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谈莫言缺失性童年经验与文学治疗论文.doc
4页试谈莫言缺失性童年经验与文学治疗论文关键词:莫言;缺失性童年;文学创作;文学治疗论文摘要:莫言的缺失性童年经验里有饥饿,有孤独,有暴力他通过自 己创作岀的儿童形象延伸自我、确立自我,以达到精神健康、自我救赎的目 的,这止是文学治疗的作用文章从文学治疗的角度入手探讨莫言笔下的儿童 形彖,透析其通过“宣泄”与“幻想”达到内心平衡的文学秘密通常我们所指认的文学作用有认识、教育、娱乐等,随着叶舒宪《文学与 治疗》一书的出版,文学的治疗作用——治疗他人与治疗自己,F1益为大陆学 者所重视所谓治疗他人是指读者在作家创作的作品中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化 解精神上的郁结,消除心中的桎梏,达到共鸣、领悟、净化内心的效果;治疗 自己则是指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将苦闷情绪在作品中宣泄出来,克服自我苦闷 和心灵的错乱,达到精神上的健康当代作家莫言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每个作家都有它成为作家的理由……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我想 与我独特的童年经丿力有关 ••莫言的缺失性童年经验里有饥饿,有孤独,有 父亲的暴力,这种缺失性童年经验对莫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通过创作岀的 儿童形象延伸自我、确立自我,与人生的苍门和性格的缺陷相对抗,达到精神 健康、自我救赎的口的。
一、物质创伤与文学治疗莫言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岀生于山东高密农村,童年赶上了三年自然灾 害全民饥荒时期在那样的灾年,饥饿使一切都改变了模样,村里的孩了个个 长的都是大脑袋、大肚子、薄肚皮、细胳膊细腿,像一条条饥饿的小狗,终日 在村子里的大街小巷嗅来嗅去,寻找可以裹腹的食物,他们用肚皮思考人生, 用牙齿探索世界很多今天看來根本不能入口的东西:草木虫鱼、树皮树叶、 野菜藻菜、棉籽草籽、青苔泥土……甚至煤,也成了 “美食”这一切都深深 地刻在了莫言的记忆里,也被写进了莫言的评传:“1961年的春天,村里的小 学校拉来了一车煤块,那种亮品品的东西我们不知道,一个孩子跑上前去拿起 一块就咯蹦咯蹦地吃,香得很,大家伙一见就扑上去,每人抢一块吃起来,那 味道的确好,直到现在我还能冋味出来大人们也来抢,结果一车煤块就这样 让大家给吃完了在那个粮食极度匮乏的年代,少年莫言却长着一个永远不 知道魇足的巨胃,看见食物就把什么都忘记了:看见街上有卖熟猪肉的,伸手 就抓,差点被卖肉的人把手指砍断;看见生产队有马料,也偷偷去吃,结果被 保管员按住脑袋放到盛料的缸里,差点被呛死;看见人家地里种着萝卜,偷着 去拔,被抓住,当着数百名民工的而向毛主席的画像请罪;偷吃花生,却小了 花生上的药毒,差点死掉……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
饥饿” 一直缠绕着莫言,是他的创作源泉之一莫言起初也是受到当作 家可以一犬吃三顿大白菜肥肉馅饺了的诱惑而走向作家Z路的在他的文章、 访谈、演讲中反复出现着对“饥饿”的感受和冋忆,他的笔下流淌出来的很多 作詁都布满了阴郁的饥饿感,莫言把这种刻骨铭心而挥之不去的饥饿感影像投 射在《铁孩》中,便幻化出铁孩咯蹦略蹦地吃着生铁钢筋的魔幻场景,而在这 样的荒诞场景中,铁筋像美味可口的食物一样,又酥又脆;把它投射在《酒 国》中,便幻化了寻找食物的方式,少年金刚钻能在好几里外闻到食物的气 味,顺着香味,饿狼扑食一样迅速向食物靠近;把它投射在《四十一炮》中, 便幻化出像肉神一样的罗小通,这个夸张怪诞的儿童形彖对“肉”有着极其强 烈的欲望,连看世界、看人的眼光都分成了给他肉吃的和不给他肉吃的,不顾 