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语文:唐代古文运动.ppt

80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80611692
  • 上传时间:2024-08-2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877.50KB
  • / 8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代古文运动大 学 语 文1 唐代散文主要有骈文和唐代散文主要有骈文和““古文古文””两大类 所谓所谓““古文古文””,是韩愈等人针对,是韩愈等人针对““时文时文” ” 而提出的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一个概念 “ “时文时文””指魏晋以来形成、至初、盛唐仍流行的骈体指魏晋以来形成、至初、盛唐仍流行的骈体文骈是二马并驾的意思骈是二马并驾的意思 “ “古文古文””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     大 学 语 文2 诗的格律化、文的骈俪化,同是六朝文学的结晶和主要特征,诗的格律化、文的骈俪化,同是六朝文学的结晶和主要特征,而前者为唐人所继承发展,后者到中唐以后却受到严厉的批判,这而前者为唐人所继承发展,后者到中唐以后却受到严厉的批判,这里面有一个根本的原因:里面有一个根本的原因: 诗歌,诗歌, 尽管也有人会强调它的政治和伦理作用,但它的艺术尽管也有人会强调它的政治和伦理作用,但它的艺术性、抒情性总是不可否认的,它具有某种特殊形式、特殊要求,似性、抒情性总是不可否认的,它具有某种特殊形式、特殊要求,似乎也是无可非议的。

      乎也是无可非议的 文章则不同,作为一切文化的最基本的语言载体,形式上的过文章则不同,作为一切文化的最基本的语言载体,形式上的过分束缚会使它的多种功能受到很大妨害分束缚会使它的多种功能受到很大妨害 大 学 语 文3 从六朝文章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显示出以从六朝文章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显示出以下几方面的严重弊病:下几方面的严重弊病: 第一,骈体文的过度膨胀第一,骈体文的过度膨胀 本来,六朝人提出了本来,六朝人提出了““文文””、、““笔笔””之分,包含着区别艺术之分,包含着区别艺术性与性与实用性文章的意识,但在当时不仅抒情写景一类文章完全骈偶化,实用性文章的意识,但在当时不仅抒情写景一类文章完全骈偶化,而且把骈文的写作推进到奏议、论说、公文、信札等各种实用文领而且把骈文的写作推进到奏议、论说、公文、信札等各种实用文领域,使用散体文的几乎只剩下历史、地理等不多的几种著作类型域,使用散体文的几乎只剩下历史、地理等不多的几种著作类型 大 学 语 文4 第二,骈体文的束缚越来越严重第二,骈体文的束缚越来越严重。

      本来,骈文的基本特征只是使用对偶句式,而且也不妨散句和本来,骈文的基本特征只是使用对偶句式,而且也不妨散句和骈句杂用,到了后期,不仅对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句式也定型为骈句杂用,到了后期,不仅对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句式也定型为四字句和六字句交错,还要讲究用典、声律,实际成了一种四字句和六字句交错,还要讲究用典、声律,实际成了一种““格律格律文文”” 因此,文章的抒情、叙事、说理等各种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因此,文章的抒情、叙事、说理等各种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削弱 能够在层层束缚中自由挥洒的骈体文不是没有,但这毕竟太困难,大多数人只能靠套用陈旧的程式、典故、语汇来写作,造出大批不痛 不痒、半死不活的文字由于以上弊病的存在,文体的改革就不可避免大 学 语 文5 到中唐时,韩愈、柳宗元以复古相号召,倡导了一场实质为文学革新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 古文家们提倡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形式,反对骈文,主张文章必须““志道志道””、、““明道明道””,即反映儒家的思想;强调文章要抒发个人真实情感,有充实的思想内容;文章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强调文从字顺,贵在创新。

      明代茅坤所编明代茅坤所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文钞》》选辑了唐代韩愈、柳宗元,选辑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八位作家的散文作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八位作家的散文作品,作为人们学习唐宋古文的范本,后人也因此称八人为品,作为人们学习唐宋古文的范本,后人也因此称八人为““唐宋唐宋八大家八大家”” 大 学 语 文6 韩 愈 字退之,河南河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昌黎,世阳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又称韩吏部 谥号谥号““文文””,又,又称韩文公称韩文公 大 学 语 文7 应该说,自他在世期间至北宋之前,韩愈的文章、事迹都是不应该说,自他在世期间至北宋之前,韩愈的文章、事迹都是不象现在这样被世人推崇的,不然也就轮不到欧阳修从象现在这样被世人推崇的,不然也就轮不到欧阳修从“蔽筐蔽筐”里发里发现现那六卷破烂散脱的手稿了那六卷破烂散脱的手稿了 后来,是苏轼的一篇后来,是苏轼的一篇《《潮州韩文公庙碑潮州韩文公庙碑》》,开始真正把他推到,开始真正把他推到了中国文学、思想史上一个崇高的地位:了中国文学、思想史上一个崇高的地位:大 学 语 文8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

