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临床医学论文.doc
2页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_临床医学论文 作者:吕桂菊刘海燕尚咏梅 我们科近几年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都顺利康复出院,回顾三十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充分的准备及术后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及时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手术的疗效和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减少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62-84岁,平均68岁其中重度髋关节骨性关节炎7例,股骨头坏死7例,股骨颈骨折16例;单侧22例,双侧8例,全部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予以确诊,且关节疼痛明显,严重功能障碍,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一般护理全身及手术野的准备:全身基本情况控制在能耐受手术范围内,胃肠道、呼吸道、皮肤准备等 2.1.2心理指导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耐心的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的大致过程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 2.1.3做好一些必要的检查例:胸部X光片、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关节外科准备:髋关节X光片其他特殊检查:骨扫描(CT)、磁共振(MRI)、关节穿刺等。
2.1.4术前教会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及床上大小便 2.1.5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活动,将健侧肢体膝关节屈曲,足部收臀部,抬高臀部,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2.2术后护理 2.2.1心理疏导术后患者暂时失去自主活动能力,会有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应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正性的心理疏导,及时消除患者心理障碍,适时施行健康教育,使他们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2.2.2术后体位将患肢小腿抬高10°-20°,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必要时穿防旋鞋,避免髋关节过度内收、内旋,侧卧位时双腿间应夹一软枕,并注意观察患肢远端血运 2.2.3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患者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如渗血较多要及时更换敷料 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一般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ml,术后24h或8h引流血<50ml时可拔除引流管,注意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应用抗生素3-5天,预防感染 2.2.4饮食指导合理营养,对术后机体功能恢复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应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防止便秘 2.2.5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文献报道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45%-70%,静脉血栓的后果不尽相同,轻者引起下肢肿胀、疼痛,住院时间延长,影响功能康复;重者可因肺栓塞而导致死亡。
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是否发红,皮温是否正常,有无疼痛、肿胀,触及条索感等,鼓励患者在床上主动活动踝关节、膝关节或给予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CMP)锻炼病情许可时应及早下床,扶助步器练习行走临床治疗上还应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 2.2.6预防关节脱位术后假体脱位也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老年人由于缺乏运动协调性和准确性,及肌肉力量减弱,更易出现脱位术后患者足穿“丁”字鞋,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要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是否有异常疼痛,触摸手术部位有无异物突出或肿块等指导患者正确翻身(两腿间夹一个枕头)、取物下床及功能锻炼要避免患肢内收屈髋 2.2.7指导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手术后,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康复锻炼功能锻炼的原则:早期开始、循序渐进、被动加主动、等长加等张,并要求在无痛下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1)踝泵运动2)股四头肌锻炼3)臀大肌锻炼:夹臀和压大软枕4)屈伸髋关节练习5)外展肌和内收肌:下肢外展、内收6)臀中肌:侧方抬腿7)术后第6天开始:站立位曲髋,抬腿,后伸 2.3出院患者的康复指导 2.3.1患者出院后继续股四头肌、臀肌的训练和行走锻炼,三个月内髋关节屈曲不要超过90度,行走需扶拐。
2.3.2避免交叉双腿,盘腿等动作,继续行髋关节功能锻炼 2.3.3脚尖不要过度内旋、外旋;不要坐过矮的凳子 2.3.4向健侧卧时两腿间夹一软枕 2.3.5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峰在术后1周内,多发生在小腿深静脉丛,然后扩展侵犯股静脉;大多为卧床、制动、手术出血、高龄病人合并血管疾病等,导致患肢血流缓慢而形成因此,术前一定要给患者反复讲解戒烟的重要性,因吸烟会导致血红蛋白降低,使组织修复所需的供养减少,血液粘滞性提高,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术后一般在麻醉消失后,应鼓励病人进行踝、膝肌肉的等长收缩,第2天可做踝、膝关节的主动活动,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逐渐下地活动,术后常规的使用抗凝治疗,早起的功能锻炼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