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合作竞争与冲突.ppt

55页
  • 卖家[上传人]:tia****nde
  • 文档编号:67476824
  • 上传时间:2019-01-0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36.51KB
  • / 5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八章 合作、竞争与冲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本 章 要 点,* 影响合作和竞争的因素 * 竞争心理优势 * 搭便车效应 * 引发冲突的原因 * 解决冲突的方法,第一节 合作与竞争,一、合作与竞争及其原因 二、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 三、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作用,· ·,一、合作与竞争及其原因,(一)合作与竞争的概念 合作(cooperation)是指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竞争(competition)则是与合作相对立的概念,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研究合作与竞争的一个经典情境是囚犯两难困境,,,在这一囚犯两难困境中,囚犯都选择不认罪而共获轻判就是一种合作;而其中一个囚犯在同伴选择不认罪的前提下自己选择认罪,不顾他人的代价,只求自己能够获释,就是选择了竞争的策略在多达2000个对大学生在各种囚犯困境变式的研究(R.M. Dawes,1991)中,决策的结果变成了是否得到筹码、现金和学分 研究表明,被试在特定的决策上更倾向于被判,因为这样剥削了他人的合作,并保护自己不受他人剥削。

      但不幸的是,因为没有采取合作,实际上结果双方都不能得到通过相互信任才能得到共同利益这种困境能使双方都深陷其中,虽然双方都能认识到可以互惠,但彼此都不能信任,成为“锁定”的不合作1. 原发原因 合作与竞争的生存方式都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手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方式 如果说原发的合作是从内群体中发生的,那么竞争则是在外群体的领地争夺和生存较量中衍生的二)合作与竞争的原因,2. 现实原因 日常生活中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是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当合作更能够促使利益最大化时,个体就倾向于实行多个人的协同努力,通过合作达到目标 而人都有希望自我利益实现最大化的心理倾向,因此利益的冲突中利益最大化追求或试图在社会比较中使自己处于优势的心理倾向则直接导致了广泛存在的竞争二、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一)人际交互作用 社会交换理论 (二)沟通 充分的沟通会导致更多的合作,群体成员间的沟通会影响合作或是竞争行为的产生 N. L. Kerr & C.M. Kaufman-Gilliland(1994) 严进、王重鸣(2003) 威克曼(H. Wichman,1970),群体成员的社会特性,包括群体成员的种族、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角色地位等特征,都会影响到合作还是竞争行为的产生。

      不仅群体成员的社会属性影响群体成员的合作,成员的性格背景也会对合作和竞争倾向产生影响 不同的策略对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有很大影响三)个体特点,不同的奖惩结构对于个体选择竞争还是合作策略有很大影响 竞争性的奖惩结构是指个体最终所得是以别人的失去为条件的,比如运动会上 这种以竞争为主导的奖惩结构,叫做“竞争性相互依存”结构,会损害员工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四)奖惩结构,与“竞争性相互依存”结构相对的是“合作性相互依存”结构,即成员之间以积极的方式相联系,群体的绩效是以成员间的合作为基础的,每一名成员做的愈好,群体愈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三种结构是“个人主义”结构,它是成员之间的成绩相互独立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个体之间相互独立而不易发生直接的竞争关系不过由于在个体主义结构中,个体的独立性被强调,成员彼此之间缺乏必要沟通、认同与合作,易于形成个体的分化而产生成员间始于社会比较欲望的原发性竞争倾向除以上谈到的影响因素以外,群体的规模,群体的认知特性,群体要完成的任务的难度和类型也都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模式更多倾向于竞争还是合作三、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作用,(一)合作的社会促进作用 合作是社会所以成为一个整体的基本条件,为此,其积极的社会功能是显然的。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心理学家运用合作原理在学校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并取得巨大成功 米勒等人曾对25个涉及到合作学习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N. Miller and G. Davidson, 1987),发现合作型小组较之控制组产生了更高的种族吸引力较之竞争型组织,合作型组织的成员间有更高的友谊水平,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偏见也更少(R.J. Brown, 1988) 合作的巨大功用不仅仅体现在教育领域,它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作已经成为个人和组织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合作的巨大功用并不意味着竞争毫无益处在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中,合作与竞争执行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二者是不能偏废的 米勒等人的元分析(N. Miller and G. Davidson, 1987)就发现,在群体内部存在竞争的合作型小组,表现比那些内部不存在竞争的合作型小组成绩更为优异,这很好地证明了竞争的促进作用二)竞争作用的两面性,第二节 竞争心理优势,一、竞争心理优势的证明 二、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 三、社会两难情境以及搭便车效应 四、群体间竞争,“竞争心理优势”是金盛华(章志光, 1996)提出的概念,指在需要共同拥有资源的情境中,人们在合作与竞争的两重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竞争的心理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为大量的经典实验研究所证明,也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反复被印证一、竞争心理优势的证明,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竞争的经典实验有两个 一个是囚犯两难困境虽然后来人们对囚犯两难困境作了很多变通,如将都认罪改为判刑10年,都不认罪都判刑3年,而一方认罪另一方不认罪则认罪的一方可以释放,而不认罪的一方则要重判30年;或者将囚犯困境改为实验室竞赛游戏,将处罚和奖励改变为现金,但困境的竞争与合作实质没有改变另一个经典的实验是多依奇和克劳斯(M. Deutsch & R. Krauss, 1960,1962)进行的卡车运输游戏实验结果表明,被试为了单行道而发生了争夺,他们关闭自己所控制的电门,最终都以失分而告终实验中被试的典型行为是双方都试图使用单行道,他们在中途相遇,然后倔强地对峙,都拒绝后退最后,其中一个开始倒车,然后关闭自己控制的电门迫使对方也退出去,这样最终两方都使用费时的备用路线实验中双方偶尔也会合作,但是大部分回合的实验都是竞争性的人类的竞争心理优势得到了很好地证明二、竞争心理优势的引导 、,发达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的“循规导引”机制在发达社会中,包括权贵们在内的社会民众,在公众情境中没有也不期待不合理特权。

