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禹文化研究综述(文化研究毕业论文下载).doc
23页文化研究论文•大禹文化研究综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历来是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本世初至建 国前,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了一批成果,提出的见解影响深远, 至今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夏代社会及夏民族、夏代地 理、夏商周之关系等方面建国以来,包括夏禹文化研究在内的先秦历史的研究 始终没有间断过4977年11月,在河南省登封县王城岗遗址举行了一次现场会, 此后因种种原因,研究工作一度显得沉寂相反,在香港及海外,夏文化研究颇 显活跃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和1990年美国洛杉机加州大学均召开过夏文化研 讨会美国华裔学者周鸿翔教授于1990年编辑推出了一部《夏史夏文化研究书 目》8 0年代初期恢复建立的中国先秦史学会引领和组织全国各地史学界的专 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大批成果1985年,中国先 秦史学会编辑了《夏史论丛》一书;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的不定期出版的内部 刊物《先秦史研究动态》,到目前为止已出版3 0多期,每期收录的10多篇论 文中,不少涉及大禹及夏文化1987年,孙淼先生的《夏商史稿》问世,其中 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夏史;1988年,郑杰祥先生的《夏史初探》印行,更是第 一部夏史专书。
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石林先生整理的徐旭生 先生遗著《尧、舜、禹》(上、下),分别刊载于《文史》9、40期,共5余字, 是较为系统地研究尧、舜、禹的专著近几年来,先秦史学会先后与河南、安徽、 山东等省、市的有关部门联合召开大禹及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将与会代表提供 的论文辑集出版,大大地促进了全国各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工作向着纵深发展国务院1999年启动组织的多学科合作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由中国 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牵头,2001年已阶段性完成商周阶段的工作,井 发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由世界图书出版公 司出版近年来人类遗传基因研究进展迅速,对于中华各民族的起源、形成、融 合诸问题的研究,可望取得新的成果此将笔者所了解到的全国各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一、四川省1 .大禹故里北川的研究活动据史籍记载和专家、学者考证,大禹这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就出生在北川 这是北川的骄傲,也是北川的财富虽然历史上不乏有识之士对大禹进行过研究 和颂扬,但零星分散,断断续续2 0世纪8年代开始,北川对大禹的研究热 火朝天,广泛深入,成果颇丰这一研究从文史工作者单个分散的研究发展为县 委、县政府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从对大禹出生地的研究发展到对大禹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造福万民的民族精神的研究;从对大禹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发展到对 整个夏文化的研究;从对大禹及夏代史学的研究发展到对古代民族学、水利学、 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研究。
这一研究从北川扩大到绵阳、四川省,直至全国范围内 众多的专家、学者参加研究的目的非常明确:弘扬大禹精神,促进北川经济和 社会的发展1986年7月,在县委、县政府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禹里乡和甘溪乡的同志不约而同地提出开发禹穴沟和猿王洞旅游资源的想法,得到-县上的支持后 来猿王洞的迅速开发,激发了县内开发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1 9 8 7年,成立 县外事旅游办;由县政协、县志办、文化馆的文史工作者经过几年研究,于是年 底编印出《禹生北川》一书,在县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使更多的干部和群众知 道北川是大禹故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大禹故里风景名胜、自然风光的价值,引 起了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1 9 8 8年5月,副市长李举之带领市外事旅游办的同志到禹穴沟、石纽山 考察,给予很高评价,鼓励北川开发这一旅游资源1 9 8 9年5月,市政协组 织政协委员中的内行和有关专家到禹穴沟和青城后山进行比较考察,认为大禹故 里确实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为此专门给市委、市政府写了报告,就大禹的历史地 位和大禹故里的人文资源、自然景观、羌民族风情、交通条件、开发前景等方面 进行分析,肯定了大禹故里的开发价值,希望市上进一步给予重视。
