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_1.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271849
  • 上传时间:2021-11-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6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论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二)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科研评价体系与高校科研评价起步较晚,大致经历了行政评议、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议等几个阶段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高校科研评价以行政为主导这一时期,科研机构与行政部门挂钩,科研工作人员往往享有行政级别和待遇,相应的科研工作也由政府主导和评价由于时代背景与环境的制约,当时的科研工作很难反映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的独立意识,科研评价也很少能对科研工作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反映科研工作的真正价值随着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成立,我国开始引进同行评议机制即同一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对该行业内的科研成果进行共同评议,从学术的角度对该成果可行性、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同行评议在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中广泛推行,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科研质量的提升但也对评议专家的构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无法保证评议专家权威性和公正性时,同行评议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深入,指标量化评议方式也开始逐渐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同行评议的弊端以计量的手段,考察高校科研工作人员的科研业绩,作为资金分配、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重要参考标准,在定性评价基础上,提高了定量评价的比重,在当今高校科研评价中受到广泛推广。

      该体系不但是衡量科研机构科研水平、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成为了高校科研人员职称评审、岗位评聘等主要标准在一定意义上,这种评价体系激发了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推动了我国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原有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逐渐落后于现有的科研创新模式,并暴露出了诸多弊端,不仅未能完全达到科研评价应有的考核、激励和约束目标,而且引发出如下问题第一,过分注重形式和数量而忽视科研质量我国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在考察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以及分析一项科研成果的价值时,往往过分注重形式,即科研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获奖等级、排名先后等,导致科研人员更多地关注科学研究的形式化,对科研团队形成困扰,导致科学研究舍本逐末,与知识创新、科研精品相背而驰同时,在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中,定量评价的地位远远高于定性评价,科研唯数字化倾向十分明显,论文著作数量、科研经费多少等量化指标成为了评价科研水平最重要的标准,导致科学研究质量低下重复、粗制滥造现象严重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术界对学术素养的忽视,导致功利化的倾向,诱使科研工作者注重成果数量而非质量,追求耗时短、见效快、成果多的项目,放弃有难度、高尖端的项目。

      这与科研评价机制本身存在的意义,是相悖的第二,存在“行政化”、评价主体错位、结构错位等问题在我国,科研评价的评价方多为政府相关机构或科研机构的相关评价单位,科研评价仍然没有完全脱离“行政化”影响,自评和第三方评价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安排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容易造成两种不利倾向,一是非专业指导专业,二是专注学术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对于前者,由于政府机构主持评价,在专业知识领域毕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科研项目的价值和可行性的分析,其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是存在一定的隐患至于后者,高校或科研机构自身主导的评价活动,自然不会忽视科研项目的学术价值,但可能会出现忽视科研项目社会价值的倾向同时由于科研评估机制存在问题,导致科研项目在基础性、公益性和应用性的资源分配上存在结构上的不合理,基础性、公益性的科研项目由于经费不足难以吸引一流人才第三,对于应用性成果重视不够,或缺乏渠道导致成果转化率不高我国大学迄今为止仍然是科研成果的供应主体但相比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评价往往更注重科研项目的学术价值,而忽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渠道的缺乏,产学研之间在科研成果的转化特别是产业化方面仍存在相互脱节、协调不足等问题,亟待重视加以更加有效地解决。

      同时科研成果成为高校科研人员晋升的必要指标,这就导致高校科研人员大量进行“为完成任务而科研”“为科研而科研”的研究,不关心能否取得实际的应用效果,对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作用微乎其微[5]三、国外经验对我国高校科研评估的借鉴意义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应该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对现行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进行改良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科研评价机制的分析,值得借鉴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事中、事后评价力度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存在“严进宽出”现象,对于事前评价把握比较严格,而对于事中、事后评价力度不够我国科研项目一般采用课题制的形式,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价值,同时根据项目级别拨付科研经费,而科研项目中期审查、项目结题标准相对宽松,导致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将大部分时间、精力耗费在撰写申请书、申请立项等环节,而立项后反而有所放松,影响研究产出绩效我国可以借鉴欧美等国经验,完善事中、事后评价,量化标准,将经费与科研水平挂钩等同时,设立阶段性考核措施,加强对科研过程的管理,完善奖惩措施这种重视质量,并将质量等级与科研经费挂钩的科研成果考核评价方式,使考核评价更具有激励效能,能够促进高校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

      第二,转变政府在科研评价中的角色定位政府在我国科研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行政命令”往往会影响科研评价的公正性与效绩欧美等国,政府在科研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除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外,并不直接参与评价过程,更多的是扮演科研评价的资金提供者和法律监督者角色我国应借鉴相关经验,下放政府在科研评价中的权力,转变政府职能,让其他评价主体更自主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特别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的评价职能,使其在宽松有序的评价环境中激发自身的科研实力第三,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通过分析欧美等国的科研评价机制不难发现,各国的科研评价机制都是多层次的,评价主体涉及政府部门、专业评价机构、科研单位和企业,且不同层次的科研评价主体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科研评价体系多元的评价主体赋予了各国科研评价机制以更强大的活力,以及更丰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我国应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多层次的评价模式,丰富评价主体,突出以同行专家为主导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等相应研究成果受益者参与的评价机制,使我国科研水平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有序成长第四,根据科研项目的不同种类,建立分类的科研评价机制与标准。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更倾向于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而对于应用性成果缺乏科学客观评价一些研究虽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往往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可,导致研究成果难以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应根据不同学科性质与研究目标等建立不同的科研评价分类标准在评估周期、评估方法等评价指标上,予以区别对待四、结论在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科研评价这一领域目前尚处于发展中状态,在探索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主要体现在科研评价标准不足,科研评价体系评价主体错位,对于应用性成果缺乏科学客观评价等问题通过分析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研评价机制,借鉴与学习国外成功经验,如加大事中、事后评价力度,转变政府在科研评价中的角色定位,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分类的科研评价机制与标准等参考文献:[1]叶继元,袁曦临.中国学术评价的反思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1).[2]许梅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3]徐国兴.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6).[4]蒋玉梅.全球科研评价体系的演进与发展——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四国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9).[5]丁宇.基于国家主导的科研评价制度建设[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6]范文耀,马陆亭.国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财政拨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黄长著,黄育馥.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政策与管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夏文莉,史红兵.从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科研间接成本看大学可持续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9]蒋星宏.发达国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经验及启示[J].财会通讯,2014(34).[10]林继志,张向前:教学研究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理论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8).[11]魏海燕,李晗.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12]张树良,张志强,王雪梅.国际科研评价体系现存问题及发展新趋势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5(8).[13]Mansfield. E. Academic Research an Industrial Innovation [J]. Research Policy. 1991 (20): 1-20.[14]Garfield E. 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 [J]. Science, 1972 (178).[15]D. Francescato. A Multidimensional Oerspective of Organzizational Change [J]. Systems Practice, 1992, 5 (2).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