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枫杨、朗悦慧等九校联考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doc
7页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枫杨、朗悦慧等九校联考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一、填空题(★★★) 1. 班长小豫准备了此次主题活动的开场白, 请你帮他完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中央电视台推出首 档 聚焦“唐宋八大家”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节目以八位文化宗师波lán( )壮阔的人生经历为线索, 搭建“古今双向穿越”的核心架构, 揭秘一代宗师磅bó( )跌宕的璀璨人生, 见证传世名篇诞生的历史瞬间, 让我们看到了在文学经典浸润下成长的宗师传承并发展中华文 脉 的过程, 更向我们生动展现了他们踔厉奋发的进取精神, 兼容并蓄的浩荡胸襟, 以及文以载道的使命担当让我们一同走进唐宋八大家的精神世界,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小豫对文段中有些字音、字形不确定, 请你帮他填写 首 档 ( ) 波 lán ( ) 壮阔 磅 bó ( ) 跌宕 文 脉 ( ) 二、语言表达(★★★) 2. 在“节气演变”环节, 小豫觉得用文字呈现不够直观, 请根据下面幻灯片的内容完成时间轴要求: 语言简洁, 每处不超过15字。
根据《尚书·尧典》等的记载, 至迟在西周时期, 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测定了四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春秋中叶, 随着圭表测日技术的提高,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被确定下来四时八节的确定意味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划分完毕战国时期, 二十四节气基本成形秦汉时期, 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刘安所著《淮南子》中记述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顺序延续至今在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 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颁行全国, 二十四节气开始纳入国家历法, 对后世历法和天文历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名句名篇默写(★★) 3. 主持人想在串词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 请你帮他补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唐宋两代文星闪耀, 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文 韩愈面对“左迁”现实, 坦陈心志“ _________ , ________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不辞衰老, 不惜残年, 忠君之心弥坚;苏轼虽身处逆境, 仍高声吟唱“ ________ , _________ ”(《水调歌头》), 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范仲淹虽仕途不顺, 仍能欣赏到“ ________ , ________ ”的洞庭湖月夜美景(《岳阳楼记》);李白人生道路艰难, 吟咏“ ________ , ________ ”(《行路难》其一)含蓄表达渴望得到朝廷重用。
四、选择题(★★★) 4. 编辑组整理了一段文字, 介绍“唐宋八大家”称号的由来, 准备发布在班级公众号上, 但有几句话语序错乱, 请你帮他们选出正确语序( ) 唐宋八大家, 是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称号明代, 茅坤编纂《唐宋八大家文钞》, 提出“唐宋八大家”这一称号, 此书流传甚广时至今日, “唐宋八大家”所展现的革新精神和所创立的语言范式, 为我们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独特的精神源泉①中唐时期, 韩愈针对“骈文”的弊病, 发起“古文运动”, 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以自由的方式写言之有物的文章 ②南北朝时期, “骈文”兴盛, 讲究对偶声律, 辞藻华美, 文风靡丽, 内容上却华而不实 ③接着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继续将“古文运动”发扬光大 ④同时期,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到了宋朝, 欧阳修极为推崇韩愈, 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A. ②③①④B. ①④②③C. ①②④③D. ②①④③ 五、语言表达(★★★) 5. 设计组精心设计了以下文创产品, 请你任选其一, 为其写一段解说词 注: 文创产品是指文化创意产品。
是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想与加工而形成的文创产品, 是大家在现代社会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一种方式 A: 印章 B: 折扇(扇面)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 完成各题 高高的柴禾垛崔国玺 ①小时候, 在我这个乡下孩子的眼里, 村里最高的建筑当属家家户户的茅草房而比茅草房更高的, 则是高高的柴禾垛 ②在我们东北农村, 家家户户都有柴禾垛它由麦秸、豆秸、玉米秆, 以及从周边山坡上砍回来的树枝、柴草堆积而成, 立于房前屋后, 远远看去, 就像一座座小山村民烧火做饭、烧炕取暖, 都靠它 ③母亲早逝, 我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身强力壮时, 我家的柴禾垛从未比其他人家的矮过然而在我16岁时, 父亲积劳成疾, 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从此, 我家的柴禾垛变得越来越矮 ④那年7月, 我高考落榜后回乡务农, 以瘦削的肩膀扛起了养活父亲和自己的重担 ⑤秋天到了, 是村里人到山坡和旷野上打柴禾的最佳时机一日, 我带上干粮和水壶, 扛起一把打柴的扇刀, 拎着一把镰刀, 徒步来到几公里外的一处小山坡上打柴禾看似简单, 实则不易虽然我是一个农家娃, 但父亲对我疼爱有加, 农活从不让我伸手, 我自然全无经验。
