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之答题模式.doc
8页1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之答题模式蔡定兴编写一、鉴赏形象(意境)的答题模式:①描述诗歌中的形象,(要出现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 ②分析形象的意义(思想感情、与主旨的关系等) 基本式:例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 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 红叶无个人瞧问题:“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变式 1:例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郑防画夹五首①( 其一) 黄庭坚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 分)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 、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 分)变式 2:例 3、晚泊岳阳 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 ,请就此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变式 3:例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 分)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吕本中 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 分)★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 分) 二、字句赏析的答题模式:①字句的含义及描述的景象,②指出手法或角度(角度如动静、听觉视觉、空间方位等) ,③有什么效果(意境效果,或塑造了什么形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感2情) 基本式:例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 分)月 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 ③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⑵从“万里” 、 “时时” 、 “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 分)变式 1 :例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 山 泉 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答: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 变式 2:例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 分)寄远 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 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5 分) 变式 3:例 8、早 兴 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 ①觉:醒★ 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新脱冬衣体乍轻”一句三、语言风格的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术语点明语言风格,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3基本式:例 9、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 怀销浊酒,愁眼 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1、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变式 1:例 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 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 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四、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①指出手法,②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③分析此手法的艺术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本式:例 1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6 分)晓至湖㈠上 [清] 历鹗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㈢[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3 分)答: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 分)答: 变式 1:例 1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1 分)望江东 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 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注]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5 分)★(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6 分)变式 2例 13、4关河令 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变式 3:例 14、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 ,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五、思想感情的答题模式:①指出思想感情,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基本式:例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变式 1:例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 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 分) 变式 2:5例 17、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变式 3:例 18、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 值月相寻真 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 分)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3 分) 六、评价观点的答题模式:①亮明自己的观点,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说出能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基本式:例 19、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释: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 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变式 1:例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1 分)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 ,下阕说“毕竟笑山孤” , “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6 分)变式 2:例 2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试题雨 陈与义①潇潇十日雨, 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 ③事多违。
6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 ,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 分)★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 分)【参考答案】:例 1、通过“白鸟” “绿水” “嫩黄花” “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 “滔滔”“有些蝶飞” “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例 2、⑴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答出画境的,给 2 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 2 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 2 分⑵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
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秒的,给 2 分;能做简要说明的,给 3 分例 3、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