      历唐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苏轼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潮州韩文公庙碑》》大 学 语 文9 2525岁进士及第,后任监察御史贞元岁进士及第,后任监察御史贞元1919年京畿大年京畿大旱,上书御史台论天旱人饥状,请免百姓徭役赋税,被德旱,上书御史台论天旱人饥状,请免百姓徭役赋税,被德宗贬为阳山令宗贬为阳山令 元和初,为国子博士元和初,为国子博士 元和十二年(元和十二年(817817),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之乱,为),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之乱,为刑部侍郎。

      刑部侍郎 后二年,因谏宪宗迎佛骨,谪潮州刺史后二年,因谏宪宗迎佛骨,谪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召回京师任国子监祭酒穆宗即位后,召回京师任国子监祭酒 长庆四年长庆四年 ((824824)卒,时年)卒,时年5757岁大 学 语 文10 韩愈的文学功绩韩愈的文学功绩 韩愈一生推动了两场运动,一是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二是儒学运动儒学运动事实上古文运动从酝酿时期,就与儒家思想与文化盘结在一起 其一:使古文运动理论系统化其一:使古文运动理论系统化 1 1 阐明了阐明了““道道””与与““文文””的关系的关系, ,即文以载道即文以载道 做文章做文章, ,要达到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道是内容要达到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道是内容, ,是思想性是思想性, ,是是主体主体; ;文是形式文是形式, ,是表达内容的技巧是表达内容的技巧, ,是艺术性两者统一才能使文是艺术性两者统一才能使文章达到文之纯章达到文之纯, ,道之真大 学 语 文11 2 2 提出作者的气质与修养是为文之本明确作家修养提出作者的气质与修养是为文之本。

      明确作家修养的深厚与浅薄的深厚与浅薄, ,决定了作品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作品质量的高低 要求作者对其创作应是要求作者对其创作应是:“:“无望其速成无望其速成, ,无诱于势利无诱于势利; ;养养其根而俟其实其根而俟其实, ,加其膏而希其光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而其实根之茂者而其实遂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膏之沃者其光晔 3 3 在语言表达上提出在语言表达上提出: :““唯陈言之务去唯陈言之务去” ” 、、““文文从从字顺各识职字顺各识职 ““丰而不余一言丰而不余一言, ,约而不失一辞约而不失一辞 ” 这些文学理论对古文运动的指导是最为突出的这些文学理论对古文运动的指导是最为突出的, ,为文体的改革确立了方向为文体的改革确立了方向, ,奠定了基础奠定了基础大 学 语 文12 其二其二, ,自身大量的古文创作自身大量的古文创作, ,引导和推进了古引导和推进了古文运动的向前发展文运动的向前发展 留下三百多篇古文多成为名作留下三百多篇古文多成为名作流传后世如流传后世如《《师说师说》》、、《《杂说杂说》》、、《《进学解进学解》》、、《《原原道道》》、、《《原毁原毁》》等。

      等 韩愈散文气势充沛,豪放奔涌,纵横开合,奇偶交错,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特别是政论文,逻辑严谨,锐利雄辩他在文学上投入的数十年的高强度的劳动,使他的文学表达技巧达到了得心应手及其熟练地程度他在文章中独创的词语如他在文章中独创的词语如: :轻车熟路、落井下石、千钧一发、不平则鸣、一轻车熟路、落井下石、千钧一发、不平则鸣、一鸣惊人、问道于盲鸣惊人、问道于盲等等, ,一直被沿用至今一直被沿用至今大 学 语 文13 韩愈的语言艺术:茹古涵今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无有端涯,浑浑灏灏浑浑灏灏,不可窥校不可窥校 ——皇甫湜 皇甫湜(777—835),字持正,睦州(今浙江省淳安县)人官至工部郎中他是“韩门弟子”中有名的古文家为文尚奇《四库全书简目》:“其文与李翱同出韩愈。

      愈文谨平而奇崛,翱得其谨平,湜得其奇崛 大 学 语 文14 其三其三, ,以师自任以师自任, ,广招后学,在当时耻于相师广招后学,在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下的社会风气下, ,韩愈以师自居韩愈以师自居, ,广招后学广招后学, ,好为人好为人师带出许多名徒师带出许多名徒, ,以至于使古文创作追随者日见以至于使古文创作追随者日见其多其多, ,从而使古文运动得以发展从而使古文运动得以发展大 学 语 文15 韩愈的文学成就是伟大的韩愈的文学成就是伟大的 在他之前在他之前, ,中国散文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中国散文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一是先秦诸子散文一是先秦诸子散文, ,二是两汉的史传二是两汉的史传 韩愈改革了文体韩愈改革了文体, ,创造了散文的新形式扩大创造了散文的新形式扩大了散文的表达内容了散文的表达内容, ,使散文既能抒情写景又能议论使散文既能抒情写景又能议论叙事叙事, ,涵盖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涵盖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继李白与杜甫推动中国诗歌走向高峰之后继李白与杜甫推动中国诗歌走向高峰之后, ,韩韩愈使中国散文走向了高峰。