扇刀的刀尖有时砍在地上, 尘土飞扬, 有时轻轻地从草叶上滑过, 草叶纹丝不动我改换成镰刀, 结果手掌被镰刀的木把磨破了皮, 流出了血我咬着牙, 把一块破布绑在手上, 继续劳动历经好几天, 我总算将小半车的柴禾拉而左邻右舍的大爷、叔叔、哥哥们, 个个满载而归, 用马车足足运回了好几车 ⑥父亲见状, 没有半点责怪, 安慰我: “孩子, 没关系, 上山打柴禾, 是一回生, 两回熟明年肯定会比今年打得多 ⑦让人庆幸的是, 年底生产队给各家各户分了两车麦秸、一车豆秸, 以及一车玉米秆 ⑧第二年春天, 我被生产队派到离家五公里的养牛场出工, 于是眼看着我家的柴禾垛越来越矮 ⑨夏季的一天下午, 我从养牛场回家时, 远远地就看到父亲正蹲在自家矮矮的柴禾垛旁, 用一只铁耙子, 吃力地翻弄柴禾垛底下的碎屑, 而后一堆堆地进行晾晒 ⑩这年夏季多雨, 我家的柴禾垛又小, 一下雨, 柴禾就会被淋透, 无法燃烧所以, 只要是晴天, 父亲就会拖着病弱的身体晾晒柴禾 ⑪望到眼前的一切, 我的心都要碎了我羞愧难当, 恨自己不争气, 让年迈多病的父亲为了烧柴之事而忧心 ⑫第三年秋天, 我再次上山。
那时的我已经熟练掌握了使用扇刀和镰刀打柴禾的技巧, 因此比以往打的柴禾多出许多加上生产队分给每家每户的麦秸、豆秸、玉米秆, 那年我家的柴禾垛突然长高了许多然而意想不到的是, 就在这年冬天, 父亲突然病逝 ⑬几十年过去了, 老家的乡亲们用上了燃气, 但在一些人家的房前屋后, 仍能看到高高的柴禾垛与过去不同的是, 人们再也用不着为打柴禾犯愁了那些柴禾垛总会勾起我苦涩的记忆, 看到它们, 我的眼前便会浮现父亲拖着病体晾晒柴禾、在灶台旁烧火做饭的身影——那是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画面摘自《光明日报》)6. 文章围绕“柴禾垛”写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①“我” 16岁时, 父亲积劳成疾, “我”家的柴禾垛变得越来越矮;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二年春夏, “我”被派到生产队, “我”家的柴禾垛越来越矮, 父亲晾晒柴禾垛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都写到“父亲拖着病体晾晒柴禾”, 你从中读出了文中的“我”怎样不同的心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8. 文章第⑤是如何表现“我”砍柴禾的困难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 《高高的柴禾垛》有多重意蕴, 请结合小说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 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美好“止于丰饶处” ①生活中, 类似“追求极致、抵达完美”的文章, 时常可见的确, 追寻丰盈、止于至善, 可以说是不少人的潜在目标和行为准则但最近看到一句话“止于丰饶处”, 意即凡事须有度, 当留有余地、适可而止这种“留余”的理念, 值得深思存续“留余”思维, 审慎把握为人处世之度, 有助于避免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等倾向 ②进退之间, 脚下留有余地进与退, 需要辩证看待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进击, 很容易变成束缚心灵的枷锁;一些看似孤寂无奈的后退, 映照的却是“人生看脚下, 世事平常心”的豁达明朝高景逸有言: “临事让人一步, 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 自有余味对个体来说, 日常言行中讲一点“留余”, 进有度、退有则, 就不难实现“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最终抵达“责人之心责己, 恕己之心恕人”的精神境界 ③得失之间, 心上留有余闲唐代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 与一僧人闲聊后顿悟, 一扫麻木悲苦的心境, 书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 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名句。
看透得失, 才有余闲;心有余闲, 才能宽广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心累, 正在于心中装得太多、太满, 以至于负重过载, 甚至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方向学会“留余”, 及时调适人生节奏, 美好时光就能更多地驻足停留 ④取舍之间, 身后留有余声苏轼说, “有所取必有所舍, 有所禁必有所宽”取与舍的辩证法说明, “拥有一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应该学会有所舍弃曾国藩笃信“留一分余地, 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 则易失之于刚, 错而无救”, 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身后有余褒, 历史有回响取舍之道, 又何尝不指引着人间正道 ⑤其实, “人生最不该有风景占尽的念头”既葆有拼搏奋斗的姿态, 也善于以“留余”的视角审视人生, 理性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取与舍, 我们必定能够拥抱一个更加真实、更为洒脱的自我 (作者: 鲁浩有删改) 【文本二】人生要知进退 ①曾国藩曾讲: “人生之善止, 可防危境出现 ②人的一生, 都是在环境中不断适应, 才能生存, 懂得识时务、知进退, 才能善其身 ③庄子在《山木》中讲过一个山木与鸣雁存亡的故事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因其不成材而免于被砍伐, 一只鹅却因为不会鸣叫被杀而成为下酒菜。
他的学生对此感到有些疑惑, 到底是积极进取, 振翅高飞, 展露才能;还是学会隐退, 守拙藏愚, 以求自保? ④庄子讲道: “君子, 应处木雁之间, 当有龙蛇之变君子应当处于有才和无才之间, 该进则进, 当退则退遇到合适时机, 可以像龙一样, 飞腾万里, 吞云吐雾;环境不允许之时, 可以像蛇一样, 潜伏于草莽之间, 放低姿态, 拥抱平凡人生, 唯有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 明白进退, 才能保护自我, 茁壮成长10.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个文本的题目都可以看作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明确, 清晰简洁B. 文本一的第②段和文本二的第③段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C. 文本一主要从如何把握进退、得失和取舍三个方面论述了善于“留余”让人生更美好D. 文本一的第④段引用苏轼的话论证了人应该学会取舍, 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11. 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12. 两个文本都有关于“进退”的论述, 但目的不同,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 完成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 绝 。
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