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初中语文.docx
9页2022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一、书写(全卷书写3分,第1题2分.共5分)1.将下面泰戈尔的诗句抄写在答题卷相应的格子里,做到正确、端正、整洁蜜蜂从花中吸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二、语言积累和运用(30分)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这房间有着微妙的宁静!我一直(yōu) (1) 闲地坐着,望着天空,望着地毯上金色的阳光,它们随着时闻的流(shì) (2) 而变幻我的目光在一幅幅加框的版画、一排排我(zhōng) (3) 爱的书(jì) (4) 间漫游3.古诗文填空12分) (1)欲把西湖比西子, ▲ (苏轼饮湖上,初暗后雨) (2) ▲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劝君更尽一杯酒, ▲ (王维渭城曲) (4)天苍苍.野茫茫, ▲ (北朝民歌敕勒歌) (5) ▲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6)青箬笠,绿蓑衣, ▲ (张志和渔歌子) (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 ▲ (韩愈马说) (8)写出含“月〞的古诗词: ▲ , ▲ (要求:连续的两句) (9)卖柑者言中用以揭露封建官僚道貌岸然的嘴脸,后来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是 ▲ , ▲ 4.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3分)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 5.以下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 )(3分) A.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 B.通过“辞别网吧〞的主题班会,同学们有了很大的触动 C.具备顽强的毅力,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D.食品平安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保证6.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复以下问题4分)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 (2)第三旬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7.假设温州要举办“泰顺廊桥文化节〞活动,邀请你参与筹划,请根据筹备组提供的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4分)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是桥与亭的完美结合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多山多溪,木桥成了连贯村落的主要通道人们为了在行路途中遮风避雨,在木桥上建起了一座座风雨亭,犹如彩虹飞架在山谷溪流之间,这就是我们日后所称的“廊桥〞 据记栽,全县现存明清廊桥有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如泗溪姐妹桥、莜村文兴桥等廊桥以较短的木材,纵横相贯,搭建而成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 (1)给泰顺廊桥画册扉页配上一行醒目文字,向读者介绍廊桥的特点不超过12个字,2分) (2)给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2分)三、现代文阅读(33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8 —18题一)(16分)生命是一支铅笔 (1)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血水、汗水和泪水去描绘自己的奋斗与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支铅笔,它总是用自己瘦瘦的身躯,在洁白的纸上流泻出笔底的风风雨雨…… (2)生命之所以是一支铅笔,而不是钢笔、毛笔或者别的什么,是因为钢笔和毛笔都可以屡次使用,只要吸上墨水。
它们就能长时间地写下去而铅笔却不是这样,它总是不断地磨损、衰减,用去一截便少一截,这就犹如光阴从我们身边一日一日地溜走,并且永不复返鉴于此.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光——须知铅笔是越用越短…… (3)生命是一支铅笔,而这支铅笔,也常常带来森林的气息,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棵苗条的小树由此,派生出清清溪涧、幽幽鸟鸣而从削铅笔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活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支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 (4)生命是一支铅笔,还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觉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书写〞自己新生后的炽热激情一个人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不愿正视它和改正它 (5)生命是一支铅笔,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你都可以从从客客、认认真真地进行速写或者素描你可以在炽热的生活面前用 (1) 的行楷抒写你的拼搏,也可以在冰冷的世界面前用 (2) 的正楷抒写你的执著…… (6)生命是一支铅笔,你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未来描画一个充满希望的蓝图,也可以用灯下苦读的身影作细线条,用黎明早起的身影作粗线条,给自己紧张而饱满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剪影。
