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ocx
11页21世纪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阐述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的现状、表现特征、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等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查阅了21世纪以来相关的文献和理论资料,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希望能使以后有关的研究有所借鉴,也为贫困大学生尽快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实现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1 研究现状综述 1.1 文献资料来源 笔者通过CKNI全文期刊数据库,使用“篇名/关键词/摘要”模糊匹配的方法,对2000年以来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共查阅出相关文献75篇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63.6%的文献作者在高校中从事的是学生处或学工部等部门的管理工作,只有36.4%的作者在高校中从事心理研究方面的工作 在文献中,以叙述性的说明为主、通过文字来描述现象的定性研究占了72.7%,通过数据的展现来得出结论的定量研究占27.3%。
在定性研究中,研究对象都是贫困大学生,但研究者对此都没有给以明确的定义;作者都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实践为基础;文献的思路是以描述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一提出解决对策这一模式为主;文章都采用归纳的方法,通过不断的描述而成文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其所在高校的大学生;抽样方法基本都采用随机抽样法;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问卷法和量表法;对数据的统计基本上都是运用描述性统计,极少数的研究者采用了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研究者主要采用演绎法对调查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抽象、概括,形成客观的文本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进行定量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大都采用SCL-90来收集数据和资料在此对其进行一个简单的定义和阐述SCL- 90即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其中包括了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研究者正是通过这9个主要统计指标的得分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说明贫困大学生心理的显著特征 1.2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成果1.2.1 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目前,许多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郭永兴、谭甲文的调查结果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偏执以及精神病六个因素上与非贫困生差异显著,得分明显偏高梁芹生的调查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SCL—90各症状因子的得分均比普通大学生各症状因子的得分高尤其在抑郁、强迫、焦虑、偏执四个方面二者有显著差异,前者得分明显高于后者如果与全国常模相比,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更突出李艳红的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在9个因子上的得分都略高于非贫困生,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三因子上差异显著但同时她也提出,总体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同分析以上调查结果可见,贫困大学生因家庭生活贫困,存在压抑、紧张的心理,在强迫、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等方面呈现明显的问题症状,也就是说部分贫困大学生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1.2.2 贫困大学生表现出的基本的心理特征 (1)积极的心理特征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消极方面的描述和分析只有26.7%的学者在研究其消极心理特征的同时,能更加客观的发现和描述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征陈烈等人经过调查发现,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立志成材是贫困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心理特征。
盛友兴认为,贫困大学生长期经受磨练,能吃苦耐劳,意志比较坚强,大多数的学生都努力学习、自立自强、实践成材同时,盛友兴还认为,贫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能力比较强 除了上述观点以外,贫困大学生还具备坚强、独立、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等优秀的心理特征 (2)消极的心理特征随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贫困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特征作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陶传谱认为贫困大学生表现出过分敏感与性格孤僻内向、焦虑与抑郁、偏激与逆反、自我放弃与自我怜悯的消极的心理特征张晓琴认为贫困大学生容易自叹不如、盲目自卑;害怕现实、封闭自我;自认不公、怨天尤人;紧张焦虑、误走偏峰;差强人意、极力粉饰;行为转向、脆而易折;顾及面子、拒绝帮助可见,由于经济压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表现出比较复杂的消极特征他们经历了非同常人的磨难与压抑,面临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和封闭的状态中,心理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消极心理特征其实也属正常 1. 2.3 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包括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
(1)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同社会因素在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中的作用赵海信认为,城乡的差别会导致贫困大学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张晓琴对高校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中提到,不公平的社会收入、社会文化中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势利和冷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择业竞争,以及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因实施不当等缘故无意中都会加大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2)80%的研究者认为,学校教育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赵海信认为,我国学校教育中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容易造成学生心理脆弱的缺陷郑勇认为,农村中学文化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以及应试教育模式的限制,使得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大学校园中浓厚的校园文化生活色彩,驱使这些学生必须尽快融入校园主流文化生活之中个性缺乏和综合素质的差异与心理上追求尽快融入校园主流文化生活的欲望形成的矛盾,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时常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 (3)50%的研究者认为家庭环境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赵海信认为,家庭教育的不利会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不良张晓琴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增加了贫困大学生为生活费、学费担心的焦虑心理;贫困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望值过大,会加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很有可能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某些不健康的症状。
(4)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贫困大学生主观上存在的某些问题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郑勇认为,贫困大学生对自身弱势形成的原因分析归因偏差、既成的比较劣势、抱负水平偏高而挫折容忍力偏低等都容易造成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张晓琴则认为,不少贫困生因自我评价自我调试能力偏低、自我认同偏差、较封闭的性格特点以及道德素质特别是诚信素养等都会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出现 综上所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贫困大学生主观因素等内外因共同作用,自然会导致高校贫困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疾患1.2.4 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了解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其成因,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引导贫困大学生化压力为动力,进行适时适当的心理调试,积极面对生活,努力成材 (1)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引导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冲突,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思想问题和认知失调,高校必须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澄清一些认识误区,才能由表及里地给予贫困大学生真正的“资助”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复杂,一般性的心理教育对他们效果不明显,加之他们又非常敏感,所以必须对他们施以特殊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
陈烈认为,高等院校应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优化德育工作队伍同时,要教育贫困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自觉克服自卑意识毛成认为应该教育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高校收费制度;教育他们正视贫困,自强不息应该注重贫困大学生挫折调节能力的培养;完善他们的自我意识,培养具有内在价值感的自尊心;教育贫困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他们注意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学会自我调适,疏导不良情绪等 (2)加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贫困大学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他问题因此,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郑勇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关怀的基础上强化人本性,体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应该大力倡导贫困不是大学生本人过错的舆论氛围,倡导平等、关爱的文明新风;要充分尊重贫困大学生的尊严与人格;要积极建立贫困大学生社团张晓琴也认为,高校应该大力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给予贫困大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3)不断地完善心理咨询机制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对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王志刚提出,教育部门应该和学校心理咨询、医院相结合双维认为,应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推动此项工作的正规化和科学化;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要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水平,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李海燕认为,必须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开设心理讲座,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注重个别心理,预防心理疾病产生;加强专职学工干部、员老师的心理知识培训,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有能力及时帮助贫困大学生 (4)社会各界联合形成健全的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经济资助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心理解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政府、高校、社会在面对贫困学子时,更应该从他们的实际状况出发,对他们的情况给予广泛的关注和认真的研究,建立起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以帮助他们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彻底的摆脱贫困 陈烈提出,社会各界应该改变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观念和救助方式,变无偿的困难补助为给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从而获取报酬李海燕认为,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作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并落到实处;完善传统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改革奖学金制度,争取社会支持,增大奖学金额度;加强勤工助学指导工作,拓宽勤工助学渠道等。
由于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应的解决对策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要保证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努力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经济资助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学者们对它的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入,并且在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特征、成因分析和解决对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以后有关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尽管如此,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正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有待解决的发展趋势 2.1 文化客位影响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的研究 尽管研究者的调查结果普遍显示贫困大学生心理的部分症状因子得分高于非贫困生,但整体上说,二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是基本相同的笔者认为,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个文化客位的问题,即研究者有可能已经过早地将其个人的观点强加给了被研究者,那么自然会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研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