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工程复习题.doc
20页1.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表白: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个小时交通量按大小顺序进行排列,宜取序号为第 30 位的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2.圆曲线的三种最小半径分别是指 极限最小半径 、 一般最小半径 和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3.在公路路基路面设计中,路基的干湿类型可划分为: 干燥 、 中湿 、 潮湿 、 过湿 四类4.高速公路路缘带起着 诱导视线 及 增长侧向余宽 的作用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双车道二级公路在连续上坡路段,当行驶速度、通行能力、安全等受到载重汽车影响时,应设立 爬坡 车道,该车道宽度一般为3.5米2.按填挖形式的不同,路基通常可分为 路堤 、 路堑 和 半填半挖 三种类型3.标准击实实验方法分为 轻型标准 和 重型标准 两种4.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现象重要有:断裂、 碎裂 、 唧泥 、 错台 和 拱起 1.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个小时交通量按大小顺序排列,取序号为 第30位 的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2.超高的形成从双坡断面到全超高断面要历经 准备 、 双坡 、 旋转 三个阶段。
3.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纵缝涉及 纵向缩缝 和 施工缝 4.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有 方格网法 、 设计等高线法 和 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三种5.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典型代表形式是 喇叭形立交 和 苜蓿叶形立交 6.放射环式路网图式由 放射干道 和 环形干道 组成7.高速公路路缘带起着 诱导视线 及 增长侧向余宽 的作用8.在路基路面设计中,路基的干湿类型可划分为: 干燥 、 中湿 、 潮湿 、 过湿 状态四类9.我国现行的沥青路面规范规定:以双轮组车轮荷载作用下, 在路表面轮隙中心处的弯沉 作为路面整体抗变形能力的指标1.道路路面的基层(底基层)可分为 柔性基层 、 刚性基层 和 半刚性基层 2.世界上,兴建高速公路最早的国家是 德国 3.平曲线上的视距检查方法有两种:一是 最大横净距法 ,二是 视距包络图法 4.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常用的形式是 菱形立体交叉 和 部分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
5.行车视距根据通视规定的不同分为 停车视距 、 会车视距 和 超车视距 6.我国现行《规范》规定采用 二次抛物线 作为竖曲线7.城市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 合流制 和 分流制 两种类型8.左转弯匝道可分为 直接式 、 半直接式 和 间接式 三种基本做法9.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横缝涉及 横向缩缝 、 胀缝 和 横向施工缝 1.剥落:指边坡表层土或风化岩层的表面,在大气的干湿或冷热循环下,发生胀缩现象(1分),使零碎薄层成片状或带状从坡面上脱落下来1分)2.立体交叉:是用跨线桥(或地道)使相交路线在高程不同的平面上互相交叉的交通设施3.压实度:是指工地上实际达成的干密度与由击实实验所得到的最大干密度之比值4.路面设计弯沉值:是根据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预测通过的累积当量轴次(1分)、道路等级、面层和路面结构类型而拟定的弯沉设计值1分)5.高架道路:是用高出地面 6m 以上(净高加桥梁结构高度)的系列桥梁组成的城市空间道路1.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天之中,各小时的交通量不均衡,交通量呈现高峰的那个小时,称之为高峰小时,其交通量称之为高峰小时交通量。
2.国道: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1分),并经拟定为国家干线的公路1分)3.路拱:为了迅速排除路面上的雨水,路面通常做成中间高、两侧低,由中央向两侧倾斜的拱形,称路拱4.路基:按照路线的平面位置和纵坡规定,在原地面上开挖或填筑而成一定断面形状(1分)、符合一定技术规定的土质或石质带状构造物,它既是道路的主体、又是路面的基础1分)5.共同沟:设立于道路之下,用于容纳两种以上公用设施管线的构造物及其附属设备,称为共同沟1.高速公路: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1.5分)并所有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1.5分)2.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均处在抱负的条件下,(1分)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2分)3.极限最小半径:是各级公路对按计算行车速度行驶的车辆,(1.5分)能保证其安全行车的最小允许半径1.5分)4.视距包络图:就是在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上每隔一定间隔绘出一系列的视距线,(1.5分)视距线互相交叉而形成的外边沿线作为清除障碍的界线的方法1.5分) 5.压实度:是指工地上实际达成的干密度与由击实实验所得到的最大干密度之比值。
