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影寺慧远著述考.doc
11页净影寺慧远著述考 净影寺慧远著述考 【作 者】冯焕珍 【作者简介】冯焕珍(1964~),男,贵州人,中山大学哲学系讲师,在职博士生 广东 广州 510275 【内容提要】净影寺慧远被中国古代佛教界尊为“隋代三大师”之一,著作宏富,影响深广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了慧远的著作,首次考定《敦煌宝藏》所载P.2141号写本残卷乃是其传本《地持论义记》的一部分;更为细密地论证了其《大乘起信论义疏》的真实性;具体地推定了慧远首次著述的时间和《大般涅槃经义记》的成书情况;同时亦简要论述了慧远对智顗、吉藏、元晓、智俨、法藏等重要佛学家的影响对于慧远的研究,这都是切实的推进 【关 键 词】净影寺慧远/《大般涅槃经义记》/《地持论义记》/《大乘起信论义疏》/《十地经论义记》/《胜鬘经义记》/《大乘义章》净影寺慧远(523~592)是我国南北朝至隋朝早期的一位高僧,(注:“净影寺慧远”之称旨在区别于另一位佛学大师庐山慧远(334~417)后人将他与天台宗开山祖师智顗(538~597)和三论宗创宗者吉藏(549~623)合称为“隋代三大师”,道宣律师(596~667)甚至称誉道:“虽复与诸德英名一期,至于归学师寻,千里继接者,莫高于远矣。
注:道宣:《续高僧传》卷八《慧远传》,《高僧传合集》,第171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影印宋碛砂大藏经》本此中的《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和《比丘尼传》均据《影印宋碛砂大藏经》本影印,自下凡引自此本,只注出书名、卷数、传主、页码和栏别遗憾的是,这样一位重要的佛学家,却长期受到大陆佛学研究界冷遇,以至今天甚至见不到一部专门研究他的专著,(注:可喜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元琪先生2000年已提交了题为《净影慧远〈大乘义章〉佛学思想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对其著作加以详细考察的文章亦付诸阙如,这与其实际成就极不相称慧远一生弘法无倦,勤于著述,道宣说他“所流章疏五十余卷,二千三百余纸,纸别九百四十五言”,(注:《续高僧传》卷八《慧远传》,第171页下总计二百二十万字左右,可谓著作等身关于慧远著述的考察,蓝吉富、廖明活、杜斗城、胜又俊教、镰田茂雄、横超慧日、吉津宜英、佐藤哲英、藤井孝雄、鹤见良道、Kenneth K.Tanaka等人皆有所见,(注:蓝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99~203页;廖明活:《净影慧远思想述要》,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版,第1~18页;杜斗城:《释慧远》,《敦煌学辑刊》创刊号(总第4期),1983年8月;胜又俊教:《佛教にぉけゐ心识说の研究》,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61年版,第665~668页;镰田茂雄:《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東京:春秋社1968年版,第298~308页;横超慧日:《中国佛教の研究》第3,京都:法藏馆1979年版,第146~154页;吉津宜英:《〈大乘义章〉〈八识义〉につぃこ》,《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0卷第1号(1971);《〈大乘义章〉〈八识义〉研究》,《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研究纪要》第30号(1972);《净影寺慧远の〈起信论疏〉につぃこ》,《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1卷第1号(1972);《慧远〈大乘起信论疏〉の研究》,《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研究纪要》第34号(1976);佐藤哲英:《净影寺慧远とその无我义》,《佛教学研究》第32-33号(1977);藤井孝雄:《慧远と吉藏の〈腾鬘经〉如来藏说の解释をぐつ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7卷第2号(1978);鹤见良道:《慧远著作〈胜鬘义记〉撰述前后关系考》,《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8卷第2号(1979);Kenneth