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扩建细则宣贯材料---调查与评价150319.ppt
24页《高速公路改扩建设计细则》 各专业主要条文解读,编写组2015年3月,,,一、调查与评价 二、路线及交叉 三、路基、路面 四、桥 涵 五、隧 道 六、交通组织,一、调查与评价,4、调查与评价,4.1.1、既有公路调查与评价应针对改扩建设计需求, 结合专业特点和内容进行条文说明:,既有公路调查与评价分营运安全性、技术状况 两部分,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既有公路自身状况, 评价利用价值,为确定既有工程的利用方案奠定 基础4、调查与评价,4.1.2、既有公路调查应采用资料搜集、现场调查、测量、 试验检测等手段资料搜集宜包括建设期和营运期的设计、 施工、养护、营运管理等相关资料条文说明:,功能适应性包括路网、路段通行能力、桥下通行、 泄洪排涝等内容4.1.3、应运用经验判断、指标对照、统计分析、结构计 算等方法,从行车安全性、承载能力、稳定性、规范符合 性、功能适应性等方面,对原路做出定性或定量评价4.2 路线调查与评价,4.2.1、路线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根据现行标准对运营阶段评价的规定收集资料2 应收集营运期间的交通量和交通事故资料3 应对既有公路平面线形、纵面线形和横断面进行测量。
4.2.2、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进行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平面线形测量时,应在左、右幅中央分隔带边缘和右侧硬路肩 外边缘四条线上布设测点,左、右幅的测点宜基本位于同一断面上2 测点纵向间距应不大于25m,半径较小的圆曲线路段和特殊路基 路段应适当加密;桥梁、桥式通道、主线上跨的分离立交桥等明式构 造物两头100m 范围内,测点纵向间距应不大于10m3 纵面线形测量时,应与平面线形布设的测点一一对应4 横断面调查应包括断面布置、边沟形式、边坡坡度和视距及 超高设置等4.2.3、 应根据现行标准对运营阶段评价的要求,进行 既有公路的设计符合性、运行速度协调性和设计速度 协调性等方面的安全性评价条文说明:,运营安全性评价一般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根据现行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标准的规定,其包括公路状况评价、 事故调查、事故分析三部分,其中公路状况评价又包括 设计符合性、运行速度协调性、设计速度协调性三个子项改扩建项目设计符合性评价,主要采用现场调查结果 与现行技术标准对照的方法,评价确定是否需要调整线形4.2 路线调查与评价,4.3 路基调查与评价,4.3.1、路基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调查既有路基主体的使用状况。
2 应调查既有路基支挡结构、防护工程、排水系统的 实际状况3 软土地区应调查原路基工后沉降情况4.3.2 应根据现行标准综合分析路基病害成因,评价既有 路基承载力、稳定性和技术状况,对既有路基的可利用程度 进行评价,提出病害处治建议4.3 路基调查与评价,既有路基原则上要尽量利用,其可利用的标准, 简括地说,就是其病害和隐患经处治后可满足使用功能 调查既有路基是否有过大的变形和开裂,按照现行标准 的要求分析病害和隐患产生的原因,并在改扩建设计时 提出避免和解决措施在调查评价的过程中,如有需要 可采取针对性的勘察、试验、检测、理论计算等手段, 具体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既有路基填料性 质、压实度、模量等的试验,可视调查深度的需要而定, 其目的是为辅助分析病害原因用,其是否满足现行规范 的要求不作为确定是否利用的直接依据软土地区既有有路基工后沉降调查,可采用测量高程 变化,并考虑路面加铺等因素的方法条文说明:,4.4 路面调查与评价,4.4.1、路面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现场调查路面的结构形式、使用状况、破损形式、 排水状况等2 应检测沥青路面的结构层厚度、弯沉、破损率、平整 度、车辙、摩擦系数等。