      愈使中国散文走向了高峰大 学 语 文16 • “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 ——《《答崔立之书答崔立之书》》大 学 语 文17 “臣所领州,在广府极东,过海口,下恶水,涛泷壮猛,难计期程,飓风鳄鱼,患祸不测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 氛,日夕发作 臣少多病,年才五十,发白齿落,理不久长加以罪犯至重,所处远恶,忧惶惭悸,死亡无日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同群,苟非陛下哀而念之,谁肯为臣言者……伏惟陛下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做秀的嫌疑大 学 语 文18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旰然不安溪潭据处,……与刺史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 ……以偷活于此耶?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鳄鱼有知,其听刺史……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

      ……刺史则选材技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大 学 语 文19 宋代名僧契嵩《镡津文集》“韩子为鳄鱼文与鱼,而告之世,谓鳄鱼因之而逝,吾以为不然鳄鱼乃昆虫无知之物者也,岂能辨韩子之文耶,然使韩子有诚必能感动于物以诚即已,何必文乎?文者,圣人所以待人者也,遗虫鱼以文,不亦贱乎?人哉文之,其人犹有所不知,况昆虫欤谓鳄鱼去之,吾恐其未然唐书虽称之,亦史氏之不辨也 ——大 学 语 文20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问客之所为,峨冠讲唐虞酒食罢无为,棋槊以相娱凡此座中人,十九持钧枢” ——《示儿》大 学 语 文21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原道》大 学 语 文22 八月壬午,辟弃城走。

      载妻与妾,包裹稚乳……辟穷见窘,无地自处俯视大江,不见洲渚遂自颠倒,若杵投臼取之江中,枷脰械手 ……妇女累累,啼哭拜叩来献阙下,以告庙社周示城市,咸使观睹解脱挛索,夹以砧斧婉婉弱子,赤立伛偻牵头曳足,先断腰膂次及其徒,体骸撑拄末乃取辟,骇汗如写挥刀纷纭,争刌脍脯 __《元和圣德诗》“详于用刑之惨酷,不知其用意也!详于用刑之惨酷,不知其用意也!……酷刑虐政,下及酷刑虐政,下及妇稚,乃津津道之,以为妇稚,乃津津道之,以为‘圣德圣德’耶?耶?”(文廷式)(文廷式)大 学 语 文23 《答《答 李李 翊翊 书》书》大 学 语 文24 大 学 语 文25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韩愈告白李翊足下:韩愈告白李翊足下: 大 学 语 文26 足下足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就在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被烧死 晋文公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每天望着它叹道:“悲乎足下 “足下”成为古人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大 学 语 文27 生之生之书辞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你的(来信)文辞很出色,而你请教问题的态你的(来信)文辞很出色,而你请教问题的态度又是多么谦下而恭敬啊。

      度又是多么谦下而恭敬啊书辞”在这里是一个词,即文辞,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矣,况其外之文乎? 能有这样的态度,谁不想把自己懂得的道理能有这样的态度,谁不想把自己懂得的道理(儒家的仁义之道)告诉你呢?道德为你所掌握的(儒家的仁义之道)告诉你呢?道德为你所掌握的日子不会久远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日子不会久远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德为文德为文本大 学 语 文28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不过我只是人们所说的不过我只是人们所说的“望见了孔子的望见了孔子的门门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堂入室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堂入室”的那种人,哪里的那种人,哪里能能够知道(关于文和道)的是与非呢?够知道(关于文和道)的是与非呢? 抑:连词,承接上文,表示轻微转折抑:连词,承接上文,表示轻微转折 “是且非是且非”是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紧缩句。

      是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紧缩句 大 学 语 文29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诸宫墙也,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者,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 子张·二十三》大 学 语 文30 叔孙武叔是人名,叔孙氏,名州仇,谥(叔孙武叔是人名,叔孙氏,名州仇,谥(shishi)为武,鲁国大)为武,鲁国大夫此时孔子和子路都已死,子贡在国际间很有声望,所以叔孙在夫此时孔子和子路都已死,子贡在国际间很有声望,所以叔孙在朝廷中告诉一班大夫们说,真要比较起来,孔子的学生子贡比孔子朝廷中告诉一班大夫们说,真要比较起来,孔子的学生子贡比孔子还行 子服景伯也是人名,鲁大夫,和子贡是同学,但是很有实权,子服景伯也是人名,鲁大夫,和子贡是同学,但是很有实权,曾经有人(公伯寮)造老师的谣言,他说,只要老师一句话,我就曾经有人(公伯寮)造老师的谣言,他说,只要老师一句话,我就可以除掉他。