3分) 1.高架道路:是用高出地面6m以上(净高加桥梁结构高度)的系列桥梁所组成的城市空间道路3分)2.设计速度:是指在气候条件良好、车辆行驶只受道路自身的条件影响时,(1.5分)具有中档驾驶技术的人员可以安全、顺适驾驶车辆的速度1.5分) 3.道路网面积密度:是指道路用地总面积(涉及公共停车场、广场)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3分)4.路基临界高度:是指保证路基上部土层(路床表面以下80cm),在不利季节,(1分)处在某种湿度状态(干燥,中湿、潮湿)时,路床表面距地下水位或地面长期积水水位的最小高度2分)5. 共同沟:设立于道路之下,用于容纳两种以上公用设施管线的构造物及其附属设备,称为共同沟3分)1.线控制:在一条主干线上,根据流量的大小、交叉口的间距、车辆行驶的速度,定出信号灯周期、相位及时段转换2分)合理拟定各路口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形成一条“绿波带”,以提高全线的通行能力1分)2.立体交叉:是用跨线桥(或地道)使相交路线在高程不同的平面上互相交叉的交通设施3.高架道路:是用高出地面 6m 以上(净高加桥梁结构高度)的系列桥梁组成的城市空间道路4.特殊路基设计:对于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复杂,路基填挖高度超过规范规定,或修筑在陡坡上的路堤等各种特殊条件下的路基,则必须特殊设计,(2分)涉及路基稳定性分析和验算、防护加固设施的设计等。
1分)5.路基临界高度:是指保证路基上部土层(路床表面以下80cm),(1分)在不利季节,处在某种湿度状态(干燥,中湿、潮湿)时,(1分)路床表面距地下水位或地面长期积水水位的最小高度1分)1.点控制:在各个交叉口上,根据流量的大小和交通特点,事先拟定合理的信号周期和各向绿灯时间(2分),逐步做到各相位的变化规律符合路口的流量1分)2.环形交叉:在交叉口中央设一个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1分),使各类入环车辆按逆时针方向绕岛作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驶出,这种交叉口形式称为环形交叉2分)3.共同沟:设立于道路之下,用于容纳两种以上公用设施管线的构造物及其附属设备,称为共同沟4.一般路基设计:在正常的地质和水文条件下,路基填挖不超过设计规范或技术手册允许范围的路基(1.5分),它可以结合本地的地形、地质情况,直接参照规范规定或标准图设计,而不必个别具体论证和验算1.5分)5.路面设计弯沉值:是根据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预测通过的累积当量轴次(1.5分)、道路等级、面层和路面结构类型而拟定的弯沉设计值1.5分)1.调查年为2023年,年平均日交通量为1800 pcu/d,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率=6%,设计起算年为2023年,则起算年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是( B )pcu/d。
A 2027 B 2273 C 2409 D 21442.某主干路一条车道的也许通行能力为1900 pcu/h,则在考虑道路分类系数=0.8,交叉口折减系数=0.6,车道折减系数=1.85后,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为( A )A 1687 B 1520 C 3040 D 18243.某路段的高峰小时交通量记录为:公共汽车150辆/h(1.5),摩托车50辆/h(0.5),普通汽车510辆/h(1.5),小汽车380辆/h(1.0),括号内的数是该种车换算为小汽车的折算系数则该路段的高峰小时交通量为( D )pcu/hA 1359 B 1080 C 890 D 1395 4.某弯道的超高横坡度=6 %、纵坡度=5 %,则该路段的合成坡度为( B )A 7.2% B 7.8% C 5.5% D 11%5.某路段的停车视距为110 m,则其会车视距应为( C )m。
A 110 B 165 C 220 D 2756.在没有任何交通管制的五路交叉口上,其冲突点将有( C )个A 5 B 16 C 50 D 120 7.某道路网为方格式道路系统,若其边长分别为a=600、b=800,则路网的非直线系数为( D )A 1.7 B 1.2 C 2.4 D 1.48.对于已建路基的干湿类型,应实测不利季节路床表面以下( A )cm深度内土的平均含水量,再通过计算平均稠度来拟定A 80 B 100 C 120 D 1409.对于高速公路,超过( B ) m 高的路堤路段应设立路侧防护栏A 2 B 3 C 4 D 5 10.当路基土质较差、水温状况不好时,路面结构中应设立( D )A 面层 B底基层 C 基层 D 垫层1.若某路段上运营车辆的车头时距为2.08s,则其一条车道上的也许通行能力为( B )pcu/h。
A 2200 B 1730 C 3600 D 2023 2.某公路的设计车速V=80km/h,有一弯道半径R=550 m,根据驾驶员操作及反映时间计算所得的缓和曲线长度为( C)mA 60 B 62 C 67 D 693.当两相交公路的等级相同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口内的直行车道的设计速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得低于路段的( D )A 40% B 50% C 60% D 70%4.某城市干道的总长度合计为91.8公里,城市用地面积为 62.1平方公里,则其干道网的密度是( A )公里/平方公里A 1.48 B 0.621 。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