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学概论·四书ppt.ppt

75页
  • 卖家[上传人]:tian****1990
  • 文档编号:82114882
  • 上传时间:2019-02-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75MB
  • / 7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学概论·经部 四书,一、四 书 概 说,“四书”指《论语》、 《大学》、《中庸》、《孟子》这四部先秦典籍的总称与五经构成了儒家经典的核心体系在宋代以后,四书取代五经,成为中国儒家经典的核心,也成为士子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它们依照时间的顺序分别代表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的思想成果,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朱子所定四书的顺序是: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但是朱子认为阅读的顺序应该是: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子语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就构成为孔、曾、思、孟之间没有缺环的完整的思想谱系,从而由孔子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思想,直到孟子关于内圣外王和心性天道的论说,再到标举“四书学”的程、朱的阐发,便形成一个一体贯通的严密的道统汉至唐是《五经》时代 宋以后是《四书》时代朱子著《四书章句集注》,(一)《大学》:大学精神,1、《大学》的作者,“孔氏之遗书” 《经》第一章为“经”,是“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传》十章,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乃是根据孔、曾之意而由曾子及其弟子先后记述而成的作品,其时代是春秋战国之际2、《大学》的主要内容,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大戴礼记·保傅篇》,“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大人”有两种含义:,第一,成年之人; 第二,有成就的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三纲领: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 六证:止、定、静、安、虑、得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炼目标,指出了人类向善的方向;“六证”和“八条目”给出了人们日常修炼自身的方法、步骤和途径。

      1)三纲领,“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思想和“纲领” 朱子曰: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格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明明德,张岱年:“明德即人心所固有之善性 “明明德”,是《大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修身的第一纲领德”是立身之本、处事之本、治世之本亲民”,是亲近爱护民众爱民、养民、保民 《说文》:“亲,至也徐锴《说文系传》:“密至也《段注》:“情意恳到曰至 新民:程子曰:亲,当作新朱子从之 王阳明反对朱子改亲为新力主古本之亲民王阳明回答弟子徐爱关于《大学》首句“在亲民”还是“在新民”的问答词则置于《传习录》篇首,实际上也是《王文成公全书》与《王阳明全集》之卷首可见王阳明所论“亲民”思想之重要新民·亲民,,王阳明说: 《大学》所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

      ‘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王阳明在这里论说的“亲民”说有三层意思: 一是爱民保民王阳明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如保赤子”,就是说,应像君子尊贤爱亲那样爱护人民,应像父母爱护婴儿那样爱护人民 二是顺应民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评判是否有资格充当“民之父母”的标准,就在于他能否以人民之好恶为好恶,是否以顺应民心为依归 三是安民富民王阳明解释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涵义时说,“‘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所谓“安百姓”,就是保持社会稳定,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起来这是孔子的理想,也是王阳明的理想王阳明除了在《传习录》首段通过讲解《大学》之道三纲领而表达其“亲民”思想之外,在《传习录》和其他文章里也多有论述,其所论亲民思想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认为“亲民”的核心道德是“仁”第二,论证了“亲民”与为政、为学的关系及其与良知的关系朱子的改动并非没有依据,1. 下文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既是平天下的意思,但同时包含着“新民”的意思 2.下文的“新民”章引有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作新民”、《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作亲民,似无着落。

      孔子:庶—富—教修己—安人 孟子:亲亲—仁民—爱物养民—安民—教民 朱子:强调修德,注重对民教化 阳明:注重良知,体现在亲民2)六证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目标境界(止),志向坚定(定),内心沉静(静),气定神安(安),沉心思虑(虑),有所获得(得),,,,,,(3)八条目,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调查研究,——认清本质,——意念诚实,——动机纯正,——提高修养,——经营家庭,——以德治国,——天下太平,修身之方法,修身之结果,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 “内圣”意即“内求于己”, “外王”表示“外用于世”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把经世治国牢固地建立在明德的基础上,是《大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他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在这个从逐渐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中,含有关于人类认识的一些合理观点。

      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他说,知在我,理在物,这我、物之别,就是其“主宾之辨”,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朱熹训格为至、为尽,至:谓究至事物之理;尽:有穷尽之意他训物为事,其范围极广,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他认为格物的途径有多端,上至无极、太极,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虫,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体认王阳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之物,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在王学的体系里,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内化于心了,格物便是格心,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理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良知”,即人的良心在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两者完全是一回事知行合一,是王学思想的基石。

      朱王在格物致知的问题上的分歧,朱子:道问学 阳明:尊德性,(二)《中庸》:通向内圣,1、《中庸》的作者,《中庸》的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汉书·艺文志》中,有《中庸说》两篇; 《隋书·经籍志》中,有戴颙《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 此篇乃孔子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朱熹《四书集注》,2、《中庸》的主要内容,(1)中庸,最早提出中庸问题的是孔子,他是从道德 和方法论方面提出中庸的《中庸》主要阐述天道与人道关系, 天命与性的关系,中和本体论的内容等第一,中庸;第二,修道;第三,至诚尽性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庸”包含两个内涵:时与度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孔子在人格塑造方面提倡:“允执其中”或者“叩其两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然观、人生观、哲学观、道德观、政治观、艺术观等,均贯穿着“中和”法则2)修道,,“道不可离”,“道不远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三达德:知、仁、勇孔子说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治国九经:“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诚”是《中庸》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圣人是“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自诚明,谓之性 “诚”是指先天的道德自觉性,是本性自我认识的天赋能力,所以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3)“至诚尽性”,“明乎善”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认为“诚”的境界,是通过后天学问思辨而达到的,所以说:“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中庸》:“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弥补了孔子对宇宙、人性本体认识的不足,弥补了孔子思想抽象思辨不足的缺陷,寻找到了儒家道德的形而上的自然和宇宙论的根据,把道德提升到了超越的层面上来,对宋明理学的兴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论语》和《孟子》,《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的“圣经”它所记录、传布的儒家思想,不仅渗透于二千多年中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习俗,而且融化于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中国人的人格精神赵岐:“《论语》者,五经之錧鎋 ,六艺之喉衿也焦循:“五经非《论语》,则无以运行,故为五经之輨辖也”,“衿为交领交衽之通名,此与喉并言,则正以为领人之一身内则辖之以喉,外则键之以领,谓《论语》为六艺之总领也 唐代薛放:“《论语》者,六经之菁华 明代杨宗吾:“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一)半部《论语》治天下,1、宋太祖提倡“读书” “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 进出戎行,形貌魁岸,居常恂恂,每擐甲胄,毛发皆竖……先是,禁中军校,自都虞候已上,悉书所掌兵数于梃上,如笏记焉太祖一日问进所掌几何,进不识字,但举梃以示于上曰:“尽在是矣。

      上以其朴直,益厚之《宋史·党进传》卷260),2、宰相须用读书人 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卒成一代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