      现在子服景伯听了这话,就回来告诉子贡,说叔孙在可以除掉他现在子服景伯听了这话,就回来告诉子贡,说叔孙在批评老师批评老师 子贡说,譬如宫墙(秦始皇之前不分贵贱,居舍皆得名子贡说,譬如宫墙(秦始皇之前不分贵贱,居舍皆得名 ““宫宫””所以宫墙,即门墙后来称拜老师为列入门墙,就从这个所以宫墙,即门墙后来称拜老师为列入门墙,就从这个典典故来的故来的) ),我们筑的墙,只筑到肩膀这么高,人家站在外面一望,,我们筑的墙,只筑到肩膀这么高,人家站在外面一望,就看见了里面的一切就看见了里面的一切大 学 语 文31 顺便提一下,我们知道日式的房子,围墙都很矮,其实,我们顺便提一下,我们知道日式的房子,围墙都很矮,其实,我们中国古代,唐宋间的房子都是如此,所以古代武侠小说说飞檐走中国古代,唐宋间的房子都是如此,所以古代武侠小说说飞檐走壁,这种墙,只要有一点功夫,用手在墙顶一搭一甩就上去了,不壁,这种墙,只要有一点功夫,用手在墙顶一搭一甩就上去了,不比现在的高墙比现在的高墙京都) 子贡说,我们筑的墙,只筑到肩膀这么高,人家站在外面头一子贡说,我们筑的墙,只筑到肩膀这么高,人家站在外面头一伸,就看见了里面,房间里摆的什么茶几,挂的什么画,好的坏的伸,就看见了里面,房间里摆的什么茶几,挂的什么画,好的坏的东西都看得见,换句话说,东西都看得见,换句话说, 这个家里有什么内容,人家一眼就看这个家里有什么内容,人家一眼就看透了,我的学问、修养、做人就是如此,程度只有这么高的样子。

      透了,我的学问、修养、做人就是如此,程度只有这么高的样子而我们老师的墙,有数十尺之高,而我们老师的墙,有数十尺之高, 因为老师的门墙太高,所以一因为老师的门墙太高,所以一般人连门在哪里都找不到,更看不见里面的事情,里面的宗庙之般人连门在哪里都找不到,更看不见里面的事情,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就更不要说了美,百官之富,就更不要说了大 学 语 文32 古人文字的考究,两个名词的不同子贡说自己的墙矮,人古人文字的考究,两个名词的不同子贡说自己的墙矮,人家一眼就看穿家中的内室,家一眼就看穿家中的内室,““室家室家””二字,严格说来就是夫妻的寝二字,严格说来就是夫妻的寝室,连私生活的房间都看见了,一眼看到底,这是子贡在形容自室,连私生活的房间都看见了,一眼看到底,这是子贡在形容自己而讲到老师就很恭敬,用己而讲到老师就很恭敬,用““宗庙宗庙””,在古代,,在古代,““宗庙宗庙””是敬祖是敬祖宗的宗的地方这两个形容,一个对自己很随便,一个对老师很恭敬子贡地方这两个形容,一个对自己很随便,一个对老师很恭敬子贡把孔子的学问用皇宫来形容,皇宫的墙很高,孔子的学问有如皇宫把孔子的学问用皇宫来形容,皇宫的墙很高,孔子的学问有如皇宫般庄严富有,面前还站着文武百官,这些我们都无法看到。

      所以一般庄严富有,面前还站着文武百官,这些我们都无法看到所以一般人要研究老师,能够找到门的都很少,何况登堂入室!般人要研究老师,能够找到门的都很少,何况登堂入室! ““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 叔孙这位先生说我比老师还好也难怪,因为我太浅薄了,他们叔孙这位先生说我比老师还好也难怪,因为我太浅薄了,他们一眼就看穿了认识我很容易,认识老师就困难了,所以难怪他们一眼就看穿了认识我很容易,认识老师就困难了,所以难怪他们这样说他们其实没有能力贬低老师以他们的眼光和水平,这样这样说他们其实没有能力贬低老师以他们的眼光和水平,这样说再正常不过了说再正常不过了大 学 语 文33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对你谈谈这方面的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对你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以上第一段以上第一段 称赞李翊好学有德,自谦还不足以辨明儒家之称赞李翊好学有德,自谦还不足以辨明儒家之道的究竟,只能略抒己见道的究竟,只能略抒己见大 学 语 文34 生所谓生所谓“立言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期者,甚似而几矣 你所说的你所说的““立言立言””想要著书立说的想法,想要著书立说的想法,是对的;你所做的是对的;你所做的(所写的文章)(所写的文章)与你所期望与你所期望达到的目的达到的目的(立言),(立言),已经非常相似接近了已经非常相似接近了 “ “立言立言””指著书立说而流传后世指著书立说而流传后世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三不朽 ——《左传 ·· 襄公24年》大 学 语 文35 抑不知生之志:抑不知生之志: 不过(我)不知道你的立言的志向:不过(我)不知道你的立言的志向: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言者邪? 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呢?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呢?蕲 通 祈大 学 语 文36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生之志生之志 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大 学 语 文37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 如果如果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么你本来就已经超过了别人而可以被人取用了!那么你本来就已经超过了别人而可以被人取用了!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势 利,利, 如果如果期望达到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的境界,那就不能能指望自己很快成功,不能被权势和名利(官位和俸指望自己很快成功,不能被权势和名利(官位和俸禄)所诱惑,禄)所诱惑,当时科举所习用的文体是时文,写时文才能取得富当时科举所习用的文体是时文,写时文才能取得富贵,所以韩愈这样说。

      贵,所以韩愈这样说大 学 语 文38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蕲胜于人而取于人 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生之志生之志 无望其速成无望其速成 养其根而俟其实养其根而俟其实 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蕲至于古之立言者 无诱于势利无诱于势利 加其膏而希其光加其膏而希其光大 学 语 文39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应该像培育果树的根基来等待它结果,应该像培育果树的根基来等待它结果,给灯里多添油脂来盼望灯光明亮一样(来要给灯里多添油脂来盼望灯光明亮一样(来要求自己的所作所为)求自己的所作所为)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充足的油灯,灯光才会明亮。

