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一次温情的回归——试析苏童的《白雪猪头》和《人民的鱼》.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13676082
  • 上传时间:2022-09-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次温情的回归——试析苏童的《白雪猪头》和《人民的鱼》一次温隋的回归一次温情的回归——试析苏童的《白雪猪头》和《人民的鱼》张莹(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白雪猪头》和《人民的鱼》是苏童发表于2002年的两篇小说.小说展现了物质贫乏年代百姓的生活现实和生活智慧,塑造了一些鲜活的平民女性的形象,凸显了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这两篇小说在艺术上隐匿了先锋色彩而向现实靠拢,让我们看到进入新世纪的苏童创作上的一次温情的回归.关键词:新世纪;现实;温情从《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到《我的帝王生涯》,从《妻妾成群》到《城北地带》,我们看到一个冷酷阴郁的苏童,他飞越于枫杨树村猩红苍茫的罂粟地,徘徊在香椿树街涂抹"少年血"的石板路,编造着一个个伤感而又凄美的故事,讲述着一段段残酷而又真实的历史.王德威说苏童善于"营造阴森瑰丽的世界,叙说颓靡伤感的传奇."【郧是青年时代的苏童,耽于幻想的年龄和诗人般的忧郁气质使他创作出这些奇幻瑰丽的作品.进入中年的苏童,可能是由于他渐趋平和的心态,他的创作渐渐多了些温情的色彩,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人生百态,喜怒哀乐.创作于2002年的两篇短篇小说《白雪猪头》和《人民的鱼》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日常百姓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让我们看到进入新世纪的苏童创作上一次温情的回归.《白雪猪头》发表于2002年第1期的《钟山》上,它以逼真的文字再次将我们带回到六七十年代不堪回望的生活情境.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很难想象,一个有5个需要正常生长的孩子的母亲会如何面对他们身体的正常需求.小说中的母亲为能得到一只可以稍微改变一下生活的猪头愤怒了,她发现或者说强烈感觉到了生活中的某种不公.但是艰难的现实使她不得不放下自尊去"走关系",为了跟那个掌管"猪头"出售的张云兰拉关系,她赶在春节前为张云兰全家缝制了五条裤子,裤子做好了,张云兰却调走了,让母亲的愿望落空.但作者最后给这篇小说一个光明的尾巴,除夕风雪之夜,张云兰手提两只猪头的突然来访,将所有的猜忌,怨忧,对抗,算计都顷刻化解,冰释了,只留下人情的温暖.《人民的鱼》发表于2002年第9期的《北京文学》上,讲述了一个由"鱼头"引发的故事.干部居林生官运发达,逢年过节送礼的人络绎不绝,那个时代人们把"鱼"作为最时髦的礼物.居家不吃鱼头,居林生的老婆柳月芳就把鱼头送给了隔壁的张慧琴,"鱼头"成了联系两个女人友谊的纽带.时代变迁,居林生的仕途衰落,但张慧琴家却因为开起了鱼头店而发达起来,发达起来的张慧琴力邀房林生,柳月芳一家到自家饭店赴宴,用真情还报真情,上演了一场感动人心的温情喜剧."猪头"和"鱼"都是百姓13常生活中的食物,以此作为文章的题目,作者关注现实的创作心态可见一斑.在文章中,"猪头"和"鱼"都是作为线索性的意象贯穿于文章的始终,起着连接情节和展现情感的作用.《白雪猪头》中,从"抢买猪头"到"送猪头"的转变,可以看出人物关系和情感的微收稿日期:2009—6—22作者简介:张莹(1983一),女,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33作品赏析语文知识2009年第3期妙变化,从剑拔弩张到冰释前嫌,人情的温暖也在这转变中凸显了出来.小说结尾处出现的那两个覆盖着晶莹白雪的猪头,是人与人之间纯洁情感的象征,它给整篇文章带来传奇性的色彩,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空间.而《人民的鱼》中"鱼"的意象更为突出,从开始的"杀鱼","晒鱼"到"送鱼头"再到张慧琴"做鱼头",到最后邀请居家"吃鱼头".在对"鱼"的叙述中,展现了两家关系从亲密到疏远再到亲密的变化,也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百姓命运生活的起伏变化."