同年6月, 李举之等再次到北川考察,作出四点指示:建立专门班子,确定一位副县长或县 委常委负责;开展对大禹的专门研究;搬迁禹里乡政府(今禹穴办事处),恢复 禹王宫;请城建部门搞规划设计紧接着,县委书记朱树林召集四大班子领导对 开发大禹故里,开展大禹研究作了专题研究决定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勤帜 牵头,具体工作由外事旅游办负责城建局立即请绵阳市建委规划处进行规划; 交通部门负责修路,林业局加强了禹穴沟、治城(今禹里)一带的绿化;水电局 抓禹穴沟的水土保持;宣传、文化部门拍摄照片和电视专题片,进行对外宣传, 对羌族民歌、羌族锅庄舞进行收集整理和普及交通部门会同旅游办,19 8 9 年9〜12月,仅用三个月时间,修好了禹穴沟内4公 里游山道和6个亭子,架桥4座1 1月,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规划论证会在北 川召开,省、市有关专家熊世尧、王交才、席世红等出席,李举乏副市长专程到 会讲话规划论证会上,专家们一致主张规划高规格、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分 步实施;主张恢复禹王宫、神禹故里坊,在治城(今禹里)修建大禹纪念馆;支 持苦竹坝电站上马,在苦竹坝和漩坪之间形成8公里的大禹湖1 9 8 9年1 2 月下旬,朱树林、母广轼、陈勤帜、邓德荣等两次去成都看望了对大禹研究和大 禹故里开发非常关心的四川省原副省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资深文史专家、 9 6岁高龄的张秀熟老前辈,向他汇报了大禹故里的恢复建设情况,张老非常高 兴,认为这是一件大事,不仅是北川、绵阳的大事,也是四川省乃至整个华夏子 孙的大事,希望抓好。
1990年3月,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大禹故里为市级风景名胜区4月,陈 勤帜带领有关人员到茂县、汶川实地考察了汶川的石纽山、禹迹等,与汶川县的 文史工作者座谈,了解汶川对大禹出生地的研究状况知己知彼,感到禹生汶川 的史料依据、历史遗迹依据都远远不及禹生北川充分,增强了对“禹生北川”的 研究、宣传和开发大禹故里的信心5月2日,李德书在《绵阳日报》发表《禹 生石纽在北川》一文,弓【起社会广泛关注5月5日,“禹生石纽”考察座谈 会在北川召开省社科院、四川大学、省民委、省水电厅的专家以及绵阳、北 川的文史、民族、水利工作者30多人参加朱树林、梁安礼、蹇洪秀等领导出 席会议并讲话陈勤帜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研究大禹、开发建设大禹故里的 目的、意义和已做的工作,阐述了禹生北川的依据等,省社科院院长陈世新、研 究员李有明、胡大全,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常正光、副教授周九香,绵阳市高显 齐、钟利戡、李德书、郑定理等在会上发言专家们一致认为开发大禹故里,研 究大禹,彰扬大禹功德,对于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意 义重大;专家们认为大禹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夏朝是存在的,禹生北川依据充 分;专家们还一致主张成立大禹研究会,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和交流,保护大禹遗迹,加快大禹故里的开发建设。
座谈会后,陈勤帜撰写的《禹生石 纽考察研究会综述》在《绵阳日报》和《绵阳论坛》发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此后,一方面抓文史资料的整理,由县政协文史干部王清贵、市政协文史委 主任钟利戡负责<1 3 0多种古籍文献中,辑录出有关大禹的史料1多万字, 编成《大禹史料汇集》,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诗书画院院长杨超题写书名, 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文物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文史专家张秀熟作《序》, 由巴蜀书社出版一方面筹备成立大禹研究会,由县外事旅游办负责他们在 较短的时间内分别与北京、哈尔滨、成都、重庆、绵阳、德阳、广元、乐山、 北川、江油、阿坝州及陕西石泉、浙江绍兴等地有关人士近百人取得联系1990 年10月16〜19日,先后在绵阳、北川召开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筹备会议参加会 议的有:大禹1 4 2代孙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姒元翼、北京图书馆外采部副研究 员黄登培、浙江绍兴大禹陵文管所所长陈观荣,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冉光荣、副 教授马德真、周九香,川师大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谢元鲁,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赵殿增,南坪县外事办主任张善云,绵阳市政协主席李举之、 副主席高显齐,市人大副主任蒋安忠,市政府副市长向正,省、市报刊、电视台记 者,以及北川县党政领导朱树林、梁安礼、尹昌贵、涂长清、陈勤帜、蹇洪秀和 有关部门负责人共50多人。