      油脂充足的油灯,灯光才会明亮 大 学 语 文40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讲究仁义之道的人,他的文章和顺美讲究仁义之道的人,他的文章和顺美好蔼如:和顺的样子清朱骏声蔼如:和顺的样子清朱骏声《《说文通训说文通训··定声定声》》 ““蔼,言之美也蔼,言之美也 言蔼如言蔼如 严蔼如严蔼如 阎蔼如阎蔼如大 学 语 文41 养其根而俟其实养其根而俟其实 根之茂者其实遂根之茂者其实遂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加其膏而希其光加其膏而希其光 膏之沃者其光晔膏之沃者其光晔大 学 语 文42 以上第二段以上第二段 指出:指出: 1 1、德为文本要想获得立言的成就,必、德为文本要想获得立言的成就,必须从立德做起须从立德做起 一个人要想在一个人要想在““文文””上有所得,必须在上有所得,必须在““德德””上有所立。

      上有所立道道德是文章的源泉,道德的最高标准就是儒家德是文章的源泉,道德的最高标准就是儒家的的““仁义仁义””学说,学说,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仁义之人,其言蔼如,立言必须从立言必须从做做仁义之人这一根本入手仁义之人这一根本入手 大 学 语 文43 2、想要达到古代圣贤的水平,就不能急、想要达到古代圣贤的水平,就不能急功近利 不能被权势和名利(官位和俸禄)所诱惑,要不能被权势和名利(官位和俸禄)所诱惑,要养其根而俟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像培养果树的根基、增加灯火的油膏一像培养果树的根基、增加灯火的油膏一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下功夫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下功夫 德和言的关系就像树的根和果,德和言的关系就像树的根和果,根之茂者其实遂,根之茂者其实遂,像灯的油像灯的油和光,和光,膏之沃者其光晔膏之沃者其光晔 德德 根茂根茂 膏沃膏沃 言言 实遂实遂 光晔光晔大 学 语 文44 无望其速成无望其速成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 无诱于势利无诱于势利大 学 语 文45 •无望其速成无望其速成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也;不过又有为难之处我所写的文章,自不过又有为难之处我所写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达到还是没有达到己也不知道达到还是没有达到“古之立言者古之立言者”的境界;的境界;“其至犹未也其至犹未也”,即,即“其至也,其犹未至也其至也,其犹未至也”是一个表是一个表示选示选择关系的紧缩句择关系的紧缩句 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虽然如此,我向虽然如此,我向“古之立言者古之立言者”学习写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学习写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大 学 语 文46 下面是韩愈自己学文经历的四个阶段下面是韩愈自己学文经历的四个阶段 :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视,非圣人之志不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视,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起初,只要不是夏、商、周三代和两汉的书我起初,只要不是夏、商、周三代和两汉的书我就不敢翻阅,只要不是圣人的思想就不敢存留于心就不敢翻阅,只要不是圣人的思想就不敢存留于心 处若忘,行若遗,处若忘,行若遗,呆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呆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时仿佛丢失了什么, 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有时样子庄重严肃若有时样子庄重严肃若有所思,有时茫茫然的样子又好像迷失了什么有所思,有时茫茫然的样子又好像迷失了什么 (以上四句形容专注用功,进入忘我状态以上四句形容专注用功,进入忘我状态大 学 语 文47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批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批于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进学解进学解》》大 学 语 文48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当把自己心中的思想当把自己心中的思想用手中的笔表达出来的时候,用手中的笔表达出来的时候, 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力求去除陈词力求去除陈词滥调滥调不因袭他人骈文追求对偶、声律与典故,充满了“陈言”真是,真是非非常困难的事啊!常困难的事啊!惟:句首语气词惟:句首语气词 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我的文章我的文章被别人看时,我不知道别人的非难讥笑是非难讥被别人看时,我不知道别人的非难讥笑是非难讥笑。

      笑大 学 语 文49 以上是韩愈写作的第一阶段以上是韩愈写作的第一阶段 观观““三代两汉之书三代两汉之书””,存,存 “ “圣人之志圣人之志””,, ““惟陈言之务去惟陈言之务去” ” ,不顾别人的讥笑,专心,不顾别人的讥笑,专心一一意做文章意做文章大 学 语 文50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像这样(不在意别人像这样(不在意别人的讥笑而力求创新),过了不少年头,还是不改变的讥笑而力求创新),过了不少年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持之以恒,坚持(持之以恒,坚持这种写作的方法和态度不动摇这种写作的方法和态度不动摇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然白黑分矣,这样后来才能辨别古书是否醇正(与这样后来才能辨别古书是否醇正(与“圣人之志圣人之志”相合)以及虽然正确但尚未达到完美相合)以及虽然正确但尚未达到完美境境界的,清清楚楚像白与黑那样分明了,界的,清清楚楚像白与黑那样分明了, 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 才渐渐地有所收获才渐渐地有所收获 大 学 语 文51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当把自当把自己心中的思想用手中的笔表达出来的时候,文思己心中的思想用手中的笔表达出来的时候,文思敏捷泉涌而来泉涌而来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悦)者存也以其犹有人之说(悦)者存也这时把自己写的文这时把自己写的文章给别人看,别人讥笑它我就高兴,别人称誉它我章给别人看,别人讥笑它我就高兴,别人称誉它我就担忧,因为自己的文章中还保留了为时人所欣赏就担忧,因为自己的文章中还保留了为时人所欣赏的东西 大 学 语 文52 以上是韩愈写作的第二阶段以上是韩愈写作的第二阶段 学识有所长进,能辨别学识有所长进,能辨别““古书之正伪古书之正伪””与与““虽正虽正””但尚未达到完美境界的著述,于是但尚未达到完美境界的著述,于是去去伪存正,文章的写作开始顺畅,并能正确地伪存正,文章的写作开始顺畅,并能正确地分析、对待旁人的看法。

