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思考题.doc
12页文化概论问答题绪论一、文化的三个层次及文化本质特征是怎样的?1. 三个层次:(1)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观;(2) 主张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 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2. 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是人,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是人 类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形式,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工产品同自然物相区 别的根本标志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具有无限展开的丰富性;文化即历史, 文化是文化共同体所享有的二、文化力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巨大力量,可以称Z为“文化力”或“文化生产力”, 它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在文化领域内塑造历史的一种力量三、对文化从其基本结构的角度来分类是怎样的?1.物质生产文化;2 •制度行为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三类四、文化的功能主耍有哪些?记录、认知、传播、教化、凝聚、调控功能五、当代文化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今天的中国当代文化主要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 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传统文化在文化整体中保持了一种漫淹 而乂深邃的基础性;马列主义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十分深厚的当代传统, 已上升为主导性意识形态文化;而西方文化却在迅速渗透、冲击并改变着中 国当代文化的性质。
六、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生境界论有何特点?最主耍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热爱生活、自然、生命,泛爱众生无论 是儒家还是道家、佛家无不如此最突出的特征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古代哲人无不追求“天人合一”, 强调人与口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善、真、美的和谐统一并希望道德主体在 一种切入和生命的发挥中把握自己的本心,认识自我,并通过此以体验到自然生 命之道与宁宙精神,达到与宇宙自然相通相感,相参相配,领悟到“气陶化而播 流,物受气而含气”的生命创造的乐境第一章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为什么能长期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统治地位?1. 首先是山历代王朝所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所致;2. 其次是山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统治者残酷的经济剥削所致;3. 再次与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向人们灌输的与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相一致的重农抑商意识密 切相关二、为什么说历代官府手工业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 首先因为官府手工业产砧都是用于自给白足的,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物质生活享受而不是 用于交换价值的;2. 其次,虽然历代官府无不控制着种类繁多的官营手工业生产,但其生产原料是征调而来, 生产者是服徭役的人,不需支付工钱;其产品不是为了营利。
三、血缘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來区分高低贵贱的法规准则是在一定的社会丿力史条件下,以血 缘为核心而形成的,要求家族成员,乃至广大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四、血缘宗法制度大休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第一类是周代的“宗子法”,也就是 嫡长子继承法;笫二类是东汉以后兴起的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门阀氏族制度; 第三类是宋代以后的家族或宗族制五、宗法社会主要有哪些特点?第一大特点是以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作为宗法社会的基础;第二大特点是夫权,这是宗法家长制社会的重耍特点;男权是社会中心,束缚女性: 第三大特点是君权这是宗法社会的第三大特点,皇帝至高无上、终身、世袭第二章%1. 简介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殷商之前)1. 生产工具由粗制到精制2. 火的发现和使用3. 从狩猎采集经济到农牧生产经济4. 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5. 私有制和国家起源6. 艺术与宗教%1. 殷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文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 文字出现2. 青铜器铸造3 •神权至上与敬德保民4. 巫史与《周易》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 •兴办私学2. 百家争呜3. 民本思想四、为什么说秦汉六朝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期?1. 文化统一: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地同域、衡统一;2 .奢侈与残暴是秦文化的显著特点,这也开了后世历史的恶例;3•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一直在历朝历代占据显赫地位;4.经学与讖纬:儒学经学化,讖与纬宣扬宗教迷信,为封建帝王服务;5•魏晋玄学:对后世中国哲学和文艺都产生过广泛影响。
五、为什么说唐宋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期?与历代封建王朝比,唐宋两朝文化的繁荣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唐宋的文学 艺术成就是十分辉煌的;其次,唐宋两朝儒佛之争激烈,理学兴起,形成了 思辨性极强的新的儒学形态;再次唐宋两朝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天文、中 药、火药、罗盘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活字印刷、传统工艺、陶塑都有长足 进步1. 说明清是中国文化的转向期,主要依据是什么?1. 启蒙主义思憩兴起并不断深化发展(清初“三先生”);2. 文学艺术中出现了大量的开创型人物,张扬反叛精神;3. 复古潮流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这些都从反面证明文化开始转向了第三章一、整体地看中国文化,你觉得它的风貌如何?1. 大陆型文化、2. 农耕文化、3. 伦理政治宗法型文化、4. 尊止统斥异端的学术文化二、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宗法社会的传统作为价值评判准则的1. 从人生态度來看:“赞天地之化育”的参与精神;2. 从情感方式来看:在家族关系中履行着一种将血缘亲情与实践理性融为一•体的情感方式;3. 从思维模式来看:将部分与全体交融互摄;4. 从致思途径來看:借助经验、直觉去洞察对象本质,以把握人生真谛;5. 从价值观念来看:以上古的“黄金时代”为价值取向,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徳作为垠高的 人格理想,以宗法社会的传统作为价值评判的准则。