筹备会上,讨论了《四川? 大禹研究会章程》,推举出四川省大禹研究会领导成员同时,围绕“禹生石纽” 展开了学术交流,到会的省内外专家学者用大量史实,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三个问 题一、夏王朝是存在的,大禹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二、禹生石纽在北川; 三、弘扬大禹精神意义重大与会专家、学者于筹备会前后撰写论文27篇、10 多万字,由陈勤主持编辑成《大禹研究文集》,内部印刷出版,张秀熟为该交集 题词:“华夏之光,源远流长19 9 1年1 0月,中共北川县委宣传部、北川县政府旅游办联合编写了《大 禹故里——北川》一书,其中“禹里揽胜”部分收录了探讨“禹生北川”的文章 1 0篇19 9 1年1 1月6日,经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审查同意,省民政厅批准 登记的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在北川县人民政府第一会议室召开成立大会各地会员 代表和中央、省、市、阿坝州、北川的专家学者、有关领导、新闻记者共87 人参加成立大会会议讨论通过了研究会章程,产生了研究会领导成员:张秀熟、 廖伯康、杨超、韩邦彦、何雨农、姒元翼任名誉会长;周礼成、李绍明、高文任 顾问;李举之任会长,高显齐任常务副会长,马敬洪、冉光荣、王泰昌、杨吉 生、蒋安忠、肖宗弟、蹇洪秀任副会长,陈勤帜任秘书长,邓德荣、李德书、钟利 戡、黄成发任副秘书长,常务理事18名,理事4 9名。
名誉会长杨超、何雨 农不顾年高岁大,专程出席了成立大会;9 8岁高龄的张秀熟发了贺电,并发表 书面讲话1 9 9 2年3月,陈勤帜带领何元兴、邓伟赴河南郑州、禹州、登封、偃师、 山西夏县等地考察,联络关心大禹及夏文化研究的有志之士拜访了夏史专家, 翻阅了这些市、县的地方志,与当地文史工作者座谈,搜集有关大禹的图片;到 偃加、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和夏县禹城遗址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情况,发现禹生 中原的说法只是民间传说,缺乏史料证据,中原诸地的地方志一致记载为“禹生 西羌石纽”7月2〜5日,首次全国“大禹及夏文化研讨会”在北川召开,来 自中纪委、中国社科院、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北京文物局、中央电视台、河 南省社科院、哈尔滨、陕西石泉、河南禹州、川大、川师大、川师院、省社科 院、省民委、省民研所、省水电厅、省地矿局、省社科联和绵阳市、北川县的 专家、学者、有关领导共8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长李举乏致开幕词,四J( I省政 协主席廖伯康、副省长韩邦彦、老领导杨超等作重要讲话,中纪委研究室主任 张黎群,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孟世凯, 北京大学历史系年轻学者孙华,河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史专家郑杰祥, 北京图书馆分馆馆长、研究员徐自强,川大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 家冉光荣以及姒元翼、黄登培、何雨农、周锡银、李绍明、周九香、姚政、谢元 鲁、程玉书等3 0多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交流了论文。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因故未能到会,发来贺信并递交了论文;中国哲学史 学会会长任继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等发来贺电、贺信会后, 由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将此次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论文5余篇,整理编辑为《大 禹及夏文化研究》一书,陈勤帜任主编,李德书、钟利戡任副主编,著名历史学 家杨向奎题写了书名,1993年1月,由巳蜀书社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共收入论文及重要讲话37篇根据与会者的提议,组建了中国大禹研究会筹备组,张黎群任组长,廖伯康、 韩邦彦、李举之、蹇洪秀任副组长,杨超、姒元翼、冉光荣、孟世凯、马敬洪、 高显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