      分析、对待旁人的看法 大 学 语 文53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像这样又像这样又过了不少年头,然后文思勃发汹涌充沛不可遏止过了不少年头,然后文思勃发汹涌充沛不可遏止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拒拒)之,平心而察)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我又怕文思杂芜不够纯我又怕文思杂芜不够纯正,便迎头去寻找并拒绝那些不纯正而杂芜的东正,便迎头去寻找并拒绝那些不纯正而杂芜的东西,平心静气、冷静地审视推敲,直到文章的内容西,平心静气、冷静地审视推敲,直到文章的内容和言辞完全醇正了,再挥笔放手去写下去和言辞完全醇正了,再挥笔放手去写下去醇:醇:本指本指酒质纯厚,这里指文章的思想文辞纯正酒质纯厚,这里指文章的思想文辞纯正肆:肆:放纵,这里是尽情发挥放纵,这里是尽情发挥焉:焉:语气词,有把事情往大处说,以期引起人们注意的意味语气词,有把事情往大处说,以期引起人们注意的意味大 学 语 文54 以上是韩愈写作的第三阶段以上是韩愈写作的第三阶段 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文思澎湃,能够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文思澎湃,能够去芜存菁,提笔成篇、挥洒自如。

      去芜存菁,提笔成篇、挥洒自如大 学 语 文55 虽然,不可虽然,不可 以不养也以不养也虽然达到了这样的境虽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还是不可不加强自己的修养界,还是不可不加强自己的修养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要使自己要使自己行走在仁义的道路上,漫游在儒家经典的源头,行走在仁义的道路上,漫游在儒家经典的源头, 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不迷失不迷失道路,不断绝源泉,坚持做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道路,不断绝源泉,坚持做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大 学 语 文56 以上是韩愈写作的第四个阶段以上是韩愈写作的第四个阶段 在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后,道德修养仍然在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后,道德修养仍然不可懈怠,要不可懈怠,要““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书之源””,使自己的道德学问日臻完美使自己的道德学问日臻完美 大 学 语 文57 以上举自身二十多年以上举自身二十多年“立言立言”经历,说明经历,说明“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就要,就要“无望其速成无望其速成” 。

      那么,为什么要费尽艰辛完成这样一个那么,为什么要费尽艰辛完成这样一个“养其根、加养其根、加其膏其膏”的过程呢?它对于的过程呢?它对于“立言立言”又有什么直接意义呢?又有什么直接意义呢? 下面要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下面要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大 学 语 文58 以下是韩愈的著名的以下是韩愈的著名的文气论文气论,进一步说明作者的道德,进一步说明作者的道德修养与文章语言之间的关系修养与文章语言之间的关系 气,水也;言,浮物也气,水也;言,浮物也气是气是“气势气势”具体地说,应该指作者内在的思想道德艺术修养说,应该指作者内在的思想道德艺术修养文章的气势文章的气势——思想修养好比是水;文辞好比是浮在水面上思想修养好比是水;文辞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水势浩大的水势浩大的话,大大小小的浮物都能浮起话,大大小小的浮物都能浮起大 学 语 文59 “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杯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逍遥游》》)) 大 学 语 文60 韩愈的韩愈的“文气论文气论”与古代文论是一脉相承的开山祖师与古代文论是一脉相承的开山祖师是是孟子,他首先提出了孟子,他首先提出了“知言养气知言养气”说 这些有关这些有关“气气”的观点,都指向饱满旺盛的精神状态的观点,都指向饱满旺盛的精神状态认认为有了为有了“气气”,文章就有了活力和气势文章就有了活力和气势•孟子孟子 ““吾知言,我善养吾气浩然之气吾知言,我善养吾气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至大至刚 塞于天地之间塞于天地之间 •曹丕曹丕 ““文以气为主文以气为主” ” 豪迈阳刚之清气豪迈阳刚之清气 沉郁阴柔之浊气沉郁阴柔之浊气•刘勰刘勰 (梁代)““缀虑裁篇缀虑裁篇 ,务盈守气,务盈守气””大 学 语 文61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之与言犹是也,文章的气势和文辞的文章的气势和文辞的关系也像这样关系也像这样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思思想修养深厚的话,那语句的长短与声调的抑想修养深厚的话,那语句的长短与声调的抑扬高低都能扬高低都能运用自如、运用自如、恰到好处恰到好处 这一段采用了比较中的类比法这一段采用了比较中的类比法 气指道德修养就像水,言指为文立言如同浮物气指道德修养就像水,言指为文立言如同浮物 气与言的关系是,气与言的关系是,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如同如同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大 学 语 文62 养其根而俟其实养其根而俟其实 根之茂者其实遂根之茂者其实遂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气盛气盛 言宜言宜 加其膏而希其光加其膏而希其光 膏之沃者其光晔膏之沃者其光晔 大 学 语 文63 以上第三段。