K.Tanaka,The Dawn of 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Doctrine,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0.)由于笔者最近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了慧远著作《地持论义记》的写本残卷,可补传本《地持论义记》之缺,故拟对其著作加以更为系统、详细的讨论。
一、净影寺慧远著述统观兹先主要据《大正藏》第五十五卷所载各经录之记载列出慧远著述表注:参见胜又俊教前揭书,第666~667页;佐藤哲英前揭文,《佛教学研究》第32号第98~99页表列慧远著作共计16部,已为笔者所见慧远著作之全部注:《东域传灯目录》尚有《法性论》一卷和《阿毗昙章》二卷,皆题名“远(法)师”撰,不过此两书皆非净影寺慧远之作一方面,道宣及其他经录皆未录载此两书;另一方面,隋法经《众经目录》卷六载《法性论》二卷,谓为庐山慧远撰,而庐山慧远确撰有名为《法性论》之作品,惟未标明卷数而已参《高僧传》卷六《慧远传》,第39页下窃以为此书当为庐山慧远之作,胜又俊教先生系之于净影寺慧远名下,疏于检视见胜又俊教前揭书,第667页)至于《阿毗昙章》二卷,可能为与净影寺慧远同时、以毗昙学命家的益州慧远之作,(参《续高僧传》卷二十九《惠恭传》,第361页中惟道宣亦未说他撰有该书,故这里只是一种推测但不冒然系之于净影寺慧远,当为明智之举统观慧远著作,可分为三类,一是经疏,二是论疏,三是自著经论注疏在慧远的著述中比重极大,共有15部,且全为“释经论”,表明他十分注重对于经论本身的“知识性理解”注:所谓“知识性理解”在这里指慧远诠释经论时倾向于疏释、会通经论文义,与智者等倾向于“说己心中所行法门”的另一种解经方式不同,(《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1页中。
并非说慧远亦像现代学术般将佛学变成了与自己生命追求无关的一门学问其中经疏十一部,《华严经疏》、《法华经疏》、(注:《华严经疏》在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三中亦有录载,文云:慧远“有疏七卷,未成未讲”《大正藏》第五十一卷,第164页中《金刚般若经疏》、《金光明经义疏》四部早已全部佚失;《仁王般若经疏》,经录不见载,仅在敦皇出土文献S.2502号中保存有写本残卷;(注:此疏已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标题为新加,《敦煌宝藏》S.2502号写本题为《法华论》,实即此疏另,此疏日本专家已考定为慧远著作,参佐藤哲英前揭文《胜经义记》,《东域传灯目录》记为二卷,《义天录》记为三卷,现存上卷,日本专家前些年又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了P.2091号和P.3308号两个《胜经义记》下卷的写本残卷,差勘合为全帙;(注:见藤井孝雄:《慧远と吉藏の〈腾鬘经〉如来藏说の解释をぐつ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7卷第2号(1978)《维摩经义记》,《东域传灯目录》和《义天录》均记为四卷,现全存,各八卷;《无量寿经义疏》与《观无量寿经义疏》,所有经录都载为一卷,现全存,各二卷;《温室经义记》,《东域传灯目录》和《义天录》均记为一卷,现全存;《大般涅槃经义记》,道宣记为十卷,传本为二十卷,今全存。