3 应检测水泥路面的结构层厚度、断板率、破损率、错 台量、接缝传荷系数、抗滑性能等4 应根据需要进行路面混合料强度、模量等力学试验4.4.2、 应根据现行标准综合分析路面病害成因,评价既有 路面承载力和技术状况,对既有路面的可利用程度进行评价, 提出病害处治建议4.4 路面调查与评价,高速公路路面结构性损坏和破坏隐患是改扩建设计时 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过去几年,高速公路改扩建多依据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的相关要求 进行检测评价,由于该规范所规定的检测与评价指标主要 以养护为目的,并不完全适用于改扩建根据对全国各省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的调研结果,在 进行路面加铺设计前,对原路面结构检测的项目主要有路 面残余强度、路面破损率、基层破损情况以及路面表面功 能性等,因此本条文针对改扩建提出了相应要求条文说明:,4.5 桥涵调查与评价,4.5.1、桥涵调查与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现场调查桥涵的结构形式、使用状态、缺损状况和适应性等2 应检测桥涵的材质状况、变形变位情况、耐久性相关参数等3 应根据需要进行桥梁承载能力试验鉴定 4.5.2 原桥涵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按现行《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 H21)评定 桥梁技术状况。
2 应按现行《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JTG/T J21) 鉴定桥梁承载能力3 应按现行《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评价桥涵适应性, 并提出改进建议4 涵洞评价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5 应分析桥涵病害成因,对原桥涵的可利用性做出评价,提出维修 加固建议4.5 桥涵调查与评价,改扩建工程桥涵的调查,主要为了判定桥涵的技术况, 确定桥涵能否利用,同时为拟定桥涵设计方案提供必要的 基础资料,凡涉及到以上方面的内容均需进行调查桥梁 总体技术状况等级是桥梁整体能否利用的主要依据,主要 部件技术状况评定等级是部件利用的主要依据根据调查 资料了解缺损状况,有利于设计人员对利用与否作明确的 判定并在必要时确定维修方案条文说明:,4.6 隧道调查与评价,4.6.1 隧道调查与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调查隧道的结构形式、使用状态、缺损状况、渗 漏水情况、瓦斯及其它有害气体渗入情况、路面病害、冻 害状况和适应性等2 应检测隧道的材质状况、变形变位情况、衬砌背后 空洞、耐久性相关参数、路面抗滑性能等3 应排查隧道机电及交通工程等附属设施的缺陷4.6 隧道调查与评价,4.6.2 隧道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按现行标准对原隧道的结构承载能力和 结构安全性进行评价。
2 应分析评价增建隧道或扩挖隧道对邻近既 有隧道安全性的影响3 应评价原隧道的交通运营安全性,分析事 故成因,提出隧道及相关设施缺陷的改进建议4.6 隧道调查与评价,隧道改扩建设计前应对原隧道的设计、施工及运营安全等情况进行详细 的调查,为隧道改扩建方案确定、原隧道维修加固、施工期间应急预案制定 等提供基础资料原隧道技术状况的调查主要进行原隧道的竣工图、设计与 施工阶段的相关地质资料、设计与施工变更情况、施工记录等原始资料收集 整理,并对隧道运营后隧道结构与附属设施的病害与处治情况、通风照明及 其它机电设施的运营状况、发生交通事故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分析 原隧道利用时,还应对原隧道结构的技术状况及病害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必 要的监测,专项检查与监测宜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施在对既有隧道的全面调查(含专项检测)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工作评 价重点是针对衬砌裂缝、衬砌厚度不足、衬砌背后空洞等病害或施工缺陷对 隧道衬砌结构承载能力的影响,及渗漏水等其他影响营运安全性、结构耐久 性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判定分类等级,提出技术措施建议按照《公路 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的相关规定评定等级分类,根据隧道结构 的理论分析,参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相关规定对结构承载 能力进行定量化判定。
