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08)题壁抒怀+托物言志-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手可****6
  • 文档编号:547112241
  • 上传时间:2024-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8.41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08)题壁抒怀+托物言志(一)题壁书志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2)题题松汀驿①张 祜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 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C.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二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D.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A.错误;“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理解有误,从下文“海明先见日”看应是清晨之景;2、①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最后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解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在分析整首诗的情感时,要抓住各联中出现的意象,通过其特点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如写到的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羊肠小道等,前三联描写的这些景物十分优美,而且意境阔大,表现出诗人对此地的喜爱之情;最后一句写诗人要拜访的朋友“不在五湖中”,表现出一种寻友不遇的遗憾之情;译文: 无边的山色,连接着遥远的天空,东南的泽国,在苍茫的烟波之中 多么明亮的海水,托出一轮红日,明镜般的江水,风掀银浪起涛声 山路险峻啊,只有飞鸟才能通过,人烟稀疏啊,连接着弯曲的小路 隐居的旧友哟,你在泽国的何处?我跑遍了五湖,未寻到你的行踪赏析:  松汀驿只是太湖东岸边上的一个供人宿食及停车置马的小旅店,但却美景无限,可见太湖的美名绝非虚传太湖古称震泽、笠泽、五湖,面积古称三万六千顷因为水秀山明,湖中水产丰富,所以开发得很早,在春秋时代就是吴王夫差打猎游憩的地方  此诗前六句描写了山色、水光、东海日出、白浪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用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

      结尾二句意义不甚可解唐汝询解云:“因想世人皆以五湖为隐士栖逸之所,殊不知古时之遗逸,乃有不居五湖而在此中者其意必有所指,地既无考,人亦宜阙因此他就说结句有含蓄,实则含蓄些什么,他自己也说不出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删去了唐汝询的解释,批云:“其驿或在吴越间,故望五湖而意其有逸民后来屈复却说:“言高原小径,既通人烟,则遗逸斯在,而那知其不然也三家对结句的体会,都不相同因为“那知”和“不在”的关系很不清楚唐解“那知”为“岂知”,意为:岂知旧时隐士,不在五湖而在此地吴解“那知”为“安知”,意为:怎么知道旧时的隐士不会在这五湖中呢?屈解“那知”亦为“岂知”,但是作肯定语气施蛰存则认为,这里的“旧遗逸”指旧时隐士,可能就是范蠡他把最后两句的意思理解为:但恨如今的五湖中,已无范蠡可追随这末二句是从前面“人烟小径通”的进一步联想而来五湖遗逸”是整幅风景画的一个构成部分前六句是实写,后二句是虚写,虚实结合,给此诗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而避免了板滞之嫌  题目“松汀驿”,从来没有人加注,不知在什么地方唐汝询云:“驿之所在未详,疑必依枕山陵,襟带江海其高原险绝,则为鸟道;其小径幽僻,则通人烟斯固隐沦之所藏乎?”唐汝询、吴昌祺都是松江人,却不敢设想这个“松汀驿”乃是“松江驿”之误。

      在题咏旅途的唐诗中,没有见过第二个“松汀驿”,而“松江驿”却是常见的许浑、窦巩都有题松江驿诗由吴入越,舟行必取道松江松江驿在太湖之东,故诗云“苍茫泽国东”这个江字,大约很早已误成汀字,故各本都作松汀,而无法在地理书中找到作注的资料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3—4)题题西溪无相院张 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气势B.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此联两句一见一闻,以动写静,错落有致,妙趣横生C.颈联一句写入郭僧风尘仆仆,一句写过桥人影映水中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溪水清澈,意在赞美清幽美丽的风景D.尾联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月作结,使人想到“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亦是此诗的一高明之处2)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被称为“张三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答案:3、CC项“颈联一句写入郭僧'风尘仆仆'”错,这里“尘里”指的是尘市喧嚣.“表现溪水清澈,意在赞美清幽美丽的风景”不对,目的是为表现物我两忘,抒写清新纯净的禅境.4、“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山之“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映照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解析:这首诗有三处写“影”,要分析出这三处,就要对全诗的内容进行仔细的了解.这里既有明写的影,也有没有直接写影子,但仔细分析诗句,却能仿佛看到影子.明写影子的是“浮萍破处见山影”,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颈联一句“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像在镜子中行走,因为水面上倒映着人影、桥影,是暗写人影(或桥影).尾联一句“莫放修芦碍月生”,不要让修长的芦苇阻碍月亮升起,表明作者的看月亮的视线被芦苇挡住,处在芦苇的影子中,暗写月影(或芦影).译文: 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划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赏析:这首诗写的是秋雨后无相寺前的景色,主景是水.首联写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积水涵虚“四字,场面很大,仿佛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的景况.孟浩然写洞庭湖水,描摹了湖的渺茫宽阔;张先在这里突出江南雨后河湖溪塘涨满水的情况,是小环境组合成的大环境,都很神似.“上下清“即孟浩然诗的“浑太清“,都写秋天天空晴朗,水光澄碧的景象,移不到别的季节去.次句写水边人家,以“岸痕平“说水涨得高,与“几家门“成为一个平面,也活生生地画出雨后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势.经过一番新雨刷洗,临溪屋宇显得明丽清宁,仿佛平卧在水面上,别有一副悠闲的静态.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出句描述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对句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中的葑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以生趣.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第三联仍然写景,但通过人这个主体来写,还是以水作背景.一句写入郭僧,照应题面“无相院“;一句写过桥人,点缀水乡,二句又相互呼应.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所在地的静寂清净;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尾联用逆挽虚收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束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砂相应.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5—6)题。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宋】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古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而且暗示了其间经历了多少波折变幻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表达了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D.“此心到处悠然”是说他对世事已经淡漠,只好到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解脱,去追求舒畅闲适6、请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6分)答案:5、C项,东风“浩荡”“强劲”错,“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6、结尾“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紧承“悠然”二字,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这里的自然美静是静景,“飞起沙鸥”是动态之景,这是动静结合,突出画面的之感,是指充满生气,表达出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译文:问候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间的春鸟,你们太美了,这次的到来距前次已是三年了。

      东风顺吹,我驾船驶过湖面,杨柳丝丝拂面,似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习惯,无论到哪里,我的心一片悠然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飞起一群沙鸥赏析: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问讯”,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乃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