      以上第三段 介绍自己为学、作文的经验介绍自己为学、作文的经验 1 、、 主张主张“立言立言”贵在深造自得,长期研习磨贵在深造自得,长期研习磨练,练,不能求其速成不能求其速成 为了加深李对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个问题的理解,韩愈现身说法,把自己二十多年的写作甘苦经历作了一个归纳,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如是者亦有年”,告诉后人,成功者的背后是一行行艰难跋涉的足迹大 学 语 文64 2 2 、、提出学习古文要勇于创新,坚持提出学习古文要勇于创新,坚持““惟陈言惟陈言之之务去务去””这是韩愈古文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特色这是韩愈古文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特色 骈文追求对偶、声律与典故,充满了“陈言”韩愈针锋相对,去之而后快 他主张道文合一,遍览古书,保持充沛的文思,““行之乎仁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早年的韩愈就是这样做的:““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视,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视,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处若忘,行若遗, 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既能体会儒家的仁义之道,又能鉴别“古书之正伪”,汲取古文的精华,才能“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文思 “汩汩然” 、“浩乎其沛然” 他经得起时人的毁誉,去陈言,创新风,必然招致世俗的非议和讥笑,但他处之泰然,“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而当世人改变态度时他又处之冷静,“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悦)者存也一直到“其皆醇也,然后肆焉”,才放笔写下去可见去“陈言”是多么不容易韩愈创新精神的可贵大 学 语 文65 3 3 、、 提出了提出了“气盛言宜气盛言宜”的文气论的文气论 韩愈不但要求要有韩愈不但要求要有“气气”,还要求,还要求“气盛气盛”,这是针对,这是针对当时当时骈文的弊端而言的骈文的弊端而言的 因为文气盛就有可能冲破形式主义的束缚,从而改变矫因为文气盛就有可能冲破形式主义的束缚,从而改变矫揉造作、不合自然语气的时文文风这样才能做到言有短揉造作、不合自然语气的时文文风这样才能做到言有短长,声有高下,比较接近于口语,这是古文在形式方面的特长,声有高下,比较接近于口语,这是古文在形式方面的特征。

      韩愈的创作也正是如此韩愈的创作也正是如此大 学 语 文66 无诱于势利无诱于势利(做人)(做人)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然如此,虽然如此,难道就敢自己认为已经接近成功了吗?难道就敢自己认为已经接近成功了吗?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即使自即使自己的文章接近于成功,被人采用时,那些人己的文章接近于成功,被人采用时,那些人从这接近于成功的文章里又能得到什么呢?从这接近于成功的文章里又能得到什么呢?大 学 语 文67 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即使是即使是这样,等待被人们取用,难道就像一般的用这样,等待被人们取用,难道就像一般的用具、器物具、器物—样吗?样吗?肖:骨肉形貌相似肖:骨肉形貌相似 用与舍属诸人用与舍属诸人用和不用用和不用(能否发挥作用)(能否发挥作用)取决取决于别人属:归属,这里意为属:归属,这里意为“取决取决”大 学 语 文68 君子则不然君子则不然有思想、有修养的人就不是这样有思想、有修养的人就不是这样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他们使自己的思想遵循道他们使自己的思想遵循道义,使自己的行动合乎准则义,使自己的行动合乎准则 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被人采用就把自己的道德学识在世间施行开来,被人采用就把自己的道德学识在世间施行开来,不被采用时就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写进文章里留传下不被采用时就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写进文章里留传下去,被后代效法去,被后代效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像这样做,像这样做,是值得快乐呢?还是不值得快乐呢?是值得快乐呢?还是不值得快乐呢?强调文章的社会功用强调文章的社会功用 大 学 语 文69 韩愈主张学习古文要有一个高远的目的,不必汲汲求用于人在这里指出了为文立言的两种不同态度: 1 把文章当作器物,待人去用; 2 把文章当作传道的媒介,“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对于前者,韩愈持否定态度,因为“用与舍用与舍”的权利“属诸人属诸人”,“诸人”暗指掌有权势的达官即使被人用了,又“奚取焉奚取焉”因此,不能把立足点放在这里。