增建或扩挖隧道距离原隧道近时,还应分析对原隧道 结构安全的影响,提出建议措施条文说明:,4.6 隧道调查与评价,A、隧道改扩建方案确定、原隧道维修加固、施工期间应急预案制定等均需掌握既有隧道的现状,包括既有隧道的结构状况、机电工程与交通工程设施状况、交通安全状况等,故隧道改扩建设计前应对原隧道的设计、施工及运营安全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B、调查主要对既有隧道的竣工图、设计与施工阶段的相关地质资料、设计与施工变更情况、施工记录等原始资料收集整理,并对隧道运营后隧道结构与附属设施的病害与处治情况、通风照明及其它机电设施的运营状况、发生交通事故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分析C、原隧道利用时,还应对原隧道结构的技术状况及病害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必要的监测D、专项检查与监测宜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施条文说明解读:,4.6 隧道调查与评价,E、评价工作在既有隧道的全面调查(含专项检测)的基础上进行评价重点:衬砌裂缝、衬砌厚度不足、衬砌背后空洞等病害或施工缺陷对隧道衬砌结构承载能力的影响;渗漏水等其他影响营运安全性、结构耐久性的因素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评价,判定分类等级,提出技术措施建议并主要按照《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的相关规定评定等级分类,根据隧道结构的理论分析,参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相关规定对结构承载能力进行定量化判定。
F、增建或扩挖隧道距离既有隧道近时,还应分析对既有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提出建议措施条文说明解读:,4.7 路线交叉调查与评价,4.7.1 路线交叉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调查交叉范围内的建筑限界情况2 应调查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停车区、大桥、 隧道等的间距3 应调查路线交叉范围内的实际营运状况、交通事故、 历史交通量等4 应调查收费站车道数、设备配置情况,以及收费广场、 匝道、被交线交叉口等的营运情况4.7 路线交叉调查与评价,4.7.2 原路线交叉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核查路线交叉范围内技术指标的规范符合性2 应对原路线交叉范围内事故多发的路段或工点,评价 其视距、车道宽度、平纵线形、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等 技术指标的合理性3 应评价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停车区、大桥、 隧道等间距的合理性4 应评价原路线交叉对施工期各时段实施交通转换的影响5 应评价互通式立交、分离式立交、通道、天桥、收费站、 平面交叉的运行状况和交通量适应性,提出利用和改建措施4.7 路线交叉调查与评价,既有公路路线交叉调查时需做好与主线的衔接,做好 与桥梁、路基、路面、交安等其他专业的配合。
在测量的 基础上,收集原有工程的原始资料,调查立交范围内路况 及建筑限界、运营状况、事故状况及与其他结构物或设施 的间距等信息,了解交通需求变化、原有工程的规模和设 施的适应性等内容路线交叉评价的目的是为改扩建方案拟定提供基础资 料和数据支撑,根据现行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对路线交叉 范围内的原有工程的规范符合性、道路运行状况、设计速 度协调性、运行速度协调性等方面作出评价,提出原有工 程及设施的可利用条件和可利用程度等条文说明:,4.8 交通组织调查与评价,4.8.1 交通组织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 影响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城镇分布、人口、 产业、资源和自然条件等情况;2 影响区内可供分流的公路网结构、技术状况、交通 特性等;3 施工期供分流路段的维修加固、交通管制等情况;4 对交通组织有影响的原路构造物分布情况4.8 交通组织调查与评价,4.8.2 交通组织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分析原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评价原路 交通流的运行状况2 应分析预测施工期路段和区域路网的交通量,分 析原路构造物分布、主体工程改扩建方案对交通组织 的影响3 应分析提出路网分流的可行路径,当分流公路需 进行维护改造时,应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和措施。
4.8 交通组织调查与评价,区域路网日常流量、流向、节假日流量流向、客货 组成、车辆类型组成、项目路过境、区间、路段车流状 况等,总称交通特性对交通组织的影响包括路段道路通行能力、交通流 量流向的分析、服务水平及路网道路通行能力、可容纳 的交通量等方面。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