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清代中期旗人生计问题的表现及历史影响.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52621758
  • 上传时间:2022-02-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3.0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清代中期旗人生计问题的表现及历史影响                    沈胜群(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摘 要]清初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满洲勇士一路过关斩将,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作为旗人是特权阶层的王朝,清朝从政治到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都体现出优待旗人的色彩,特别是其生计方面,经历了入关前“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1)到入关后由国家供养、不事工商的转变,这一转变使旗人享受锦衣玉食,国家钱粮同时,又为后来其生计困难的出现埋下祸根特别是清代中叶后,旗人人口数量的倍增,加之其不谋职业,披甲兵额有限等因素,旗人的生计问题逐渐严重化,成为清中期皇帝们急于解决,却无良策的难题最为重要的是旗人生计问题的严重化给当时的政局和为政者的决策以及施政方针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嘉庆朝时期尤为明显,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探寻此问题者的主要研究对象[关键词]清代;中期;旗人;生计清康熙三十年以后,国家基本无战事,百姓俱享太平,社会安定,到处一片富足繁荣的景象在这安定有序的环境里,人口滋生甚繁,“岁不下亿万”(2)以至乾隆中后期,国家在平定边疆叛乱的同时,还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来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

      时至嘉庆时期,旗人生计的日趋恶化的势头已无法扭转,虽然嘉庆帝为此“宵旰筹思,无时或释3),采取了诸如迁移闲散宗室、拉林屯垦、扩大养育兵名额等措施,但都因收效甚微、或靡费银两、或执行不力而宣告失败本文以清代中期入手,试从旗人生计困难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当时时局的影响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和研究,管窥一豹一、清中期旗人生计问题的具体表现(一)为官者,衣襟简朴,终日奔波,尚食温饱,一旦去官,落魄不已旗人为官者,虽有朝廷的俸银和恩赐,但仍然过着衣衫简朴,为生计奔波的生活,一旦辞职或被罢官,其生计往往捉襟见肘清人何刚德在其《春明梦录》就记载“尝见满员进署,半多徒步,其官帽怕尘土,罩以红布,持之以行每遇朝祭,冷署堂官蟒袍,竟有画纸为之者,且闲散王公贫甚,有为人挑水者”(4),还如“乾嘉年间有某制府者,八旗人也盛时,童仆姬待服饰饮食玩好之物,穷尽奢侈,日费不赀,及和珅败,制府亦牵累罢官,数年后穷寠不堪,遂至乞食市上5)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出,清中后期,旗人中任官者,其生计问题也较为严重二)为民者,自谋职业,省吃俭用,勉强度日,一朝落难,流浪街头旗人中,寻常民众占大多数,他们的生计虽然有政府的救济,但是在漕粮不济或饥荒灾年时,其生活惨不忍睹。

      面对这样的窘形,他们常常不顾国家的禁令,自谋职业,如驻粤八旗中的旗人萧茂清“幼丧母,事父朝升,晨起执炊,俟父饭毕,即入市卖浆,日得钱百数十以给养6),又如汉军镶白旗人朱廷光“少孤,家贫,佣工以养母,后以营运渐至富,分恤宗党无少吝由此观之,旗人中积极主动者自谋生路,省吃俭用,或为工、或为教、或为商,解决了一时温饱问题,但是这样自食其力的旗人毕竟只占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旗人仍无所事事,靠政府救济,一朝落难,流落街头,乞食为生三)为兵者,军纪废弛,酗酒滋事,虽身披兵甲,却有失士兵之责八旗是清朝的主力部队,入关之初,他们“弓马技勇,均属优长8)为满洲入主中原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但由于政府的恩养和娇惯,清中叶以后,旗人已无“俗尚淳良,咸臻朴茂9)的传统作风,相反是其“风气日渐浇薄,居恒在家,率皆不务弓马正业,徒以游惰骄奢,愈趋愈下其不肖者,动辄于歌场酒肆,恣意游荡,并或设局聚诸,稍有睚眦,即逞忿持刃相向,以致将国家养赡衣食之资,尽成荡废,生计日形其艰同时,京师“各处栅栏之设,并不按时启闭,虽有若无,夜闲铃铎无闻,更鼓不应,遇有酗酒斗殴之人,官兵不甚过问11)京师八旗尚且如此,散居各地的驻防八旗更是不习骑射,武备废弛,甚至有弃武从文的现象,嘉庆时期,嘉庆帝就有“驻防八旗,竞思以文艺进身,转置骑射于不问,必致抛荒本业,流为文弱,渐失旧风。

