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doc
2页1、理解: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七上 P37)都 江堰(位于长江流域) 是战国时期 秦国(不是秦朝) 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闻名世界的大型防洪灌溉工程 工程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 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 成都平原 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悠久的水利工程,它代表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00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人认为李冰的功劳大过于禹,写诗赞道: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2、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七上 P38-39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变法的原因?( 1)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产生并逐渐强大,他们要求确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来更好地发展封建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 2)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各国竞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相关知识:一、 各国变法最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 各国变法历史条件 :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 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三、各国变法运动的目的: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四、各国变法运动的结果:战国时期各国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我国封建社会形 成了2、“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而引发的 ”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正确 春秋以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出现了“公作则迟” “分地则速”的现象,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战国时期,新兴地主开始登上 历史舞台,为了确立封建统治,为了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就要改变原有束缚劳动者的旧制度、旧规矩于是,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 动3、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效果最显著( 1)时间: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2)商鞅名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意思 :治理国家不一定 只 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 代的制度) 3)变法措施 :变法措施分类 具体措施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富国 的措施买卖。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强兵 的措施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 接派官吏治理(此点对后世 影响最深远)( 4)作用 :① 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根本作用) ;②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③ 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5)探究: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旧贵族诬告遭受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为变法 获得了 成功 因为 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秦国于公元前 221年灭六国,统一了全国由此可见,商鞅虽死,但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使变法能够彻底进行下去,最终实现了自身价值,虽死犹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