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具体分析.doc
11页教学设计具体分析第一部分 课前分析第一部分 课前分析(一) 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理论依据学习理论 传播理论 教学理论 系统理论1、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派:学习是指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观察课堂的依据) • 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认识: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上相对持久的变化 • 认知学派:学习是指个人认知结构的改变 • 认知学派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但这种变化要能保持一定时期,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 人本主义学派: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 感受贮存器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期望感受贮存器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认知学派•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的机制与要素环境反应器反应发生器感受器感受贮存器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期望执行的控制信息 发送者信号信息 接受者编码解码经验领域经验领域噪音反馈有意义信号传播和接收的一种模式2、传播理论多种能力训练的课程:动手、肢体、音乐、计算、语言、合作等以多元智能为指导呈现优秀课结果符合以目标教学为指导展示目标 目标达成 达标检测 目标校正呈现优秀课结果符合以合作学习为指导小组分工 支持活动 相互研讨 合作汇报呈现优秀 课结果符合以体验性教学方式为指导实践过程 体会研讨 教学理论 产生结果呈现优秀课结果 符合以探究教学方式为指导背景设置 师生质疑 探究研讨 收获体会优秀课结果 符合呈现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分析• 1、每一个教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相应理论作为指导。
• • 例如,多元智能、目标教学、• 合作学习、体验学习、 • 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 • 讲授法学习(计算机教学整合) • • 2、不同理论指导,基本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各自特点• 3、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不同的任务(复习考试、参加比赛、示范课、观摩课、不同课题课 • • 4、按照不同的理论,教学设计会出现不同的特色课程,产生不同的效果 • • 5、教学理论分为:教学法理论;课程指导理论(课标);教学系统理论例题一 理论分析•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现实思想认知和知识水平为基础,注重学生成长特点与现实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 通过活动体验,小组讨论、以及自我反省等环节,锻炼学生的数理逻辑、肢体运动、语言、人际交往以及自我认识的智能,从而总结归纳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的言行实践二)教材内容分析 1、进行教材分析的理由 2、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1)该课在全书地位 (2)该课单元的地位 (3)该课在第几课书的地位 (4)教材的教育价值例1、 责任重于泰山教材分析 • • 本单元由三课和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组成。
它包括:第9课“我会负责”、第10课“责任重于泰山”、第11课“担当自己的责任”和综合实践活动第12课“我是首都好公民”组成 • 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责任的含义、产生责任的原因、负责的收获、不负责的危害和中学生应承担的责任 • 本课主要是从履行责任的意义及不履行责任产生的危害两方面进行对比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责任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学生情况分析1、进行学情分析原因 2、学情分析主要内容 学生所在学校的情况 学生已有知识 学生接受能力 学生生理、心理 3、了解学情的主要方法网上调查 直面调查 书面调查学情例一我所教的四个班学生,大部分学生心理发育比生理发育晚他们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初步萌芽阶段,认知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程度;对于事物和人的判断、分析缺乏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方法,有些学生喜欢用表象的、外在的、感观的色彩观察分析问题;逻辑推理、归纳概括能力的初步培养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学情例二弄清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已具备的知识基础、技能基础和方法基础,便于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对症下药”展开教学,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 (1)学生现有知识状况分析 • 调研对象:每班抽出6名学生,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行为偏常生2名,共4个班24名学生 • 调研方法:问卷调查法①学生校园责任意识指标体系 •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等级标准 • 1、不明确(1分) • 课上学习责任意识 2、分辨清晰(3分) • 3、自觉履行(5分) • 1、不明确(1分) • 校园责任意识 校园行为责任意识 2、分辨清晰(3分) • 3、自觉履行(5分) • 1、不明确(1分) • 学校工作责任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