      12)的忧虑,随后上谕各省驻防八旗要“以练习骑射为本务”(13)由此观之,旗人中披甲为兵者,虽然有政府的饷银和资助,清中叶后,其生计也困难重重二、清中期旗人生计问题对政局的[来自Www.lW]影响(一)打破政府对旗人的种种限制,一定程度上动摇旗人的“国本”地位清入关后,为政者制定许多优待和限制旗人的政策然而,随着旗人生计问题的出现并迅速严重化,清中叶后,许多旗人突破身份、居住地等限制,自谋职业,或迁居异地,来维持生计对此,政府颇为无奈,甚至在政策上屈服如居住地的变化,京师外任官员的子弟本应留住京城,然而随着其生计的恶化,皇帝默许了家属跟随外任官员前往外任地的居住更为重要的是许多旗人纷纷放下“身为国本,区于平民”的身价,外出经营,自食其力,进一步打破了清王朝对旗人身份的限制,以至清末,旗人中保留满人“传统作风”者已十无二三二)削弱清朝的军事力量,加速旗人对本朝政府的离心力旗人生计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旗人对本朝的向心力,早在乾隆年间,许多旗人因生活拮据,无法生存用逃旗的办法来表达对清朝的不满和厌憎,“乾隆十年,山海关、张家口等驻防八旗,一年之内报逃之案,竟有250余起之多最为重要的是旗人生计的恶化,加之其对本朝的不满和厌憎严重削弱了清朝的军事力量和防御力量,嘉庆十八年,林清领导的天理教[来自wwW.L]起义虽被镇压,但是给嘉庆帝和在野朝臣很大的震动,一是因为此次行动目标是直捣皇城,且已进入内城。

      二是在缉拿参加此次起义的人中竟有很多旗人,如宗室海康、庆瑶,旗人曹纶父子,豫王府包衣陈爽等为此,嘉庆帝很是伤心,在颁御制书豫亲王裕丰获咎事中曰“去秋贼入禁城,非常大变,朕思逆谋已有二三年之久,勾结亦有数百人之多,京城内外官员旗民,竟无一人举首,诚不可解矣,列圣一百七十余年养育深恩,竟无一人念及,朕惟有仰天挥泪而已由此观之,清朝中期,一部分旗人已经对大清王室失去了信心三)激化满汉矛盾,在政策上左右当政者的为政策略清中期以后,许多旗人迫于生计,游走于市井之间,或为商、或为工,养活自己的同时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与汉人争夺生存资源,并且满族统治者在政策实施上往往偏重于旗人,二者交织一起,使满汉的积怨越积越深加之乾隆年间,乾隆帝实施的意在解决旗人生计问题的“汉军出旗”方略,使广大汉人看清了以“满汉一家”为标榜的满族统治者的真面目,从而使分散居住大半个河山的汉人在内心上对这个“盛极而衰”的王朝有了更深的抵触情绪余论旗人生计问题作为关系清朝“根本”的问题,一直困扰清朝的历代皇帝,然而纵观整个清代,历代的皇帝都在寻找和解决根治这一问题的办法,但都因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失败更为重要的是旗人的衰败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清王朝的“根基”亦暗示了大清王朝的衰落,与此相反的是汉人权臣和军事实力集团的崛起,这也宣告大清王室即将总结,时至清代末期,伴随旗人穷苦潦倒窘相的是大清王朝走向完结的钟声。

      注释:(1)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卷72)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卷6203)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卷2564)[清]何刚德,沈太侔.话梦集·春明梦录·东华锁录.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1035)[清]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4026)[清]长善,等纂.驻粤八旗志.清代八旗驻防志丛书·第一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5297)[清]长善,等纂.驻粤八旗志.清代八旗驻防志丛书·第一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5248)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卷629)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卷19510)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卷19511)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卷24412)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卷13613)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卷13614)王钟翰.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七编。

      15)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卷288参考文献:[1][2][3]清仁宗睿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5.[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5]台湾中华书局编辑部.清史列传[M].台湾:中华书局,1983.[6][清]鄂尔泰.八旗通志[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85.[7][清]贺长龄,魏源.皇朝经世文编[M].盛氏思补楼刻本,1886.[8][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5.[9][清]昭槤.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10]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