伦理道德,没有是非观念,只要给他肉吃,无论谁,他都会“叫一声爹或是跪 下给他磕一个头或是一边叫爹一边磕头” O这些荒谬怪诞的儿童形象昭示了莫言对饥饿的恐惧,这种恐惧不仅仅是物 质上的缺乏而带來的,更多的是因为饥饿而产生的情感上的异化在食物极度 匮乏的年代里,人们攫取食物的愿望超越了其他一切的欲望和伦理规范,生存 本身成了那个时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为饥饿,人原本固守的一些情感消失 T,道徳底线沦丧了,人们扯下了很多的遮羞布,撕下了很多的面纱少年莫 言为了生存所受到的伤痛大部分都來口那个社会人们情感的界化,这些痛苦烙 印在他的内心,一直影响着他的成长成了作家的莫言终于找到恰当的渠道來 宣泄,来突破自己的内心,曾经痛苦的记忆终于成为创作的宝藏,被大加开 掘,而化为文学的魔幻现实在自C的文学世界里,作家再也不用感受现实生 活的痛苦,因为冇这诸多的化身分担了自身的痛苦,使他们可以直面既往作 家可以在文学的世界里重铸口己,修复内心的伤痕,治疗口己内心扎根的恐 惧,让内心盈虚达到平衡,走岀令自己战栗的心理阴影二、精神创伤与文学治疗文学治疗的另一作用就是诊治作家的精神创伤创作是没有出口的人生的 一个出口,是无法延续的情感的一种延续少年莫言所受到的孤独和暴力的创 伤,在成人后成为作家创作《透明的红萝卜》和《枯河》的重要题材,小说中 作家借助主人公,再造少年岁月,与苍白的人生抗衡,从而达到自我疗治,走 出内心阴影的效果1、《透明的红萝卜》与孤独创伤的治疗莫言出生于一个富裕小农家庭,这个阶层在那个年代一般屈于“革命”对 象,是被团结更是要被改造的。
处于逆境,谨慎保守的父亲始终告诫莫言要老 实卑微地做人童年的莫言“是一个喜欢说话,乂具有极强模仿力、很好的记 忆力的一个孩了,别人讲的快板书我听一遍就能背诵出來但是在陆续经丿力 挫折,童真天性受到压抑之后,莫言的性格发生了改变:四年级的吋候乱嘀咕 学校是一个大监狱,学生是奴隶,受到学校批判,给予警告处分;五年级的时 候因和贫农的儿子一起看到学校造反派往代课女老师胸脯上塞花生,贫农的儿 了将此事以图画在了黑板上,事发后,莫言没了上中学的权利,成了光荣的小 社员因为自己牵扯到了本来就令人胆战心惊的家庭,家庭就更大的束缚了自 己的天性莫言在社会和家庭双重的打压下变成了一个可以在蚂蚁窝边上看上 蚂蚁进出一天的小孩,沉默寡言与孤独,在乡野间学会了自言自语,跟天上的 云与地下的草说话莫言曾经讲过,《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孤独的黑孩是他所有小说人物的 源泉,小说通过黑孩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孤独的主题黑孩本是一个“灵性”的 孩子,后来却被人骂不说话,被感动不说话,受伤了也不说话,受到巨大痛苦 时也只是进出一个音节这孩子可灵性哩,他四五岁时说起话来说像竹筒里 晃豌豆,咯鞘咯鞘脆可是后来,话就越来越少,动不动就像尊小石像一样发 呆。
他就像一个从石头里蹦出來的孩了一样,没有止常小孩应有的温暖家 庭,慈爱亲人此情此景与作家莫言童年经丿力无异,都从“灵性”变成了 “沉 默”,但是莫言却赋予了黑孩别人所没有的神奇力量:他能听到像秋虫音乐般 的鸣唱、黄麻地里震耳欲聋的声响他还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彖:那形状和 大小都像一个大阳梨,述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的 红萝卜因此,一个孤独但不孤单的黑孩跃然而出,有自然界的一切陪伴着 他:动物、植物、声音、景象、甚至幻像,偌大的万物都在他的内心世界里《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故事里的桥洞,砸石子,拉风箱,因为饥 饿拔了一个生产队的萝卜而受辱,这些都是莫言口己世界的东西在这部短篇 里,莫言最重要的收获是找到了自己,黑孩身上深深烙着他孤独痛苦的记忆, 他在赋予黑孩异能的时候,更是赋予了自己一种功能走出阴霾的内心,进人 生机勃勃的自然,让这种幸福来弥补内心的裂痕,在苍穹下,在大地上,自然 的一切都是口己的朋友,人世间最孤单的口己成了最富有的人,脆弱变得刚 强,不与外界联系才能更好的保护口己,让口己的伤害降到最低,让口己压抑 的内心去接受更多轻松与宁静2、《枯河》与暴力创伤的治疗暴力是不完型社会所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的进化中,暴 力无所不在,家庭暴力、社会暴力总是无情地制造着人类的创伤。