其次是论疏,共有四部,其中《十地经论义记》,道宣记为十卷,传本为十四卷,今存前八卷;《大乘起信论义疏》,各经录记为二卷,传本为四卷,今全存;《地持论义记》,道宣记为五卷,传本为十卷,今存卷三下、卷四上、卷四下、卷五下共四卷慧远著作一览表注:1.表列著作排列依经疏、论疏和著述为序;2.表中《续传》指《续高僧传》,《华严》指《华严宗章疏》,《三论》指《三论宗章疏》,《目录》指《东域传灯目录》,《义天》指《义天录》(亦称《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大正》指《大正新修大藏经》,《大续》指《大日本续藏经》,藏经后的数字为该书所在具体位置;3.表列书名现存者以藏经所列为准,已佚失者则以道宣所列为准;4.表中所列每部著作卷数,《续高僧传》载明者依之,未载明者则取提及该书之史传或经录所明卷数;5.《地持论义记》现存卷数已包括我考定之残本 慧远自著惟《大乘义章》一部此书属于广释一代时教各种名相之作,全书十四卷,分教法、义法、染法、净法、杂法五聚(类),共二百四十九科(条)教法聚半卷共三科,胪列大小二乘教相以及三藏十二部经等内容;义法聚合三卷半分四卷半共二十六科,论述佛学有关“境”之基本教理;染法聚合四卷分六卷共六十科,论述佛学“行法”中“染法”之因与果的内容;净法聚合十二卷分十五卷共一百三十五科,论述佛学“行法”中“净法”之因与果的内容;“杂法聚”二十五科已不存,(注:“杂法聚”之卷数不能判定,因为《义章》现存本之卷数为道宣之后编定。
当是论述非关教理一类名相,如僧伽之生活、组织、称谓等方面的内容,于慧远之佛学系统无损同时,《大乘义章》在教理上并非依文释义一类没有宗本之作,而是贯通了慧远所立“因缘宗”、“假名宗”、“破相宗”、“显实宗”的四宗判教理论的有宗本之系统著作以上著作今传本之卷帙多较经录所载为多,乃是经过多次编辑的结果下面,我就依据现有文献对上述著作之相关问题加以简要考论 二、净影寺慧远著作的撰著时间慧远著作之撰著时间,由于年代久远,加以缺乏相关文献,已经难以确考,这里仅就文献所及进行大致推断古代佛教大德所传著作大多数并非一气呵成写就之专著,而是在讲经说法的记录基础上整理、修订而成,慧远之著作亦不例外,道宣就说慧远“长在讲肆,……随讲出疏,……并勒为卷部,四字成句”注:《续高僧传》卷八《慧远传》,第171页下因此,确定慧远从何时开始讲经对考察其著作成书时间极关紧要慧远首讲佛经之时间,道宣说是“七夏在邺,创讲《十地》注:《续高僧传》卷八《慧远传》,第171页下Kenneth k.Tanaka理解为慧远到邺七年后(545)讲《十地经论》,(注:Kenneth k.Tanaka前揭书,p.32.Kenneth k.Tanaka在这里一方面说此书为慧远从泽州到邺城七年后开始成书,另一方面又说此书成书于540~548年间,不知何故。
佐藤哲英则解为慧远从学法上七年之后(552)才首讲此《论》,(注:参见佐藤哲英前揭文我以为如此理解“七夏”均有失详察为辨明此问题,这里有必要先疏清所谓“夏”这一概念夏”又称“结夏”、“坐夏”或“坐腊”,本指僧人每年夏天安居佛寺进行禅修、布萨之事玄奘《大唐西域记》云: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斯皆边裔殊俗,不达中国(按:指当时之印度)正音,或方言未融,而传译有谬注:《大唐西域记》卷二,季羡林等校注本,第169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因每年安居之时皆在夏天,故中国僧人讹称为“结夏”或“坐夏”;又因每年安居只有一次(旧律为前三月,新律为后三月),故安居一次称为一夏因今年“结夏”后要待明年才再次结夏,类似中国人度“腊月”,故汉传佛教僧众又称“结夏”为“坐腊”后僧众遂普遍以“夏”或“腊”代表出家后的僧龄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云:“经律中以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耳注:《大正藏》第五十四卷,第251页上道宣《续高僧传》卷五《智藏传》云:“太宰文宣王建立正典,绍隆释教,将?a href=' target='_blank'>病毒幻罚∏钌鲜住D苏屑舛嗌绞诜摺D说糜诓兀昀白钚。
谰幽┳?rdquo;(注:《续高僧传》卷五《智藏传》,第145页下此处之“腊”当即此义此乃一般用法夏”或“腊”还有一义,指出家人受具足戒后所度过的戒龄,《毘尼母经》卷六云:从无腊乃至九腊,是名下座;从十腊至十九腊,是名中座;从二十腊至四十九腊,是名上座;过五十腊已上,国王、长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旧长宿注:《大正藏》第二十四卷,第835页上赞宁、智轮《宋高僧传》卷一《义净传》云:义净“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九”注:《宋高僧传》卷一《义净传》,第387页上白居易《唐东都奉国寺禅德大师照公塔铭序》云:“报年六十三,僧夏四十四。