      对于后者,韩愈持肯定态度不把“用与舍用与舍”当作最高追求目标用用则施诸人则施诸人”,当然是传儒家之道;“舍则传诸其徒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垂诸文而为后世世法法”,这是韩愈论文的关键所在韩愈的这种思想既来源于对文章传道的深刻理解,又来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就有重视文章的社会作用的传统,从孔子的“兴、观、群、怨”到曹丕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就是这一思想的主脉而韩愈的一生,虽然在晚年做了一年多的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这样的大官,但在青壮年时期一直仕途不顺,曾经屡试不第他清醒地知道,有权势的人,并不重视文人和文章因此,他告诫青年“无诱于势无诱于势利利”,而要以“仁义之道”影响后人 大 学 语 文70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现现在有志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很少了,有志于向在有志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很少了,有志于向古人学习的人一定会被今人所遗弃古人学习的人一定会被今人所遗弃 吾诚乐而悲之吾诚乐而悲之我的确为我的确为“志乎古志乎古”的的人人而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而感到高兴,同时也为“遗乎今遗乎今”的事而感的事而感到到悲哀。

      悲哀大 学 语 文71 韩愈自韩愈自1919岁至京师应举,三次落第,岁至京师应举,三次落第,2525岁时第四次应举岁时第四次应举才中进士才中进士 但进士只是个身份而不是官,想做官还要再过吏部的博但进士只是个身份而不是官,想做官还要再过吏部的博学鸿词科学鸿词科 因此韩愈在因此韩愈在2626到到2828岁的这三年内又连应三次博学鸿词岁的这三年内又连应三次博学鸿词科,皆不第,于是他又三次上书宰相求官,又不报科,皆不第,于是他又三次上书宰相求官,又不报 在长达十余年的求官历程后,韩愈最后终于在在长达十余年的求官历程后,韩愈最后终于在3030岁时做岁时做了个推官,真正开始了他的仕途了个推官,真正开始了他的仕途 大 学 语 文72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我屡次称赞那些有志于我屡次称赞那些有志于学古的人,是要以此勉励他们,学古的人,是要以此勉励他们, 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不是我敢于(擅不是我敢于(擅自)表扬那些可以表扬的人,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自)表扬那些可以表扬的人,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啊。

      人啊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向我提问的人很多啊,考虑到你的来信向我提问的人很多啊,考虑到你的来信所说不是为了追求名利,姑且对你说说以上看法所说不是为了追求名利,姑且对你说说以上看法韩愈陈述韩愈陈述 大 学 语 文73 韩愈古文理论韩愈古文理论 学习古文:学习古文: 应以立德为本,立言为表应以立德为本,立言为表 ;; 要勇于创新要勇于创新 ,, “惟陈言之务去惟陈言之务去”;; 贵在深造自得,长期磨练,贵在深造自得,长期磨练,“无望其速成无望其速成”;; 要以气为先,要以气为先,以气主文,气盛言宜以气主文,气盛言宜;; 要有高远目的,不必汲汲求用于人,要要有高远目的,不必汲汲求用于人,要“无诱无诱于势利于势利”大 学 语 文74 韩愈的这些观点,就是要从思想内容到文章形式,对当时的骈体文来一番全面的改造,从而创造一种新文体——古文 ,使其成为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 韩愈的弟子李汉将这种思想概括为“文者贯道之器”,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进一步概括为“文以载道”《通书·文辞》,文像船,道像船上的货物,文的用途就是装载“道”。

      韩愈提倡的“道”,是儒家正统思想他把古文运动与复兴儒学结合起来,公开反对“佛老”,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韩愈重道而不轻文,文道结合的理论观点,包含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一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大 学 语 文75 写作特点写作特点 1、善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善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用用“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比喻自己虽比喻自己虽然有志于道却没有达到高深境界,还需不断努力的学习态度然有志于道却没有达到高深境界,还需不断努力的学习态度 在阐明道德修养在阐明道德修养 与与“为文为文”的关系时,用的关系时,用“养其根而俟其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形象说明形象说明“立德立德”是为文、立言的前提是为文、立言的前提 善于以水喻文,以善于以水喻文,以“汩汩然汩汩然”形容文思勃发流畅;以形容文思勃发流畅;以“浩浩乎乎”、、“沛然沛然”形容文思充沛、思路开阔有力;以水大物浮比形容文思充沛、思路开阔有力;以水大物浮比喻喻道德修养和作文的关系。

      道德修养和作文的关系比喻准确贴切,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而易于接受比喻准确贴切,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而易于接受大 学 语 文76 2、丰富多变、长短参差的句式、丰富多变、长短参差的句式 奇偶并用,骈散兼行奇偶并用,骈散兼行三字句:处若忘,行若遗三字句:处若忘,行若遗四字句:无迷其途,无绝其源四字句:无迷其途,无绝其源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处心有道,行己有方五字句: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五字句: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 利利六字句六字句: 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七字句: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七字句: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间杂交错,使文章错落有致大 学 语 文77 大 学 语 文78 作文作文 2 读后感读后感《《一本书,一句话一本书,一句话》》大 学 语 文79 •用用B5信纸工整誊写;信纸工整誊写;•在抬头一行写清班级、学号、姓名;在抬头一行写清班级、学号、姓名;•字数字数800至至1000;;•下周第一节课课后交,过时不候;下周第一节课课后交,过时不候;•按小班交学委按小班交学委, 请学委按顺序收齐。

      请学委按顺序收齐谢谢合作!谢谢合作!大 学 语 文80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