鱼"成为连接两个家庭关系的纽带,也成为疏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工具.以"人民"来修饰"鱼",是苏童的一大发明,也有他的独特用意,在《北京文学》的获奖感言中,他说:"《人民的鱼》起初叫《鱼宴》,写着写着,有一天把篇名改成了《鱼头颂》,还是觉得不如人意,到最后一天,脑子里突然闪现这个篇名,人民的鱼,这才觉得贴切了.……大家知道人的事情最复杂,发现厨房和餐桌不是他的目的地,一条鱼会令人迷失在另一片混沌无尽的水面之下,那是人类驻扎的水面了."[2]人民的鱼都会游向哪里?当然是游向人民自己的生活,它肯定会带给人们无尽的乐趣..展现物质贫乏年代百姓的生活现实和生活智慧是这两篇小说的另一大特色.苏童善于追忆过去,他善于用孩子的视角去展现他少年时代的生活.《白雪猪头》就是以第一人称叙述发生在我少年时代,也就是文革中后期六七十年代的故事,而《人民的鱼》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我"的身份,但从作品中也能明显看出是发生在七八十年代我国刚进行改革开放的时期.在这些年代,百姓的物质生活是相对贫乏的,即使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在《白雪猪头》的开头,作者就叙述了物质贫乏时代的尴尬现实,"我母亲买不到猪头肉,她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其他的人为了能够买得上一点猪肉,不惜"为虎作伥"欺负"我母亲",其实他们也是被这个贫乏的年代所迫;《人民的鱼》中,鱼头是居林生家要扔掉的东西,可是却成了张慧琴给老公和孩子解馋的美味,"鱼价钱贵,你要是再去照顾他们的胃口,当这个家就更不容易了."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辛酸的现实,那个年代像居林生这样的干部家庭能有几个呢,更多的百姓还是像张慧琴家一样温饱的边缘.贫困时代却不向贫困低头,勤劳的百姓以他们的聪明智慧抵抗着贫穷."我母亲"为了让五个孩子过年能够吃得上猪肉,通过小兵的母亲跟张云兰"拉关系",企图用自己做的五条裤子向张云兰换取购买猪头的资格.做裤子的行为虽然带有一点"势利"的味道,但是母亲却做得理直气壮,因为她是在为"孩子的肚子忙";张慧琴也是一样,在物质贫乏的现实压迫下,她能用肉膘熬油炸猫鱼给家人解馋,还把人家要扔的鱼头做的像山珍海味一样,最后对鱼头的烹饪不仅使家人解了馋,还成为他们发家的产业.这些百姓的生存智慧使他们抵抗住了贫困年代带给他们的灾难,成为那个灰暗时代的一抹温暖的亮色.对于鲜活的平民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是这两部小说的亮点.苏童是善写女性的好手,他说"我喜欢以女性形象结构小说,比如《妻妾成群》中的颂莲,比如《红粉》中的小萼,也许这是因为女性更令人关注,也许我觉得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小说的因素……"[3]在他以前的历史题材和少年题材的小说中,苏童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她们或被男性伤害而不自知,或为了男性互相争斗厮杀,最终的命运不免以悲剧结局.但在这两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女性形象.苏童把眼光伸向了为了日常生活而坚强打拼的平民女性,她们不再为了依附于男性而绞尽脑汁,耍尽手段,而是以她们的聪明智慧勇敢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负.像《白雪猪头》中的"我母亲"用她的缝纫手艺解决了5个孩子的吃肉问题,《人民的鱼》中的张慧琴用她的烹饪手艺使家庭富裕起来.这些女J陛不乏泼辣的性格,她们之间也有剑拔弩张的争斗,也有暗地里的猜疑算计,例如,我母亲为了买到猪头,与张云兰还有其他买肉的人争吵;居林生家败落后,柳月芳碍于面子跟张慧琴疏远了关系等.但这些矛盾都是被艰难的生活所逼迫,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最终张云兰把两个猪头送到了"我"家,张慧琴以她精湛的手艺使两家人坐在了一起.这些女性彼此执着的报答缓解了她们的关系,在这些温隋的报答中也展现了她们善良美好的人性.在艺术上,这两篇小说也体现了新世纪苏童的一次温情的回归创作,其先锋性向写实的回归.从发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开始,苏童就被划归于先锋作家的行列之中,再到后来的《飞越我枫杨树的故乡》,《妻妾成群》,《米》,《南方的堕落》等,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斥的暴力,死亡,性,宿命等这些先锋文学的主题词,他对现实的刻意回避,对于历史碎片的随意贴补,使他的作品带有一种神秘奇幻的色彩,错综的时空转换,多重视角的运用,以及陌生化的语言,这些都体现了先锋的色彩.