      外在的“规”与内在的“则”达于一致因而呈现出人人守法的景象 落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的“势力导引”机制,使得人们更容易养成追求特权,而不是追求遵守法规的愿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竞争心理优势不是被弱化,而是反而得到了强化竞争心理优势的弱化,需要有健全的社会法规及其稳定和公平的执行机制引导一个社会变革的方向,首先是建立真正平等并且被有效和公平执行的法则,当社会机制变为遵守法规者受到奖励和支持,而违反法规者必受到公平的惩罚而付出应该付出的代价时,民众的社会心态才转向追求遵守法规而不是追求特权,社会才会向弱化竞争心理优势和重视合作价值的方向发展三、社会两难情境以及搭便车效应,(一)社会两难情境 社会两难情境(Social Dilemma)是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一种情境当群体中每个成员的选择都倾向于对自己有利,而个人的选择累积起来的后果最终会对群体成员(包括选择者本人)不利时,就出现了社会两难情境 (M.B. Brewer & R.M. Kramer, 1986)在社会两难情境中,个体选择了自己的短期利益,但从长远看,包括本人在内的群体成员的利益最终会被损害 假设你与一群朋友一起到餐馆吃饭,大家约定平摊付帐。

      你会点什么菜呢?是选择便宜的菜降低大家的花销,还是点那些很贵的酒菜,希望大家来分担你的开销呢?如果你足够奢侈和放手,点了很昂贵的饭菜(反正是大家共同分担,你不用太担心钱的问题),问题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大家最终会负担一大笔餐费 在这个范例中,个体可以把自己的花销摊给每个成员而自己大饱口服,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效应”(free rider effect, N.S. Glance & B.A. Huberman,1994)个体采取搭便车行为,会最终损害群体的利益,使得群体其他成员付出代价二)社会两难情境的类型,1.资源两难 资源两难指人们对于有限资源不加节制的恣意使用,最终每个人都会蒙受资源短缺的后果经济学家哈定(G. Hadin,1968)认为,在资源两难情境中,很有可能发生“公共资源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人们都竟相对资源进行掠夺,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流失2.公共福利两难 公共福利两难指人们都使用诸如血液、公共交通设施、公园等社会福利服务,但却不给予回馈如果每个人都只索取而不给予,这种公共福利最终会无法维持下去最为常见的公共福利两难是公园草地的养护,游园人都喜欢在草地休闲,却没有养护和保护草地的明确责任。

      三)如何避免“搭便车效应”,1.改变奖惩结构 2.规范提醒 3.营造有利气氛 4.强化成员联系 5.增进成员间的沟通,四、群体间竞争,(一)群体比个体更具有竞争性 心理学家英斯柯等人(C.A. Insko & H.J. Schopler,1987)对于群体间的合作与竞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小群体实验室研究结果发现,与个人情境相比,在人们处于群体中,群体成员身份突显时,竞争心理优势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合作也变得更加困难也就是说,群际相互作用倾向于引发人们的竞争性,研究者称这种现象为竞争的“不连续效应”,亦即个体间和群体间的竞争性是不一致(即不连续)的群际间的相互作用倾向于增强人们的竞争性和降低合作性二)非连续性效应的发生机制,英斯柯等人(2001)认为,三个原因导致了群体背景中人们更倾向于竞争: ① 个体的自私行为在群体中更容易得到社会支持 ② 个体对于所在群体的认同感使得他们可能怀有对外群体的偏见 ③ 可鉴别性被弱化 英斯柯等人还用一个“长期定位的实验”证明了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在这个实验中,被试以个人或三人一组的形式参与囚犯困境游戏一半被试被告知只有一次与对手选择合作或竞争的机会,另一半被试被告知有多次机会。

      图18-3 减少不连续效应:长期定位的潜在好处 来源:R.A. 巴伦, D. 伯恩. 社会心理学. 黄敏儿, 王飞雪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632,对群体竞争性的另一种解释是以社会同一性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为基础的 社会同一性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同一性是以其所归属的群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仅仅把人群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就足以激发起人们与外群体进行竞争的动机(J.C. Turner, 1987)对手不是内群体成员的事实,会强化非连续性效应的发生 而在个体人际关系情境中,因为卷入的双方可能把彼此都看作是同一个群体的成员,竞争会被减弱,此时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减少了人们竞争的倾向第三节冲突及其原因,一、什么是冲突 二、冲突的作用 三、引发冲突的因素,一、什么是冲突,冲突是个体或群体感受到另一方采取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冲突的发生需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在冲突的类型上,除成员间认知不一致引起的认知冲突外,还有情绪冲突和直接在行动上显现的行为冲突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个人间,还是群体间,或民族间和国家间,认知冲突比较容易解决,而情绪冲突和行为冲突则会有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冲突的作用,冲突既有积极作用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破坏作用: 首先,在某些情况下,冲突是深化互动双方了解的一种途径,如有时候群体决策中成员间发生认知冲突,可能导致观念改变 其次,群际间的冲突是群体确认其同一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此外,社会学家还提出,冲突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