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幽灵: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想象与建构现当代文学论文0.doc
3页历史的幽灵: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想象与建构_现当代文学论文 历史的幽灵: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想象与建构,李耀鹏 沈阳师范大学,摘 要:90年代中期以来,新革命历史小说以复活传统革命历史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本文拟通过对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策略、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深度影响、女性主体形象的变化等三个方面的阐释来透视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想象与建构的策略关键词:革命历史 文化消费 女性形象 意识形态黄子平认为革命历史小说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①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杨沫的《青春之歌》等是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小说的主要构成,这些作品“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新的政权的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供生活、思想的意识形态规范——是这些小说的主要目的②一、意识形态策略的隐形书写虽然90年代的新革命历史小说产生的现实语境发生了变化,但其本质仍是对固有的革命历史的复制和移植以及重新想象和叙述,以新的文学方式介入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姜安的《走出硝烟的女神》、石钟山的《父亲进城》等共同构成了新世纪革命历史小说的一道特立独行的风景。
新革命历史小说无意于宏大历史叙述的建构,它更多表现的是和平时期的革命与历史,是“小写的历史”所以,新革命历史小说在异质化的叙事中消解了“革命历史小说”所建立起来的历史辩证法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策略的表达还在于它统一在了“主旋律”的建构之中而“主旋律”作为党的文化战略,“它的使命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申执政党的合法性,以消除政治的不确定因素,并造就适应新的国家政治、经济需要的具有“现代”特质的历史主体③而我们在新的时代面对旧有的昂扬的革命激情和坚定不移的信仰无疑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更好地投身到现实的建设中去,这是新革命历史小说的现实意义二、消费文化语境中的革命历史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表现在人们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体现在文化意识形态上文化消费日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新的文化方式重新建构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新的“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在最终意义上是整个文化的支撑体系,它是支撑并论证现存的社会利益关系格局的观念系统④所以,意识形态仍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革命历史虽然面临着新的语境,但是它也仍然处于国家意志的规约之中汪晖曾作出过这样的判断:“在90年代的历史情境中,中国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而且是一个政治性的事件,因为这种消费主义的文化对公众日常生活的渗透实际上完成了一个统治意识形态的再造过程……”⑤在文化和文学整体性的格局变动之中,红色历史成为了消费的重要资源,对真实的历史现实进行大量的遮蔽,在满足观众欣赏趣味的同时,历史的本质和内涵得到了消解,“‘新革命历史小说’必须缝合“革命”与“市场”的异质性逻辑,使革命激情得以顺利进入市场时代,从而达成对于“革命”和“市场”的双重认同。
⑥三、女性主体镜像的变迁在拉康看来,镜像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的一个可能性的门槛植根于“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女性形象是没有性别的,她们的身上往往具有男性的气质和特征,在男性的话语和叙事中得以生存而作家在进行这一文化逻辑的表达时,往往借助于“身体的修辞”来完成革命历史小说”强调“发扬革命精神”和“改造思想”却也从来不放过对身体的“铭写”和改造,灵魂的改造和心意的更新,必须借用身体器官的隐喻,才能表达得较为显豁⑦以《红岩》中的“江姐”这个经典化的人物形象为例 “江姐”在监狱中所经历的磨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极度的身体痛苦中,主人公以近乎“虐恋”的方式完成了自身革命的纯洁性与精神的改造,作为天生的苦修者和圣徒,在对身体的规训和惩罚中,“江姐”式的人物形象成为了那一时期女性形象的典范新革命历史小说的变化就在于女性在革命的进程中又是具有与男性相等的权利,但在90年代的影视剧中的女性批评中,女性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权利,成为与男性同等的国家主体,“但在文化表述层面上,性别差异和女性话语却遭到抑制,女性是以“男女都一样”的形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处在一种“无性别”的生存状态中,并且缺乏相应的文化表述来呈现自己的特殊生存、精神处境。
⑧这也引发我们对新的历史时期性别关系重新塑造的思考福柯认为历史是一种话语,“叙事总是意识形态的叙事,它与历史的关联也总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关联⑨而这种历史叙事的观念在90年代则表现为对历史本质失真化的再叙事,也许这成为了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无奈例证,新革命历史在当代中国无疑具有了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双重意义,它使得左翼革命的文学传统在当代能够得以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产阶级话语的迎合与想象,它就像一个历史的幽灵一样,在不断的被想象和建构中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注释:① 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②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第 95页③ 刘复生:《历史的浮桥——世纪之交“主旋律”小说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1页④ 陈昕:《救赎与消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⑤ 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⑥ 邵明:《“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策略》,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5期第91页⑦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14页。
⑧ 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⑨ 孟悦:《历史与叙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参考文献:[1]严家严.红岩的突出贡献[J].贵州社会科学,1984,(4):57.[2]陈播.谈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的创作[J].电影,1980,(1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