三、从内部因素的结构分析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将其分为几种不同的文化?1. 雅文化与俗文化2. 儒家显文化与法家隐文化3. 山林文化与庙堂文化四、传统的雅文化主要弊端何在雅文化的弊端主要是书生气太浓,文化思想趋于保守、僵化、迂腐,其至流为虚伪,在 人生价值上将“重义轻利^崇徳贱力”奉为圭臬,也明显含有不合情理、不切实际的缺陷五、作为显文化的儒家文化体系,其文化要点有哪些?1. “义以为11”的价值观;2. 重视现社,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社会观;4. 刚健自强的人生思想;5. 修身为本,以徳为政第四章 •、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怎样的?1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 •人本主义精神;3 •天人合一精神4 •礼治精神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包括了哪三个不同的层次?1 •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思想;2•重人伦远鬼神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3•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其积极和消极意义各体现在哪里?积极意义主要有三点:1・或多或少带有唯物的因素;2•目的是监督督促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要他们清正廉洁,坚持礼制,实行仁政;3•促使人们去研究自然,推动了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消极的意义主要也有三点:1 •使带有宗教迷信特色的精神糟粕得以发展;2•对中国人的心理产生了副面影响,扼制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3•过于强调了人对自然的迎合,忽视甚至不敢对自然的开发、利用,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 的进一步发展四、礼治精神所谓礼,原本指人与人或国与国之间的一种仪式所谓礼治则是将这予以加工改造, 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予以实施和推行,这就是礼治精神五、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怎样的?1 •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2 •重和谐与统一;3•重实际,追求稳定;4 •重理性与人文教养六、中庸宋代的理学家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止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 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人们为人处壯上思想行为的适度守常第五章 •、你认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有哪些?1. 辩证思维2道觉思维3. 中和思维二、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里?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传统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1 •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导向作用;2 •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维护平衡的作用;3 •对古代军事理论及战争决策起到了重要影响;4 •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建构和发展起到了启迪推动作用;5•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直觉思维 中和思维肮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指的是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中和思维: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四、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怎样的?1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 •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 •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中重义轻利;4 •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五、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论述)应该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和以创新文化的积极态度去对待;要对其进行疏导、分析、 辨别;要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崇古复古;批判地继承,合 理地改造,大胆地创新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应有的正确态度弟八早一、儒家思想是怎样随着吋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的?1 •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儒家学派,提出“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一整套对后世产生巨 大影响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分成八派,孟子和荀子是两个最重要学派的代表人物3•至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取得了独尊的地位4 •魏晋时受玄学和佛教的挑战一度衰落。
5•唐代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儒学再度被罩上耀眼光环6 •宋代至明代形成“理学”成为显学7•清代出现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儒家思想的理论形态虽然不断变化,但有其共同的基 本特征二、简述孔子的思想1 •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圣人境界他认为圣人之所以能为圣人,在德性上可以归为“仁”,在行为上可以归为“孝”,在方法上可以归为“忠恕”;2 •孔子把“仁”作为最完善的道德品质和最高的人格精神,认为仁是人人时时可以达到的, 关键在于加强个体的修养仁”的品格和“礼,的规范是分不开的,仁是内在精神,是道德的属性;礼是外在形式,是道德的标准,仁和礼是一体的;3•孔子认为仁之基本为爱,爱之源泉在亲子之情,所以说孝悌是仁之本;4•孔子认为每个人不仅要自己致力于道德修养,还要善于把一己的品德推及他人,这样仁爱精神方可充满人间,而忠恕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这就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5•孔子关于“礼”与“仁”的思想,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自觉,儒家一整套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历史哲学、教育哲学都是从“礼”与“仁”的关系中推衍出来的三、“三纲五常”及董仲舒的学说特点是怎样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董仲舒学说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王之道为楷模, 吸收阴阳五行说,纳韩非思想,“推天道以明人事3极力宣扬王权神授,论证儒家的纲常 名教,为儒家的伦理道德批上了神学外衣,建构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 骨架的神学体系四、如何理解朱熹思想体系中的“理”?1・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理”是作为道德的总原则的;2•“理,,与“道,,、“太极”属同样意义的范畴;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