(7)生命是一支铅笔,它还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启示——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8.贯穿全文的一个比喻句: ▲ (2分)9.第(1)段与(2)一(6)段在结构上属于 ▲ 关系2分)10.作者说生命是一支铅笔〞.请你分别概括第(2)段和第(4)段中“生命〞与“铅笔〞的相似点4分)11.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序号分别填人第(5)段的空格处2分) A.沉稳 B.洒脱12.阅读(5)一(7)段,把下面一句话补写完整2分) 我们要善待生命.善用铅笔.不做一支秃笔,不做一支闲笔;要做一支抒写拼搏的铅笔,要做一支 ▲ ,要做一支 ▲ 13.有人说“生命是一本书〞,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4分)(二)(17分)没有开花的紫罗兰 (1)开始,我不知道我家的附近还有一个那样大的苗圃.里面有着那样名目繁多的花草树木当然,我更不知道刚上小学的儿子小铁放学之后常常光临那里,一直疯玩到吃晚饭的时候有时看他回到家一脸热汗腾腾的或一身泥猴似的样子并不知道都是那个苗圃惹的祸 (2)从那时起,小铁开始总往家里拿一些花花草草的,种在花盆里,摆得阳台上到处都是。
反正是小孩玩,我没有管他,任他自己摆弄、自得其乐,好似那些花花草草是他统帅的千军万马 (3)有一天,他搬回来一棵紫色的植物,长长的叶子,细细的茎,还带着胡须一样的根 (4)他进门就喊我帮助他赶紧找个盆,自己从书包里掏出早在外面挖好的一包土来把这家伙栽在了盆里看他满脸是土,我催他先去洗脸,他不动窝,问我:“爸,您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一脸认真的样子 (5)我便也仔细地看了看这个紫色的家伙,然后播摇头说:“不知道〞 (6)他兴奋地说:“您不认识,我认识,我告诉您吧,它叫紫罗兰〞 (7)“紫罗兰〞 (8)我犯起了疑惑紫罗兰,我在公园里见过.不是这样子的呀!紫罗兰的茎比这粗多了,再说,叶子也不对但我不敢轻易地说这不是紫罗兰,因为我知道他最喜欢植物,光买的有关植物的书就不少 (9)小铁看出了我脸上的疑惑,就对我说:“爸,您不信〞 (10)我赶紧说:“不是不信,是和我以前见过的紫罗兰不大一样〞 (11)“您以为紫罗兰就一种样子就不能多几样〞 (12)看着他眼中的坚持,我说:“就叫它紫罗兰吧!〞【A】于是全家都跟着叫它紫罗兰其实除了小铁,我们都知道它不是紫罗兰。
(13)它是那天小铁在苗圃里意外发现的,把它挖了出来.就爱不释手因为它与众不同这么漂亮的植物得有个名字.他便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最后决定管它叫作紫罗兰,那兴奋的劲头就像科学家给一个新发现的星星命名一样只不过还想从我这儿得到证实罢了 (14)紫罗兰成了他的新伙伴他关心的是它开没开花在他的想像中,既然叫作紫罗兰,它就是要开花的他特意查了少年百科词典,里面关于紫罗兰的词条告诉他紫罗兰是开紫色、紫红色或血青色的单瓣或双瓣的花朵的他便认定自己命名的紫罗兰一定会开出花来,即使开不出那种紫色、紫红色或血青色的单辩或双瓣的花朵,怎么也得开出甭管是什么样子的花朵来哪怕是如米兰一样那种白色细小的花,也得开出来 (15)于是,盼望它开花,成了小铁心里的一件大事每天早晨起床,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他的宝贝紫罗兰开没开花 (16)可是.过了好长时间它也没有一点开花的意思我成心对小铁说:“我看这家伙是开不了花了〞他立刻反驳我:“为什么您没看见它的叶子都长大了吗〞“可是它是一点花骨朵儿都没有冒出来呀!〞“您剐着急呀,好饭不怕晚,它肯定能开花!〞 (17)他像是在给我给自己也给紫罗兰打气。
(18)我便与他一起等待盼望着哪一天它能够突然奇迹般地绽放出新奇的花朵采B】 (19)但是,它始终没有开花 (20)一直到这棵他自认为是紫罗兰的植物枯萎,最后彻底死掉,也没有开花 (21)花开在哪里 (有删改)1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3分)15.请说说第(13)段中小铁“兴奋〞的原因3分)16.文中有许多描写小铁迫切等待花开的句子.请找出其中两处4分)17文中有几处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请选择【A】或【B】中的一处加以品析3分)18.“紫罗兰〞最终没有开花,但作者以“花开在哪里〞结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起什么作用(4分)四、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两那么文言文.完成19—26题一) (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人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以下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1)悉如外人——( ▲ ) (2)便要还家——(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 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4分)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二)(9分)太宗论盗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嘲笑)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