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上半年9月月考化学题带答案和解析(含答案和解析).docx
10页初三上半年9月月考化学题带答案和解析1、选择题“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工艺中不属于化学工艺的是( )A.杂粮酿醋 B.铁水铸鼎 C.冶炼金属 D.烧制瓷器 【答案】 B 【解析】 A、杂粮酿醋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工艺;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铁水铸鼎只涉及到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工艺;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冶炼金属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工艺;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瓷器的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工艺;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2、选择题下列试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熄灭酒精灯 B. 取用固体粉末 C. 读液体体积 D. 滴加液体 【答案】 A 【解析】 A、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灯冒盖灭,故A操作错误;B、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图中操作正确;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正确;D、胶头滴管的使用:垂直悬空容器上方,滴加液体;图中操作正确.故选A.3、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①有状态和颜色发生变化 ②有发光,放热 ③有新物质生成 ④有气体放出 ⑤有能量的变化. A. ③ B. 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只有③符合题意;故选:A。
4、选择题以下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选项事实解释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分子不断运动B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C1 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分子很小D6000L 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 40L 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A. A B. B C. C D. D【答案】 B 【解析】 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稻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稻花香,正确;B、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错误;C、1滴水体积很小,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正确;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正确5、选择题下列各图中“”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由三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C、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6、选择题我们在打开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可能是二氧化碳。
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 A 【解析】 有同学提出可能是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假设,不是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故选A7、选择题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 )A.柳絮纷飞 B.花香四溢 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 D.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水分子 【答案】 A 【解析】 A、柳絮纷飞,柳絮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很小,不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正确 B、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 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较大,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 D、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能用分子观点解释,故选项错误 故选:A8、选择题某同学用量筒取液体,量筒平稳且面向刻度线,初次平视液面,读数为 19mL,倾倒出部分液 体后,俯视液面,读数是 11mL,则实际倾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A. 8 mL B. 大于 8 mL C. 小于 8 mL D. 无法判断 【答案】 B 【解析】 仰视时看到的读数偏小,俯视时看到的读数偏大,平视时看到的读数标准,平视液面读数为19mL,即液体体积为19mL,但俯视液面读数为11mL,实际小于11mL,假设为10mL,所以倒出液体的体积是19mL-10mL=9mL,大于8mL。
故选B9、填空题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中,找出符合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带正电荷的粒子是______; (2)不显电性的粒子是______; (3)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______; (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 (5)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 (6)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______; 【答案】 质子 分子、原子、中子 质子、电子 原子 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 【解析】 (1)带正电荷的是质子; (2)分子、原子、中子都不显电性; (3)在同一原子中是质子数=电子数; (4)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分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原子; (6)分子、原子、离子能直接构成物质10、填空题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回答下列问题:(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是一种______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洁净的空气对人类非常重要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大气的是______ (多选) a. 使用清洁能源 b.燃放烟花爆竹 c. 大量植树 d. 推广私家车出行 (3)下图分别表示某些气体的主要用途,这些气体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a. 食品包装时充入某气体以防腐 b. 填充霓虹灯 c. 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 【答案】 混合物 ac 氮气 稀有气体 氧气 【解析】 (1)空气中含有多种气体成分,是一种混合物; (2)有利于保护大气的是: a. 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b.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 c. 大量植树,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氧气,缓解温室效应; d. 减少私家车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故选:ac; (3)a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能做保护气 b稀有气体能做各种电光源; c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11、填空题某元 素 A 的原子 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质子数为______,核外有______ 个电子层,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 (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答案】 17 7 17 3 得到 【解析】 根据该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17,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为x=17-2-8=7,该原子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可判断出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12、科学探究题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请帮他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1)提出问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 (2)作出预测:______ (3)实验及结论: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水,①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cm处加热;②将另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③将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①②③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57 s48 s25 s结论______(4)问题与讨论: ①上述实验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mL水,即要求所取水的量相同,若不相同行吗?为什么?______ ②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你认为还有其他方法吗?若有,请简要叙述操作过程、现象及结论______答案】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 给物质加热时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不行,因为所取水的量不同,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不相等,为了研究火焰的不同位置温度的情况,其他条件应都保持一致 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约1 s后取出,发现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位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应用外焰加热 【解析】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猜测是用外焰加热; (3)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第三种情况所需时间最短,也就是温度最高。
因此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4)①设计对照实验时只能允许有一个变量,其它都必须相同,因为所取水的量不同,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不相等,为了研究火焰的不同位置温度的情况,其他条件应都保持一致 ②由于酒精灯的火焰分三层,各层温度不一样,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可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约1 s后取出,发现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位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应用外焰加热13、实验探究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第一步:按A连接好仪器; 第二步:______ 第三步: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第四步:取红磷放入燃烧匙内,点燃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五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请你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请补充第二步实验操作:______ (2)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打开弹簧夹后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3)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______; (4)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集气瓶中原空气总体积的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5)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有______的化学性质和______的物理性质。
(6)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B所示)(写一点即可),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 【答案】 检查装置气密性 剧烈燃烧,产生白烟,放热 水进入集气瓶至刻度1处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红磷不足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不溶于水 实验结果更准确 【解析】 (1)该实验中的红磷需要在密闭集气瓶中燃烧,补充第二步实验操作:需要检查装置气密性 (2)红磷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产生白烟,放热,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红磷燃烧将氧气消耗,则打开弹簧夹后观察到水进入集气瓶至刻度1处 (3)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4)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集气瓶中原空气总体积的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红磷不足,不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装置漏气,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等 (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有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和不溶于水的物理性质 (6)改进后的优点是:防止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导致的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同时防止了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