到了新世纪创作的这两篇《白雪猪头》和《人民的鱼》,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先锋风格逐渐消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和的写实风格.首先这两篇小说展现了特定时代的风貌,这在他以前的小说中是不常见的.以前的小说发生的具体时代是不明确的,即使有时代背景也仅仅是隐藏于故事的深处,不作为叙事所表现的重点,而在这两篇中却能明显看出特定时代的风貌,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人民生活的变化;其次这两篇小说展现了现实中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虽然苏童以前也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中小人物的作品,如《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灰呢绒鸭舌帽》等,但这些小说反映的还是人的命运无常这个存在主义的先锋主题.与那些小说不同,《白雪猪头》和《人民的鱼》这两篇小说展现的是寻常百姓在特定时代的生活故事,由此揭示出人性的美好与人情的温暖,感情基调也是明朗轻松的.最后在语言上,这两篇小说也少了以前小说那种含混,颓废的陌生化语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明朗,明确而又明快的现实化语言,甚至还有一些幽默的成分,如《白雪猪头》里"我们家的篮子,坛子和缸也受愚弄了,它们闲置了这么久,正准备大显身手腌这腌那呢,突然有人宣告,一切机会都丧失了,你们这些东西,还是给我空在那儿吧","我母亲给张云兰做了这么多裤子,反而要让我们过一个革命化的艰苦朴素的春节!",还有《人民的鱼》里对鱼的描绘,"鱼与鱼之间本来素不相识,来到这么个神秘陌生的地方,死去的鱼保持沉默,幸存的活鱼大多瞪着迷茫的眼睛:这是什么地方?他们要拿我们怎么样?"这些略带讽刺意味的现实化语言,体现了这两篇文章明朗的现实风格.随着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一些先锋作家的创作纷纷向现实靠拢,例如,余华在告别了《现实一种》,《鲜血梅花》等先锋色彩浓厚的作品之后,转向创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有深刻现实意义的作品,近年来又创作出了《兄弟》这样的更加适合大众消费口味的作品,且不论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如何,但向现实转变却是先锋派的大势所趋.苏童也不能免俗,近年来他又创作了《西瓜船》,《拾婴记》,《二重奏》等关注现实生活和小人物命运的作品,他曾经说过:"我小说中的人物鲜有阶层标志,也就是说我从未刻意写某一个阶层的生活,至于生活在香椿树街的人们他们肯定是小人物,所谓小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他们关心柴米油盐胜过政治,艺术和新闻,他们不考虑生活的意义而只关心怎么生活下去,这恰恰是我所熟悉的香椿树街的普遍的生活.我从不鄙视这样的生活,但我有义务审视这样的生命."嗍虽然先锋色彩逐渐消隐,但苏童对于人的命运地关注却始终未变.对于现实生活和小人物命运地关注,使得苏童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的色彩和人性温情的光辉,这也许就是他的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吧.参考文献:【l】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J】.读书,1998,(4).[2】苏童.获奖感言:抓活鱼是我爱干的事情【A].不定嫁给谁『M1.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3】苏童.红粉?代跋[A】.红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41苏童,王雪瑛.回答王雪瑛的十四个问题【A】.纸上的美女——苏童随笔选[C1_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责任编辑:刘宏志)3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