这种创伤在 莫言成长的丿力程以及后来的艺术创造中随处可见在莫言的成长环境里,冇源自父亲的家庭暴力,也冇源自外界的社会暴 力其父是受过私塾教育,古板严厉的人家氏制专权,动辄对他以拳脚管 教而莫言小学的老师管理班级纪律体罚学生,也会使用弹弓绝技的暴力方 式文革吋期,莫言口睹和经历了很多的暴力事件少年莫言为了自己不知饥 饱的肚子,干了不少偷瓜摸枣的事,每一次被抓到都是一顿暴打童年遭受种 种暴力事件对他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令他刻骨铭心这些暴力记忆和暴力实践 使他童真的心布满了伤痕,这些伤痕又使他的很多作品呈现了暴力美学的表达 方式莫言需要狂欢化的叙事来升华自己童年的创痛记忆《枯河》里身心不健 全的儿童小虎为书记Z女小珍爬树折树权,不料连同树权摔落下來,砸晕了小 珍,这意外导致小虎被村支书、哥哥、母亲、父亲等人轮翻毒打,身心俱创, 离家岀走后悲惨地死在了村中的枯河里小说写到“父亲左手提着一只鞋子, 右手拎着他的脖子,轻轻提起來,用力一摔父亲那只厚底老鞋第一下打在他 的脑袋上,把他的脖子几乎钉进腔子里去那只老鞋更多的是落在他的背上, 急一阵,慢一阵,鞋底越來越薄,一片片泥土飞散着类乎口然主义的写 法,让一个本来应该成为避风港的家庭在特殊的丿力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下,变 成了人间地狱。
没冇了亲情,人与人Z间极其冷漠!在莫言成为作家之后,所冇 童年的经历都因为时间而发酵,不幸福的童年成就了他儿童视角、儿童形彖 并不是他创作初期刻意的安排,只是他潜意识的流露他用一种揪心的方式来 描写自己的童年所遭受的来自各方的毒打、爱的缺失、不公、暴力、压抑、歧 视的经历,选择了一个个和自己童年遭遇相似、心灵相通、本体投影的儿童 借着笔下的这些残缺的孩了,莫言写出了口己早年的不幸,写出了对社会,对 人生的看法,也写出了自己童年时期对自然界的感知方式,宣泄他曾经的痛 苦,重新塑造其均衡的内心世界莫言在创作上一直激情不断,可以说是他长期郁积情感的大爆发、大宣 泄,是对口我精神的治疗通过写作,莫言缓解内心压力,与他人沟通交流 通过写作,曾经失爱的他呼唤爱、讴歌爱,滋润自己和他人枯萎的心山不幸 福的童年是莫言创作中的巨大动力,经过了文学之路的长途跋涉,他已深切领 会到写作对于作家个人的价值,所有在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的都可以在诉说中 得到满足,这也是作者的自我救赎之道用叙述的华美和丰盛,来弥补生活的 苍白和性格的缺陷,也许正是莫言创作的独到之处和打动人的地方文学是人类独有的符号创造的世界,它作为文化动物——人的精神生存 的特殊家园,对于调节情感、意志和理性之间的冲突与张力,消解内心生活的 障碍,维持身与心、个人与社会Z间的健康均衡关系,培育和滋养健全完满的 人性,均冇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家们的苦闷会造成一种心理势能,如果不排 遣就会向内淤积,导致作家心理畸变而自己从内在的情感状态出发经由创作 活动的中介,实现了以文学对抗精神疾患,排逍、释放、忘却了内心苦闷,达 到了以文学治疗心灵,走向健康的效果通过作品的完成,文学对社会的作用 乂得到认可,在客观效果上,作家终因社会的承认,增强了口信心,摆脱了个 人的苦恼,走岀了精神困境以书写战胜残暴的时问,战胜内心的恐惧,战胜 死亡人的生命的价值由此得到维护和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