果形式不适合文学作品内容的需要,就会束缚以至损害内容的表达,减弱作品的感染力这可从旧体诗词不适应表达当代人思想生活感情这一点加以印证当代人的生活是快节奏、多色调、复杂、斑斓的。
新事物、新气息、新科学等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希望、幸福、安宁,也带来了后现代的失望、痛苦、焦虑复杂多元的生活,已不能用格律太多,字数有限,一板三眼的古典律诗形式来表现从本质上说,这种古典诗歌的框架感与束缚感,已与当代人汪洋恣肆的想象和奔放无拘的自由心灵格格不入因此,无论是当代中国的古典律诗创作,还是当代西方的商籁体(十四行诗),都已失去了其作为主流诗体发展的前景与前提 (2)形式在创作与欣赏,作者与读者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无论如何深刻、新颖、惊心动魄的思想情感内容,它必须在具体的形式中得到展现,形式作为中介,作为桥梁,它沟通了文本(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作品的内容得以通过读者的鉴赏、参与、加入而发挥潜在能量西方一些现代派画家,走极端,在白纸上画几棵青草,在画下题上《牧牛与天使》之类的条款,便向观众吹嘘画出了杰作,这种虚无主义的形式,根本不能表达什么内容,因为它本身没有内容而《横渡无人舟自横》《踏花归来马蹄香》等绘画,正因为它有了较完美的形式,所以它的内容才能为读者所欣赏、所热爱,所以脍炙人口 (3)从文学史发展角度来看,形式的变化,比内容要缓慢得多,亦即形式有相对持续性与稳定性。
另外,同一内容,或相近内容可用完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与陆游的词同一词牌、同一题材、同样字数、同样格律,但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画面等内容因素有天壤之别,截然不同《祝福》内容,可以用小说形式表现,也可以用戏剧、电影形式表现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形式具有一定独立性 我们已经知道,文学作品是对世界的再现和对作者情感的表现但是,我们也应当明白,这种再现和表现是必须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如果没有具体的作品形式,如语言系统,上述再现和表现是不可能的这样,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就具有了重要性而由于形式的作用,文学虽然无法做到一丝不改地再现世界或表现情感,但却可以尽力跨越事物的表面形态,而揭示更具有普遍性的和更深层的意蕴这就使得作品形式的创造性具有了合法性正由于形式的创造在文学中具有了重要性和合法性,形式上的创新在文学中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了在形式上寻求创新,目的并不只是要寻求“好看”或“好读”,而恰恰是要创造一种新的观照事物或观察人生的方式,这就使得作品形式具有了超越具体内容表达的独立审美价值作品与形式的关系,成为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一个突出问题这里有三种思潮尤其值得注意:一是俄国形式主义,标举“文学性”或“陌生化”,极端地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作品对世界的再现或对作者情感的表现,而应是作品的语言形式本身;二是美国“新批评”,提出“文学本体论”概念,认定文学活动的本体仅仅在于文学作品的形式,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三是法国结构主义,全力搜求超个人和超现实的永久性客观“结构”,过分偏激地强调作品的与世界和作者相疏离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形式在文学中具有无可争辩的重要性,但是,不应把它同对世界的再现和对作者的表现割裂开来,更不应强调到极端地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形式上体现出语词重复的特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梓州(今四川三台)任幕僚期间寄给长安友人的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涨满秋池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这里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句内“期”字重复运用,第二、四句重复出现“巴山夜雨”这样的重复在诗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首先,“期”字两次重复,渲染出“归期”对于对话双方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预期愈是重要却又愈是难期,那带给人的抱憾、惆怅与期冀就愈加深重了不妨对照今人齐秦那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大约在冬季》:“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重复地运用“何时”、“此时”和“何时”,同样渲染出归期的重要性及其难以预期可见语词重复在这里格外突出了彼此的思念之情的深厚,但又避免了直露,而是显出了含蓄。
其次,“巴山夜雨”两次重复第一次出现是起到“环顾左右而言它”的作用,含蓄地传达自己此时对于友人的深厚思念绵绵不绝的巴山秋夜之雨,含蓄地隐喻对友人的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令人叫绝第二次出现则是以含蓄的方式指代上次的巴山夜雨中的思念,既在表意上起到委婉而含蓄的作用,又在声音上产生回环、复沓的效果,更喻示了思念的深长不绝可见,这首诗的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奇妙的语言组织,正是这种语言组织的奇妙才造成了表情达意上的奇妙所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没有它,意义和价值就无从谈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